天天百科

太原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要知道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与晋源有关)

2022-11-23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40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端午节将至,粽香四溢,艾叶流芳。端午节人人都知道是纪念屈原,也有说法是纪念伍子胥的。而太原的端午节,纪念的就是本地的治水英雄、“汾河之神”台骀。

端午节介绍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端午节全国各地的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里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二、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六、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预谋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太原由来

太原过端午祭祀的不是两千多年前的士大夫屈原,而是三千多年前的张姓先贤、治汾第一人——水官台骀。

关于台骀治水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台骀,能其官,宣汾兆,障大泽,以处太原”。台骀被尊为汾水之神,也是远古太原最早的开拓者。有关“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的故事流传已有三千多年,成为太原晋源人民颂扬台骀治水为民造福之美谈。据记载,汾河“一度阴气滞积,水道壅塞”,尤其洪涝季节,河水四处漫溢。台骀成为水官后,发现晋阳湖底是一片肥沃的土地,便决心把湖水放出,让百姓有田可耕,改善生活。于是,台骀带领百姓在灵石山选好突破口,开山凿石。但是,当年台骀在治水时,条件十分恶劣,山石坚硬难掘,白天挖山,晚上石头又会长起,总是挖不完。而且毒虫、毒蛇遍地,日夜工作,他们顾不得吃饭。天气炎热,人们连续病倒,工程不能进展。

台骀母亲得知后,组织村里的妇女,将晋阳湖边的红枣、糯米用苇叶包成粽子,煮熟后连同米酒、雄黄酒,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放在竹筏上,顺水漂送到台骀那里。开山凿石的人们,吃了粽子,身上点了雄黄酒,顿感力增百倍,不久就掘开了灵石口,把汾水引入黄河,现出了万顷良田。“人们感念恩德,此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会以包粽子、挂艾草等方式纪念治水英雄台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习俗了。在今天的晋祠博物馆和晋源区王郭村还保留着两座台骀庙。也可以说,太原端午节纪念的是台骀。

说也凑巧,现在,在晋源一带生长的苇叶上,留有酷似鱼咬粽叶的牙印子!如果你问当地的老人,他们会告诉你一个传说,这牙印是当年粽子沿河而下被鱼群咬的痕迹!”

太原端午节习俗

太原“晋源端午风俗,早于2006年成功入选为太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晋生活圈重点整理了古晋阳和晋源区流传下来部分端午文化和习俗。

一、吃粽子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的第一项风俗就是包粽子,吃粽子。太原和全国各地一样也有吃粽子的习俗。粽子用苇叶包上糯米或黄米、红枣、小豆等,外以马莲捆扎。太原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粽子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太原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

二、系百索(五彩丝线)

系百索又叫“端午索”,还叫“长命缕”。系百索的风俗汉代已形成,汉应劭《风俗通义》说:“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瘟病。”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用青、赤、黄、黑、白等五彩丝线合成细索,系于手臂、脚腕和脖子上,以此来驱瘟病,除邪气,止恶气,求吉祥之说。

三、戴荷包

端午节到来,奶奶、姥姥都要忙着给孩子做荷包,里面有装五谷杂粮的,有装樟脑球的,还有装朱砂、雄黄、香料的。再配上五色丝线合股搓成的线索,佩戴在孩子胸前,或套在脖子上,小巧玲珑,清香四溢,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下面图中是婴幼儿佩戴的肚兜,上面制作有老虎和蛇,并且写着“张和尚李和尚,有事担在我身上”字样。年纪大的老人看了比较亲切。

四、饮雄黄

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旧时视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端午节要饮雄黄酒,还要将酒“挥洒床帐间,以避虫毒。”端午 节喝雄黄酒是很有“说道”的。在“白蛇传”的故事里,有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真身的桥段。因此,人们认为蛇、蝎子等害虫可由雄黄酒破解。大人喝完雄黄酒后, 还要蘸着雄黄酒抹在孩子的耳朵、鼻孔处,以驱邪避害。

五、剪窗花

在太原晋源人的传统观念中,认为农历的五月是“恶五月”。因为农历五月份的太原,蛇、蝎、蜈蚣、蚰蜒、疥蛤蟆等“五毒”开始活跃,骚扰人畜。基于这种认识,旧时过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外,还有剪窗花“禁五毒”(“禁五毒”用红纸剪成毒蝎和剪子、锥子等图案,将剪子剪在蝎子的尾巴上,将锥子剪在蝎子的背上,然后把这组窗花贴在窗户上)、贴辟邪(是印画有黑虎和黄牛的两张黄纸。把它们贴在家居的两扇门上,一边是黄牛,一边是黑虎,用以辟逼蛇、蜈蚣和其他毒虫)。

六、插蒲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娱乐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在端午这一天,太原家长要带着孩子去采艾。艾草一般长在土地贫瘠的坡上,一长就是一大片。采艾草实则是家长带着孩子出门踏青,也是向春天举行告别仪式:接下来的炎炎夏日,孩子们要遭受炎热之苦,又有各种毒虫出来乱咬。采艾草也就成为一种祈福仪式:传说中,艾草有驱邪功效,好比打预防针。

七、赛龙舟

迎接建党百年华诞之际,于6月10日—14日在太原市水上运动中心举办2021年太原汾河龙舟公开赛。为促进文旅体融合发展,丰富大众假日生活,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了以太原市水上运动中心(汾河龙舟赛)为中心辐射周边的三条旅游线路。

八、斗百草

斗草就是古人端午采草药歇息时,相互玩耍逗乐的一种休闲游戏。斗百草的玩法之一是比较草的韧性。这就要求参赛者在参赛前注意寻找那些草或花茎有韧性的作为自己 的“选手”,无形中形成识别花草的要求。那种能“斗”倒各草的“选手”,则成为大家公认的当日“百草王”。斗百草另外一种玩法是比赛谁采摘的花草的花色品 众多和新奇。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侵删

如果觉得《太原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要知道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与晋源有关)》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