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健身产业的2019:传统健身房“浩沙式崩盘”(22起融资孕育新机遇)

2023-01-04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40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体育大生意第2034期,欢迎关注领先的体育产业信息平台

文|马莲红

体育大生意记者

犹记得2018年年底,不少从业人围绕着“2019年健身行业寒冬将至”的话题争论不休。转眼,2019年已所剩无几,崭新的一年又即将开始。

2019年,健身圈发生了不少震动行业的大事件,可以大致归结为三个关键词:“倒闭潮”、“监管严”、“科技化”。

健身房大规模倒闭,消费者深受其苦

这一年,不少健身品牌悄然退出市场,并引发了新一轮的“倒闭潮”。其中最让行业人震惊的不外乎国内最早的连锁健身品牌浩沙一夜崩盘。

今年6月,浩沙健身被爆料出大规模闭店,“浩沙集团”官网也已经无法打开,域名被屏蔽访问。浩沙健身的两大股东浩沙国际董事长施洪流、泉州浩沙健身俱乐部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施鸿雁,因欠款12亿元及利息,被福建泉州中院列为失信人员执行名单。浩沙国际的多家子公司也已经被工商部门登记为经营异常名录。

国内最早的连锁健身品牌浩沙一夜倒下

浩沙健身突然倒下,让行业人始料未及,拥有一大批用户、几十家甚至几百家线下连锁店的品牌,为何会在一夜间倒下?

事实上,除了浩沙健身,全国各地的传统健身房都在面临着“寒冬”考验。据“光猪圈健身”爆料,今年东北某一连锁品牌全线关店,辽宁一连锁品牌将自家8家门店陆续转让,另有一连锁品牌更换投资人,也陆续转让亏损门店。而成都、郑州等地,也有不少健身品牌被收购或者关闭店铺。

新一轮的“倒闭潮”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健身房倒闭或是跑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便是办理了年卡服务的会员们。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2019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健身服务已成为2019年上半年消费投诉重灾区。健身服务投诉7738件,投诉量同比上涨72.6%;郑州近一年接到健身房消费相关投诉高达548件;2017年1月1日-2019年8月31 日,深圳市、区消委会共收到有关健身行业投诉7764 宗,而在2019年1月1日至8月31日之间达到3038宗,与2018年同期相比上涨 82.46%。

这其中,“预付卡”模式是这一轮倒闭潮中最为争议的存在。在健身品牌较为集中的上海也难免其苦,今年上半年,上海市消保委共受理预付式消费投诉6995件,同比上升31.9%。消费者投诉情况反映出,预付式消费与信贷捆绑成为新的焦点问题。

监管部门重拳出击,健身行业迎最严整顿

激增的消费投诉也让健身行业迎来史上最严市场整顿手段。2019年1月1日起上海正式施行《上海市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管理规定》,同时,配套实施文件《上海市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管理实施办法》。消费者可根据相关文件维护权益,合理要求商家退卡,同时文件还明确了严重失信惩戒措施。此外,上海市还建立了上海市单用途预付消费卡协同监管服务平台,首创了全国由商家、银行和政府部门三方实时对接的协同模式。

健身品牌扎堆的北京也紧随其后。今年8月北京市体育局公布首批25家健身预付式消费黑名单企业信用信息,在10月份又发布《北京市预付式消费类服务合同行为指引》公开征求意见,将建设统一的预付式消费市场协同监管服务平台,平台与电子营业执照,单用途预付费卡备案、发卡,公共信用,投诉举报等系统平台实现全面互联互通。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发布《征求意见稿》

其中在“体育健身”的相关文件中提到:原则上不应发售有效期超过3个月、面额(预付额)超过3000元的预付健身产品;对于健身房营销中,较为常见的夸大、虚假诱导消费手段作出限制;消费者在交易合同7天犹豫期内提出退费的,体育健身经营场所应在10天内按原渠道一次性退还所有费用。

该意见稿一经推出便在行业中引起广泛讨论,特别是“不应发售有效期超过3个月、面额(预付额)超过3000元的预付健身产品”的规定,众人褒贬不一。对传统大型连锁健身房来说,健身行业毛利率低,按次或季度付费很难摊平经营成本,一些从业人甚至表示这样的规定将让健身行业迎来“大地震”。

科技化、家庭式健身风生水起

从倒闭潮到严监管,健身行业的2019看起来似乎有些“哀鸿遍野”。不过,这一年以科技化、团操式、家庭为主导的新式健身却依旧火热。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一共发生22起公开融资事件,其中科技、家庭成为投资热门。

2019年健身产业融资

特别是在国际上,家庭新式健身已经成为新的潮流。今年9月,依托“家庭智能动感单车+线上课程”运营模式的Peloton上市,不久后另一家主打科技化健身的纽约品牌Mirror也宣布获得3400万美元的融资。

Peloton上市

这无疑为国内新式健身打了一剂强心针,不少品牌纷纷对标已经上市的Peloton,木卫六、TT直播健身、Move It等新式家庭健身品牌先后获得融资。

而《健身环大冒险》的意外走红,则吸引了不少非健身产业人群的目光,海信在12月份推出了一款自带AI健身功能的社交电视。

《健身环大冒险》

从今年的电商消费数据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中国的家庭式健身市场正在迅速崛起。《2019苏宁易购体育消费报告》显示跑步机销量增长155%,同样在天猫《2019运动消费趋势报告》中显示,有超过5400万人购买了瑜伽装备。

图片来自苏宁大数据

不过,不管是拥有一张健身卡,还是一台跑步机,都决定不了一个人能否长期坚持健身。根据天猫《2019运动消费趋势报告》进行的数据推算,阿里经济体中有4亿运动运动爱好者,而根据国家统计局28.78%运动人口占比,推算阿里用户中的运动人口,发现在这4亿运动爱好者中,有1.24亿的“伪运动者”。

回望健身产业的这一整年,或许并非都是“一地鸡毛”,特别是一些健身品牌,诸如光猪圈、超级猩猩,在所谓的寒冬中依旧获得新一轮的融资,而政策下发让原本混乱的健身市场得以肃清。这无一不表明健身行业已经结束拼量的时代,开始向科技和品牌化的竞争力转变。实力不够强大的健身品牌将被淘汰,真正有实力的品牌则会在这一轮洗牌中迅速崛起。

注:本文所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觉得《健身产业的2019:传统健身房“浩沙式崩盘”(22起融资孕育新机遇)》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