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银龄关怀④ |(为何老年人易陷保健品骗局 子女的陪伴 才是良药)

2022-12-30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40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编者按:

保健品骗局一次次上演,老年人“心甘情愿”受骗的背后,是子女关爱与陪伴的缺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有2.54亿,占总人口的18.1%。我们如何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帮助?“春晖堂心理”团队联合澎湃新闻“湃客”创作者平台,特别策划“银龄关怀”系列文章,从多个方面,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策划 / 沈瑶瑶

文 / 王瑞璇

11月中旬,江苏淮安一名83岁老太突然离世,子女在整理遗物时,在其床下发现了一大堆保健品及保健仪器,总价超过14万元。这些保健品有一大半都没有拆封,还有一小部分已经过期,甚至还包括瘦身、提拉功效的面膜。老人女儿陈女士表示,自己由于常年工作无法经常陪伴老人,目前陈女士家人正在跟这些售卖保健品的机构进一步协商并退货。

据2019年公安部通报,2018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保健品诈骗犯罪案件3000多起,追赃挽回损失达1.4亿余元,而在保健品诈骗案中,大部分受害者都是“空巢老人”。一边是老年人保健养生意识的提高,另一边是保健品市场虚假宣传、价格虚高、以次充好,不良商家引诱老年人高价购买保健品的新闻更是屡见不鲜。

央视节目及相关媒体曾曝光过,某些保健产品每盒售价上千元,但实际进价仅几十元。有网友留言:“每一个发迹壮大的保健品公司背后,都有无数热衷养生、不堪孤独的老人为之买单”。我们是否思考过,为何年年都呼吁重视保健品诈骗,还是有不少老年人容易陷入保健品骗局呢?

图/ 网络

1、“洗脑营销”让老年人难辨真伪

认知活动的退行性变化,是老年期的心理发展总趋势。老年人的感知觉最早出现衰退,视、听觉敏锐度逐渐下降,运动灵活性和速度明显减退。由于注意分配能力不足,对于信息的编码精细程度及深度均下降,因而老年人的的记忆容易被干扰或抑制,在主动提取信息时出现困难。

面对保健品推销商的花言巧语,以及电视广告、报纸甚至菜市场周边眼花缭乱的保健品宣传信息,许多老人难以判断其真伪,而传销人员正是抓住了老年人认知能力减退的特点, 通过送礼、健康讲座、组织旅游等多种诈骗套路,一步步引诱老人购买高价保健品。

图/ 网络

2、“亲情牌”让老年人容易相信陌生人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由Carstensen (1987)提出,主要观点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知觉到的未来时间变得越来越有限,而不同社会目标的优先性会随之发生变化。年轻人的需求是未来导向的,他们将自己致力于学知识、交朋友等目标中,为将来的事业做着准备;而老年人不同,对于他们来说,剩下的时间是有限的,他们更多地偏向情感相关的导向,这也就可以解释他们对于亲情、朋友及其他人际关系的高度关注。

人到晚年,会将“和他人建立紧密的情绪性联结”视为有生之日的首要目标,而建立对他人的信任无疑是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前提。老年人更容易信任他人,并更愿意向他人请求协助,以化解生活上因机能衰退带来的种种不便,这样看来,信任他人也算是一种老年人调适晚年生活的应对策略。一个人对于别人的信任感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也就是说,年纪越大,除了对于自己熟悉的家人、朋友、邻居的信任感提高外,对于陌生人的信任感也会提高。

保健品推销人员个个都打得一手好“亲情牌”,他们不会一见面就马上让老人掏钱买东西,而是先主动唠家常、嘘寒问暖,迅速拉近和老年人的距离。这些套路看似简单,但能极大地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推销人员通过慢慢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系,获得老人的信任,接着利用他们对自己身体健康的关注,说服他们参加免费体检、听免费的健康讲座,这样就可以顺利开始推销自己的产品了。

图/ 网络

3、 “温柔陷阱”让老年人更有依赖感

老年期是负性生活事件的多发阶段。随着生理功能的老化、各种疾病的出现、社会角色与地位的改变,以及可能面临丧偶、子女离家、好友病故等负性生活事件的冲击,老年人经常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孤独感、失落感、自卑感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死亡焦虑水平也会增高,老年人作为一个离死亡较近的特殊群体,更容易体验到死亡带给他们的焦虑和恐惧情绪,有时对于死亡还会采取回避或否认的态度。

传销人员极力营造的“温暖”氛围,正是专为老人而设的“温柔陷阱”。年轻一代越来越忙,忙生活、忙工作,不能经常回家陪老人,很少能关注到老人的真实需求。传销人员就是看重了老人们缺乏关爱这一点,对老人们尽心尽力地照顾,比他们的子女还要贴心热情,导致老人在心理上对他们产生依赖感,从而失去戒备和警惕。

“空巢老人”是保健品推销商的首选目标,儿女不在老人身边时,销售员趁机“上门家访”,陪老人聊天、给老人端茶倒水、捶背洗脚,时不时给老人送水果和生活用品,叫声“爹妈”,老人一高兴,又会掏钱包买产品了。也难怪有老人会说“我知道他们(保健品推销员)有时候是骗人的,但是我觉得他们说话贴心又对我好,所以我就能接受他的这个保健品,贵一点也没关系。”

图/ 网络

目前,我国有关保健品风险的相关立法依然有所不足。那么作为个人、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如何帮助老年人应对套路层出不穷的保健品骗局?主要有以下两点建议。

1、提高老年人的控制感和自我价值感

由于知识结构难以更新、观念偏于保守、过去经验固化,一旦老人选择相信保健品,他们就会形成一种固有信念,而已形成的固有信念对于老年人来说是比较难发生改变的。因此直接给老年人灌输不要相信保健品的大道理,或是用过激的手段去控制老年人的行为甚至财产的方法,一般是行不通的。

如果我们想削弱老年人对推销人员的信任感,首先可以提高老年人的控制感,也就是在合理的范围内多给予他们一些自主决定权,比如让他们决定今天晚饭吃什么菜、出去玩穿什么衣服。其次就是提高老年人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做顿饭、带带孙子、打扫房间,这些小事都能让老人感受到自己还可以做点贡献,还能创造些价值。

人在焦虑状态下很容易做出非理性决策以降低自己的焦虑感,也许让老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对于缓解老人的焦虑感也很有帮助。另外,老年人也需要学会保护自己,多看新闻、看报纸、听广播,开阔视野,多了解预防受骗的知识,加强对社会骗局的认识与了解,远离诈骗人员、远离骗局。

2、加强对老人的高质量陪伴,与老人建立安全稳定的情感联系

研究发现, 接受成年子女的社会支持、以及对成年子女的孝顺期待,对老年人的孤独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虽然年轻一代有很多工作和生活上的无可奈何,确实无法做到时刻陪伴,但也不要让“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发生,尽可能抽时间陪伴老人、常回家看看、定期带老人去正规大医院进行全面体检,让其充分感受到家庭的和睦温馨,降低老人的失落感和孤独感。若做不到,也至少要经常与老人保持联系,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子女的关心与爱意,温暖他们孤独的内心世界。

遇到问题时,子女需要耐心、积极地和老人交流,使他们感觉到安全,要让老人相信子女才是最可信的人,今后一旦被诈骗人员盯上,老人就会第一时间想到与子女商量,减少被骗的可能性。

图/ 网络

我们要深思的不是老年人为何总落入圈套,埋怨父母买保健品、跟骗子亲近,而是其背后折射出来的诸多问题。实际上,老人要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孤独、更缺少安全感。杜绝老人陷入保健品骗局,不在于无休止的埋怨和指责,真正有效的在于“爱”,给老人更多关爱,尽可能多一些沟通,给他们注入一些新思想,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子女的陪伴,其实才是最好的“保健品”

参考资料:

[1] 敖玲敏, 吕厚超, & 黄希庭. (2011).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概述. 心理科学进展(02), 217-223.

[2] 罗伯特·费尔德曼. (2007). 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第4版.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3] 刘碧英.(2005).老年人心理特点与心理保健.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3),373-374+372.

[4] 申继亮, 周丽清, 佟雁, & 张金颖. (2003). 亲子支持和孝顺期待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3), 10-12.

“春晖堂心理”是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学生十余年的养老社会服务的基础上形成,该项目致力于做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支持专家,目前已经开发出主老年人心理支持系列课程、养老服务人员培训课程以及老年人多维心理测评体系等产品,通过与社区、老年大学、养老地产等为老服务机构合作,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满足养老服务机构的课程及服务需求,助力打造健康和谐特色邻里的社区与机构。

如果觉得《银龄关怀④ |(为何老年人易陷保健品骗局 子女的陪伴 才是良药)》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