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传统肚兜是如何演变的 不仅有遮蔽功能(还有保健和情感传达功能)

2023-05-01 分类:养生资讯

中国内衣文化的历史跌进与演绎,源远流长,绚丽而多彩。它含蓄内敛,是女子私密空间的悄悄话,更是她们对于情,对于美的传达载体。随着历史的变迁,人文背景也跟着发生变化,内衣文化也随波逐流,。内衣在历史的画卷上变换着称呼,肚兜又被叫做“兜肚”,它由方形或菱形的衣片贴身护于胸腹,束带套在后颈,左右两个角上也有绳带用来系在后背上,有的是素色有的是做刺绣纹样装饰,可有带无带,带子用来装一些姜桂、麝香或香料等,药物做治疗虚寒症状,香料起到香体的作用,肚兜也有为男设计穿着的,但本文研究的是女子穿用肚兜的刺绣纹样。

中国民间女子传统肚兜的演变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代服饰演变中,内衣作为一种私密的服饰语言,它的演变历史也非常深远,这个具有特殊且丰富风格特征的的私密语言有着独有的文化内涵。肚兜,最初被称之为“亵衣”而“亵”字的意思是“轻薄。不庄重”实在平时是不能轻易示人的。东方人为了以示自己纯洁清高,素来就有谴责肉体的观念,因此在里面穿着的衣衫,最早被叫做“亵衣”。“亵衣”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在诗经中有记载《秦风·無衣》:豈日無衣,與子同澤。根据汉朝的郑玄解释,这种亵衣紧贴着身体,用来吸收身体排出的汗泽,所就用“澤”字来命名,当时的人们就称它“汗澤”,其实是跟现在的汗衫意思颇为相同。而秦汉时期的内衣,特别是女子所穿的亵衣是要在去世后一起入殓的,这种亵衣不能显露于大庭广众之下的,就此当时出现了很多不同款式的女子内衣,形制也互不相同。比较常用的有“汗衣、帕腹、抱腹、心衣”。“汗衣“短袖、对襟,长及腰际,与其他内衣不同在于男女、贵贱皆穿;“心衣”和“抱腹”只有前后片,后背裸露,以系绳相连接。

魏晋南北朝的亵衣既可以挡胸又可当背,因此被称为“裲裆”。如图 2.2 裲裆原本专用于内衣,但后来有许多妇女在外出时也穿着。《晋书·五行志》称:“至元康末,妇人出裲裆,加乎交领之上,此内出外也。”就是说的这种。穿着方形裲裆的采桑女和护桑女的人物形象,曾在甘肃嘉峪关魏晋壁画墓中就有发现,形制看起来是适用于春夏穿着的薄型裲裆,也有做棉夹层的裲裆用于冬季御寒。南朝时,出现过一种与裲裆类似的内衣形式,形状也为方形,遮覆在胸前,正面看似与裲裆没差别,裲裆是有前后分制两片的,前片当胸,后片当背, 以带襻相联,而这种却没有后片,所以也被戏称为“假两”,意思为假的裲裆。在《南史·齐本纪》中有提到:“先是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填胸,名曰‘假两’此又服袄(妖);假非正名也,储两而假之,明不得真也。” 还有一种内衣被称为“反闭”,它也有前后两片,但前后两片缝缀在一起,然后在后背上开襟,穿时在背后用纽结, “反闭”一称就是这么得来的。

唐代文化的浪漫奔放促使内衣形式有了较大的变化,“诃子”就是当时出现的不系带的内衣,诃的意思是大声的呵斥、责骂,根据《唐宋遗史》和《绿窗新语》记载这种不系带的内衣创自杨贵妃。唐朝由于文化的影响女性都较为大胆、开放,他们爱穿着半露胸样式的裙装,将其用一条阔带高束于胸际,坦露着肩部、上胸和后背,外面仅披意见透明薄纱若隐若现,由于面料略多挺括有弹性,用带子在胸下束起,使得衬托出胸上部的挺立,色彩缤纷,与现在的内衣外穿就类似于这种形式。

宋朝内衣出现了“抹胸”也叫“抹肚”。 “抹胸”穿着后整个胸腹全被掩住,用纽扣或带子系结。宋代男女都有抹胸,后来则专门用于女性。寻常百姓家面料多用棉织品,也就是俗称的土布,富贵官员或皇室用丝织品做面料,在上面修些花卉,这种内衣也分单夹,形式不一。曾在福建的一座墓中出土过一件抹胸,是双层的,内里和外表都是素绢的,里面用少许丝绵进行了填充,上面和腰间左右都缀有两条帛带用来扎系固定,抹胸整体宽大概有 40厘米,长约有5.5厘米,从长度上来看,抹胸可以遮肚,整个胸腹部分都能遮住,但它并没有背部,只遮胸前,所以 “抹胸儿”由此得来。在《红楼梦》中有形容尤三姐妆束的一段话:“身上穿着大红小袄,半掩半开的,故意露出葱绿抹胸,一痕雪脯”,更有《金瓶梅词话》第 62 回形容李瓶儿重病情况的,“面容不改,体尚微温,脱然而逝,身上止着一件红绫抹胸儿”,里面提到的都是这种内衣。

元朝内衣叫做“合欢襟”如图 2.5,合欢襟是从后面向前面系带,穿的时候也是从后到前,然后在胸前用绳带或一排扣子系合,面料多用织锦。“主腰”是到了明朝女子内衣的叫法,肩部有裆,裆上有带,与现今的背心外形基本类似,开襟,两襟各缀有三条襟带,腰部侧面的系带将所有襟带系紧后起到调节腰部线条的效果,由此可见明代女子已经开始注重突显身材了,知道通过衣饰勾勒出女性具体的轮廓和曲线,是人体的美充分得到展示。例如《醒世姻缘传》第 9 回形容许氏出浴穿着:“下面穿了新做的银红绵裤,两腰白绣绫裙,着肉穿了一件月白绫机主腰”,而在《水浒传》27 回中也有提到:“那妇人便走起身来迎接,下面系一条鲜红生绢裙,搽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指的就是这种内衣。

清代就到了我们所谓“肚兜”内衣形式的出现,也是中国古代内衣的经典。“肚兜”形状多为菱形,上面做带套于后颈,在腰部附有两条细带用来系在背后固定,下面遮住肚脐,长至小腹呈倒三角状。面料常用棉或者丝绸。肚兜作为固定系扎的带子也有区分,常见的红色丝绢的带子为小家碧玉所用,富裕家的女子常用金链做带以显其高贵,银链和铜链略次之。常在秋冬季穿着的兜肚,中间往往蓄有絮棉,以利保暖。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清代虽由满族统治,但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很深,并在入住京城之后全盘吸收继承汉文化,因此在女子肚兜纹样的题材上满汉大多类似。而民国时期的女子改穿“小马甲”了,小马甲的形制非常窄小,对襟居多,襟上缝制纽扣,穿的时候能紧裹胸腰。面料多用棉、丝。

中国民间女子肚兜的功能

肚兜的功能主要就是护体保暖,民间的女子肚兜常用手织小土布或细花布做内里,用彩色的绸缎料子做面,经济又舒适。而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更新,科技的发展,肚兜成为新的保健疗效的内衣,外形还保留传统肚兜的外形,但其可以缓慢释放药性,达到调理经脉“内病外治“的功效。保留和发展了传统服饰和传统中医中药。

(1)遮蔽功能

遮蔽的遮羞蔽体功能分夏日吸汗、冬日暖胸腹、贴身吸汗垢,从最早的亵衣开始就是以吸汗遮蔽功能出现的。据传说汉高祖刘邦是“汗衫”一名的发明者:楚汉交战时,刘邦从战场上回到营帐,一看自己的内衣,已全部被汗水浸湿,于是戏称其为“汗衫”。流传开来,汗衫就成了内衣的别称。既解决赤胸的不雅观,又可以吸取汗渍,将填充物夹在内衣中间的夹式,起到身体保暖御寒的作用。

(2)保健功能

古代女子在兜肚上做内里,然后在里面装入姜桂或麝香等中草药物,用来治疗腹部虚寒等腹疾,或者放入香料也可同时,这样做药物起到治疗的香料能香体同时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有文献《养生随笔》记载:“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虚弱,更宜加意暖之。办兜肚,将蕲艾槌软铺匀,蒙以丝绵,细针密行,勿令散乱成块,夜卧必需,居常也不轻脱;又有以姜桂及麝香诸药装入,可治腹作冷痛。”也就是肚兜可以贮物、贮香、贮药用来保健。

(3)体态的表现

在古代内衣中,宋代的抹胸已初具突显身材、修饰形体曲线的功能,胸部的三角形形制结构和西方内衣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肚兜不但有遮掩修饰身体的功能,还透着隐约的情色诱惑力,其中具有深厚的管理内涵和特殊的身份。体现着身体曲线的风情不是靠裸露或敞露来传达,是透过特定的装扮,适度的遮掩和修饰表现出独特的韵味。

(4)情感传达功能

每件肚兜都有着“情”和“艺”的表达。“情”就是指的故事的情节与制作者的情感内容,在装饰的内容中每件肚兜都有一段故事情节,都有一段被自我或异性所欣赏的情感故事。因为中国古代的礼教约束,古代的女子将她们内心的声音和情感化为对内衣的装饰创意,放肆且大胆的宣泄在这个传播媒介上,然后自我欣赏。肚兜常通过图案的寓意来传达喜庆吉祥、消灾祈福、情感和谐,在内衣上的表现常为:鱼穿莲、蝶恋花、鸳鸯戏水等。在民间肚兜借由传情达意之功能,常做礼物或信物。

如果觉得《传统肚兜是如何演变的 不仅有遮蔽功能(还有保健和情感传达功能)》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