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目不识丁 却养出“中国文艺复兴之父”(最好的教育就是“拼妈”)

2022-12-28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83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生娃、养娃的辛苦,从来都不是21世纪的专属烦恼,而是每个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父母们共同的课题。

“丧偶式”育儿也不是当今社会的特有名词。早在兵荒马乱、风起云涌的民国时期,就有不少母亲,年纪轻轻却不得不独自挑起当家育儿的重担。

那个时代的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有的甚至大字不识。然而有好几位这样的妇女,凭借过人的胆识、眼界和品质,却将孩子培养成了了不起的精英巨匠!

后人称她们为“民国虎妈”,她们的孩子叫鲁迅、蔡元培、郁达夫、胡适……随便提及其中一人的名字,便是如雷贯耳。

其中,胡适与其母冯顺弟的故事,最是动人与激励人心。

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胡适,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锋,还是北大史上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他早年留学美国,26岁受聘于北大任教,一生勤勉好学,仅博士学位就斩获了35个,堪称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

而对一代大师胡适影响最深的女人,便是她的母亲——冯顺弟。

胡适与母亲共同生活的时间,只有十年左右。而在这区区十多年里,母爱的滋养和母亲的谆谆教诲,足以影响他的一生。

01

17岁嫁47岁丈夫

只为彩礼添补家用

谈及胡适之母冯顺弟的经历,也可谓之传奇。1873年,冯顺弟出生于安徽省绩溪县,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

其父冯金灶因为想要儿子,便为女儿取名“顺弟”。

而作为重男轻女的传统农村家庭长女的冯顺弟,自幼便养成了所谓“温良恭俭让”的品性。

1890年,年满17岁的冯顺弟出落得贤惠美丽,前来提亲的人络绎不绝,其中最有名望的,便是胡适的父亲胡传,人称“三先生”

三先生秀才出身,是学者刘熙载的学生,当过塾师,42岁出门远游,在江苏候补知府为官。

然而当三先生开出丰厚的彩礼向冯家提亲时,冯顺弟的父母却犯了难:

三先生条件虽好,却已有47,比自己女儿整整大了30岁,还有过两任过世的前妻。冯顺弟作为填房嫁过去,面对一屋子年龄相当的继子女,日子肯定不好过。

见父母这样犹豫,冯顺弟劝慰:“三先生人品学问都好,开烟馆和开赌场的都怕他。况且嫁过去可以多接收彩礼,家里盖房子就不会那样辛苦。”

几个月后,冯顺弟与胡传结了婚。一开始,她的内心是忐忑不安的,但久而久之,胡传的谦和与学识彻底让她放了心。

他教她读书写字,教她为人处世的道理,日子过得也算幸福甜蜜。几年后,他们的孩子“嗣穈”也就是胡适便出生了。

然而好景不长!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胡传奔走呼号,后因操劳过度加上疾病缠身死于厦门,享年55岁。

噩耗传来时,年仅23岁的冯顺弟哭得撕心裂肺,当时,胡适还只有不到四岁。

丧夫之痛过后,冯顺弟不仅肩负抚养幼子的责任,还要挑起照料胡氏家族的重担。前路茫茫,等待着她的,是几十年风雨难测的人生。

02

自己没上过学

儿子读书却是头等大事

胡氏一族的当家主母并不好做。

胡传的长子是个出了名的败家子,他吸鸦片、赌博,每每欠下赌债,总要冯顺弟来应付债主。

胡家的媳妇也都不省心,她们经常大发脾气,直把家里闹得人仰马翻。面对这样的局面,冯顺弟却也并不恼,她只默默忍受、默默收拾残局。

胡适在自传《四十自述》中,这样讲述自己的母亲:“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

好在她还有一个亲生儿子可以希冀。在冯顺弟的后半辈子,好好培养、教育幼子胡适,让他读书求学、出人头地,便成了她最大的使命。

她也一直谨记并奉行着丈夫生前说过的话:“穈儿聪颖,务必令他读书”

为了让儿子接受好的教育,冯顺弟在胡适年仅四五岁,连学堂的门槛都跨不过时,就把他送进了私塾念书。

又为了让老师能够多关注到年纪小小的胡适,把每一个知识点给他讲透,冯顺弟在第一学年就支付了6元学费,并且以后每年递增2元,直至加到了12块。

而当时,普通学生的学费仅是一年2元。她多交的那些学费,为的就是让胡适能学到真东西,而不是读死书。

因为冯顺弟的良苦用心,胡适求学生涯里一直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9岁,他能看《水浒传》,11岁时,已经能读《资治通鉴》了。

为了方便记忆历代帝王的年号,他还独出心裁创编了一本《历代帝王年号歌诀》。当地知府得知后,将此书刻印了数百本,胡适因此在方圆几里小有名气。

等到胡适十几岁时,冯顺弟坚持要从家中日益缩水的存款中取出钱来,送胡适到上海念书。虽然这一要求,立马遭到了胡适叔伯兄弟的反对。

但她还是据理力争,硬是给胡适争取到了求学的学费。

1910年,19岁的胡适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有机会留学美国。

消息传来,远在家乡的冯顺弟不胜欣喜,她写信嘱托儿子,出国后只管专心求学,不必牵念家里。

虽然一辈子没怎么念过书,但冯顺弟却用母爱为儿子打开了一扇天窗。让他明白知识的光亮是何等明媚,让他见识外面广阔的世界,这才有了惊艳世界的胡适。

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社会背景下,她的格局、眼界和魄力,确实值得敬佩。

03

既是严父,也是慈母

但从不在人前教子

当然,冯顺弟对儿子胡适的深远影响,并不仅仅是拼尽全力让他接受教育。

胡适的脾气秉性、处世之道,也颇受她母亲影响。如果你读过胡适的文学作品,一定会对他的那段话印象深刻:

“我14岁(其实只有12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在胡适的印象中,母亲是个“最仁慈、温和的人,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虽然做了胡家的后母后婆,继子、儿媳个个不省心,但她始终保持着大气量、好性子,事事留心、格外容忍,从未与胡适的两个嫂子吵过一句嘴。

不过她对儿子,慈爱却也不失严厉,该教训的时候从不心慈手软。

在胡适的印象中,无论他犯了什么错,起初多么嚣张叛逆,只要母亲“严厉地望一眼”,自己就好像泄了气的皮球,不敢言语。

另一方面,冯顺弟虽教子严格,却从不在他人面前骂胡适一句,打他一下。犯的事小,她会等到第二天早晨,儿子睡醒时才教训他。

犯的事大,她会等到晚上关了房门,再教育处罚孩子。她知轻重,总不许叫胡适哭出声来。因为她教训儿子,从不是借此出气让别人听的。

作为一个母亲,她不仅懂得在读书这件事上用心栽培,在孩子从小的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方面,她也异常严苛,毫不松懈。

对待别人,冯顺弟是出了名的好脾气,但她也从不输了底线。每每被人冒犯,她也刚气强硬得很,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胡适的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冯顺弟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

这话传到了她耳朵里,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当面质问五叔: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

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成年后的胡适,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同时又不媚权贵、不降志辱身,这都得益于冯顺弟的言传身教。

真正优秀的父母,是孩子不动声色的摆渡人,他们不会告诉孩子你必须去成为谁,却会帮助孩子了解:你想成为谁,那就应该拥有怎样的品质。

胡适之母冯顺弟,虽无警世之言,一生默默无闻,却养育出胡适这般有君子之风的大师,在教育孩子、树立榜样上,她又何尝不是一位大师?

如果觉得《目不识丁 却养出“中国文艺复兴之父”(最好的教育就是“拼妈”)》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