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从嵇康《家诫》中谙处世之道

2023-02-05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15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在之前的竹林七贤中已经提到过嵇康,作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在正始末年,与竹林名士共倡玄学之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世人也称其为“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被其构陷,被司马昭处死,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后成为千古绝响,当时年仅40岁。就是在其羁押期间,嵇康为其10岁的儿子嵇绍写了一篇《家诫》,其言洋洋,其语谆谆,言真情切。在临死前,将自己一双儿女托付给了山巨源。对其子曰:“巨源在,汝不孤矣。”

在其《家诫》中写道:“人无志,非人也。"开篇写道人须有志向与理想,否则生而枉为人。而后提到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坚守志向。《诗经》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世间万物无不开始,但是却鲜有人能够善终,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善始善终,坚持内心志向。说到这,他选取了五个榜样来一一说明如何坚守志向,并且做到有始有终,不为外物所动。

申包胥为楚国人,在面对伍子胥泄个人私愤灭掉楚国时发出”君能抚之,吾必兴之“的豪言壮语。后来为了秉承承诺跋山涉水远赴秦国,在秦国宫殿整整哭了七天七夜请求秦国出兵,也就是典故中的”泣血祈秦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在”岂白无衣,与子同袍“的呐喊声中兴复了楚国。申包胥为了坚守自己的志向,不畏艰难困苦,最终坚守住了自己心中的正确的志向,嵇康希望儿子能够在坚持的道路上选择正确的道路。

在殷周之际有伯夷和叔齐两兄弟,他们的老爸孤竹国君不喜伯夷,喜欢老三叔齐。伯夷知道父亲的意愿后,主动放弃继承王位成全老三,流亡到国外。后来遇到武王伐纣,力劝周武王放弃伐纣,后劝阻不得,遁入首阳山中,终身不食周粟。二人恪守仁义成为殷周时期的仁义典范。

柳下惠在鲁国的复杂政治中”直道而行“,生性耿直,不事逢迎,道德学问却名扬天下,各国诸侯都争着以高官厚禄礼聘他,但他都一一拒绝。有人问其故,答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即内守,从内心去坚守志向,用心,守誓,准行。”故以无心守之,安而体之,若自然也,乃是守志之盛者也。“

最后一位则是使者苏武,在汉武帝时期为将军外交家,后来持节出使匈奴,再后来陷入匈奴内乱,被流放到北海,扬言要公羊生子才释放他回国,而他持节不屈留居匈奴19年之久。此为不受外物所动秉持志向,立身清远,行事执坚。

其后论述了何为”未为有志“”方为有志“。“见义而不为”“少义而轻为”则为无志,在“有志”中又讲到“三慎”即为“慎言”--夫言语,君子之机。机动物应,则是非之形著矣,故不可不慎;“慎交友”--非贤勿交;“慎酒”--勿劝酒,勿醉酒,别人劝酒,能喝则喝。

从嵇康行云流水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儿子深切的教导,他是一个常游心世外,清谈于山谷的名士,但在《家诫》中却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像自己一样,不谙世事,而是在坚守内心志向的同时学会处事。

如果觉得《从嵇康《家诫》中谙处世之道》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