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临期食品成年轻人“新宠” 看似亏本(从业者却赚钱赚到手软)

2023-05-14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66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中国有一句话古话,“民以食为天”,在“吃穿住行”的排序中,“吃”占了第一位,由此可见,对所有人来说,“吃”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

呷哺呷哺的董事长贺光启曾经公开表示,现在中国的餐饮市场规模已经是全球第二大,那么进入了经济恢复发展的2021年,14.1亿中国人“吃出来”的餐饮行业表现如何?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了解到,截至2021年上半年,国内餐饮市场带来的收入为21712亿元,同比增长48.6%;2021年上半年的水平已经恢复到同期2019年上半年的水平,可见,疫情带来的影响已经逐渐消退。

细分餐饮行业中的各个赛道,火锅无疑最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火锅行业创造的市场规模达到4998亿元,预计发展到2024年,将会扩大为6413亿元;从品牌来看,海底捞稳居行业第一,第二、第三分别是呷哺呷哺和八合里。

不过,最近的海底捞却站上了“风口浪尖”,2021年11月,海底捞官方发布通知,表示要在2021年12月31日逐步关闭全国300家门店,从数据来看,海底捞当前拥有1597家门店,关闭300家,相当于关闭了大约20%的门店。

海底捞之所以会迎来“关店潮”,脱离不了过快的扩张战略,据悉,从2020年6月开始,海底捞新开门店多达544家,平均每天开店1.5家。不过,餐饮市场中还有一个产业的发展与海底捞相近,都是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那就是“临期食品”市场。

“骨折价”的临期食品

所谓临期食品,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快要接近保质期的食品,在过去,很多人觉得食品一旦靠近保质期,无论是口感还是新鲜程度肯定会“大打折扣”,但是在最近一段时间中,临期食品却悄悄“走俏”。

有数据显示,当前经常购买临期食品的群体多是中青年人,不过,在许多年轻群体中,临期食品已经成为“新宠”。根据爱企查的数据显示,现存与临期食品有关的企业数量104家,值得一提的是,在最近一年内,成立了79家,可见2021年确实是临期食品的“风口”,那么临期食品为什么会走俏?很简单,因为便宜。

在许多专门售卖临期食品的商店里,离保质期还有2个月、3个月的食品,多以“骨折价”或者“白菜价”卖掉,最低甚至能打2折;根据记者的走访,一瓶原价需要十几元的饮料,临期后只需要5.5元就可以购买。在如今通货膨胀、物价高涨的年代,能用更低的价格享受到不变的产品,消费者何乐而不为?

靠“捡漏”带来的百亿市场

有不少消费者表示,自从知道了临期食品后,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有数据显示,淘宝平台中的临期食品商家已经多达上万家,拥有的消费者人数达到210万;在知名社交平台上,还有专门的“薅羊毛”指南,教大家怎么挑选临期食品。

有机构表示,2020年,零食产业规模高达3万亿,如果这3万亿中,产生了1%的临期库存,将为临期食品带来百亿元的市场规模。

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许多资本“嗅”到了商机,不少临期食品企业获得了千万元的融资,在一线城市的商圈,已经新开设了不少临期食品商店,随着临期食品的市场下沉,未来或许会在三四线城市频繁见到门店的踪影。面对处于风口的临期食品,有从业者表示,临期食品的毛利润非常大,难怪会有那么多资本入局,让从业者赚钱到手软。

2021年5月,央视财经报道与临期食品有关的新闻,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临期食品可以享受到“低价”快乐;对于厂商来说,既能赚钱,又能避免库存浪费,是“双赢”的局面。

但是,作为一个起步较晚的行业,临期食品仍然缺乏一个完整的行业标准,这也衍生出一个问题,我们所购买的临期食品,真的没有问题吗?

业内专家表示,只要是仍然处于保质期内的产品,并且保存完好、储存完好,那么各方面都没有问题,甚至和新鲜日期的产品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如果要购买临期食品,一般不建议购买蔬果或容易腐败的产品,多是购买一些容易保存的,然后,消费者不要因为临期食品便宜就“疯狂囤货”,毕竟临期食品的保质期有限,囤多了吃不完只会带来浪费的结果。

你会因为价格便宜就购买临期食品吗?欢迎留下你的评论。

(本文由大拇指财经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如果觉得《临期食品成年轻人“新宠” 看似亏本(从业者却赚钱赚到手软)》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