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道德经第50章:与虎谋皮 置身危险境地(纵欲享乐 生之厚福之薄)

2022-11-25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85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大家好,我是雅风,感谢关注雅风国学。

今天我们来学习道德经第50章,这一章主要是讲养生之道,老子用一组数据以及形象的比喻阐述了清心寡欲在养生中的作用。我们来看第50章的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这一章的核心内容是讲“摄生”,也就是养护生命,延年益寿的道理。生和死是很沉重的话题,很多人不敢直面这一话题,而是采取了回避的态度。生给我们带来欢喜,而死亡给我们带来恐惧。很多人谈“死”色变,但是不管我们如何惧怕死亡,死亡都不会对我们心生怜悯之心,它总有一天会降临到我们头上,这是谁也无法避开的。所以,有出生就会有死亡。既然如此,我们如何才能使生命尽可能长久呢?在老子看来,一个人的嗜欲太重,就会快速地走向灭亡。一个人敛欲守静以心合道,他就能够长寿。

“出生入死。”“出”即出现于世上,也就是出生的意思,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入”即入于地下,也就是死亡的意思,是从有归无的过程。世间万物皆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如此循环往复,才能生生不息;人自然也不能例外,生与死是人生中最大的事。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生之徒”即天生长寿,并且寿终正寝的人,“死之徒”即天生短命,夭折而亡的人。这句话用一个大约的统计数据揭示了人类生死的规律,在所有人中,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人占十分之三;所谓的天生,用现在的话说其实就是先天因素,也可以说是遗传原因。这是人类个体的差异化表现,也是自然的常规。

老子接着说道:“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他认为,在所有人之中,原本可以长寿,但是由于自己妄动妄为的缘故而早亡的占了十分之三。这里所说的“自己的缘故”,指的是自己对生命怀有贪婪和恐惧的心态。因怀有贪欲之心、恐惧之心和执着之心,而使自己陷入郁郁寡欢、忧心忡忡或者出离愤怒的状态。人之所以短命,正是因为贪生怕死,过于执着,违背了生命的自然性。

这里我要重申一遍,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出生入死和贪生怕死,都不是现在形容英雄和懦夫所用的概念,而是指对生命的态度;我们经常说生死有命,就是说我们无法自由地延长寿命,只能坦然地面对它。所以老子认为,善于养生的人,必定少私寡欲,过着一种清静质朴、纯真自然的生活。过度的不合规律的干预(如炼丹服药),不但于事无补,还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人类有思想意识,正是有了思想意识,才使得人摆脱了蒙昧,逐渐变得聪慧起来,从而进入了文明时代。然而,人类变聪明以后,便滋生出了贪欲心和执着心,这些都是人类痛苦和烦恼的根源。比如对于多数人来说,他们都希望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比别人强。但是,现实的情况往往与期盼中的情形是相反的:人家有姣好的容貌,自己却没有;人家有华丽的衣服,自己却没有;人家有豪车有别墅,自己却没有;……思来想去,总觉得生活对自己不公平。这样一来,郁闷的情绪就挥之不去,时间长了还会损害自己的身体,这对养生是极为不利的。

那么生活条件好的人又如何呢?他们在社会的世俗比较中占有优势,然而正是这种优越感,会让他们更加贪恋生命的美好,过多的享乐,过度的滋补,甚至还有人奢望能长生不老,炼丹,服药;结果本来可以长寿的,却因为肆意妄为、透支生命,纵欲过度,以至于身体不堪重负,而过早夭亡;佛家有句话这样说:势不可去尽,话不可说尽,福不可享尽,凡事太尽,缘分早尽。这不正是反者道之动,物极必反的道理所在吗?

天生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天生短命的人占十分之三,本来应该长寿,但由于肆意妄为而短命的人又占了十分之三,这加在一起是十分之90,那还剩余10%,这极少比例的10%就是老子所说的善摄生者,“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行走在道路上,如果遇到伤害人的犀牛和老虎,我们该如何应付呢?犀牛和老虎都是异常凶猛的动物,它们不惧怕人类,更没有分别之心,不会因为我们的怕与不怕而决定自己的行动。

对于得道的人来说,即使他们面对的是老虎和犀牛的利爪和尖角,他们也不会受到伤害,因为他们心里没伤害的的概念,就算犀牛和老虎再凶猛,也对他们没有任何意义。即便换成别的野兽或是别的场合,这个道理也是一样的。合乎大道大德的人,即使身在战场,也一定会冲锋陷阵,而不畏惧敌人的刀剑.对死亡没有丝毫的畏惧,那么刀剑的锋刃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威力;其实,老子在这里并不是说善于养生的人可以变成神仙,不再遭受世间的危险和苦难;反而老子恰恰是在用兕虎和甲兵来比喻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无形的危险,骄奢淫逸,声色名利,都是和大道相悖的,都是养生道路上的阻碍;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坦然地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这些诱惑和得失,即使遇到危险也会无所畏惧,那么这样才算是符合人生的客观规律,也就真正懂得了养生之道。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在本章的最后,老子通过一句“以其无死地”,概括说明了善于养生之人不会遭受锋利的刀剑、凶猛的野兽伤害的缘由,即善于养生之人顺应天道,依照客观规律行事,不把自身置于危险的境地,外患便不能靠近他的身体,所以也就不会因外患而造成死亡了。反之,如果由于个人的贪婪好争,做出与虎谋皮,与兕谋角,以兵强天下的事来,就是置自己于危险的境地,等于自己在作死,那损寿早亡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老子的这一思想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需要分析一下老子所处的时代的特征了。春秋末年,战火不断,人的生命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一面对这种情况,老子提出了对生死的看法:战争的胜负是无法预料的,所以不应以你杀我夺的战争来保护自己;奢侈和纵欲对生命是没有任何益处的,所以也不应以奢侈的生活方式来保养生命。老子希望人们能够达到少私寡欲、淳朴自然的境界,所以提出了清静无为、恪守大道的原则,合乎大道的主张;老子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不合乎道,就会害人害己,这是造成寿命变短的人为因素.也是人们应该极力避免的。

人们对死亡存有畏惧,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一个人的生命来之不易,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应该好好珍惜生命。但人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珍惜生命、养护生命要遵循客观规律,既不能过度贪生,过多地享受或纵欲,也不能过分怕死,过多的滋补或进药;而是应该让生命顺其自然地释放能量,实现人生价值,以此来表达人们对生命的珍重。

我们最后再看一遍译文:

人从生下来一直到死去,长寿善终的有十分之三;短命而亡的有十分之三;生下后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但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对待生命太过度,贪图享乐,奉养过厚了。曾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行走遇不到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不会受到杀伤。犀牛虽凶,却对其无法用它的角;老虎虽猛,却无法对其施用它的爪;兵刃虽锋利,却无法对其施用它的锋芒利刃。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

好,第50章我们就分享到这里,这里是雅风国学,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敬请关注,评论和转发,谢谢大家。

如果觉得《道德经第50章:与虎谋皮 置身危险境地(纵欲享乐 生之厚福之薄)》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