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技击是太极拳的身份证(练好24式太极拳须明遵循天人合一的技击)

2023-01-07 分类:养生资讯

“技击是太极拳的身份证”。

技击即攻防,是攻防矛盾的两个方面,可以在一定的条件环境下相互转换,是武术的本质所在。技击也是一切攻防对抗之道, 它包括所有的搏击术。武术技击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 是与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同步的, 它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 以社会和个人需求为动力, 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 以技击演练和实战为表现形式, 注重内外兼修的一种生活方式。技击性即攻防的本质属性,包括攻防自身所具有的基本思想原理、原则、特点要求,以及外延的使用方法及如何习得。

太极拳属中华武术范畴,因此要研究太极拳技击之源起就必须先了解中华武术之起源。中华武术是在原始社会人与兽斗、人与人斗的过程中演变而产生的,是人类为了生存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技击格斗术。太极拳亦是如此。虽然太极拳的起源时间,创始人现存疑议,但太极拳始创于冷兵器时代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技击格斗是太极拳创编的初衷,也是其能在冷兵器时代传承发展的根本。

中华武术的本质是武术本来的、原来的性质,是武术所固有的、比较深刻的、一贯的、稳定的、根本属性,即:技击。而技击是太极拳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它的精髓和灵魂,即:本质。太极拳最早的创编是一种格斗的需求,是为技击服务的。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讲,本是舍己从人。所以,太极拳起源于“技击”,“技击”是太极拳的本质,即攻防,攻防矛盾的两个方面,可以在一定的条件环境下相互转换。太极拳技击性即太极拳攻防的本质属性,包括二十四式太极拳攻防自身所具有的基本思想原理、原则、特点要求,以及外延的使用方法及如何习得。

太极拳技击模式演进

太极拳技击模式演进过程其实是在对太极拳的技击雏形模式、太极拳技击模式的形成与完善、太极拳技击模式的定型、太极拳技击模式的转型以及太极拳技击模式的当代发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而完成的。而且太极拳技击模式的演进还是一个具体的、复杂的实践过程,且受多种动力因素共同作用和制约。技术轨道的推动、政治制度变迁的推动、社会与个人需求的拉动、家族式传承模式的内在要求、传统文化同化力的作用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助推都是太极拳技击模式演进的主要推动力。其中技术轨道的推动、社会与个人需求的拉动、家族式传承模式的内在要求都是太极拳技击模式演进的内在动力因素;而政治制度变迁的推动、传统文化同化力的作用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助推则都是太极拳技击模式演进的外在动力因素。

最初为了适应冷兵器时代技击的需求,陈王廷在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的基础上初创了陈式太极拳。此时的太极拳整个拳势具有技击性强的特点。随着陈式太极拳的不断传承,为了适应习练、家族式传承以及传播的需求,产生了陈氏老架和陈氏新架两种模式。这之后又在陈氏新架的基础上增加难度,加入了“圈”的练习方法,此时的架式趋小,动作开始变的缓慢起来,就形成了赵堡架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有大架和小架两种,这两种在运动的特点上相差不是很大,都是在不断的阴阳变化中,体现在缠丝劲上,一贯而成。

之后,杨露禅三下陈家沟学习陈式太极拳,并进京授艺。为了适应习拳者的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需要,其在陈式大架的基础上改编了原有的套路和形式,形成了有别于陈式太极拳的杨式太极拳流派。这之后杨式太极拳又为了适应老年人的练习,逐渐创编了中架、小架这两种的习练模式。在经历了改编发展后的杨氏太极拳,整个拳架给人感觉舒展大方,动作更加柔和,身法尾闾正中,步法轻灵,整体沉稳,而其练法是由松渐柔,刚柔并济,简单易学,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随着太极拳的技击不断演变发展,在继承了陈式、杨式小架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太极拳流派,像武式、吴式、孙式太极拳等。这些太极拳流派在创编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不同程度上扬弃了陈式太极拳的跳跃、震足、缠丝劲、迅猛刚劲的原有形式,就像吴式太极拳要求不纵也不跳,孙氏太极拳要求开合活步等。这些改革创新,不仅摆脱了拳不传外姓、门户之见的陋习,而且还顺应了社会时代的需求,使得太极拳更加易学,对大众更加的有益。这样才使得太极拳适应性更强,发展传播更加有市场。

总的来说,太极拳从形成到发展至今,在各种内因、外因的相互作用及簇拥之下,其整个习练及技击的模式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内容及形式更加多样化、实用化。但是,不管太极拳的技击及习练模式在架式和劲力上如何的发展创新,其技击永远都要循序着“天人合一”、“阴阳转化”之思想;“以柔克刚”、“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技击原则;以及棚、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的技击方法。

(本文所引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如果觉得《技击是太极拳的身份证(练好24式太极拳须明遵循天人合一的技击)》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