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陕州区大营镇:与时俱进的新店村

2023-05-15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000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1 分钟。

与时俱进的新店村

尚柏仁 朱家昊 牛占亚

题记:

每一次社会变革能传承起来的东西常常依靠的是文脉。

每一个古村落的消失、损失最大的不仅仅是地上的建筑,它们带走的还有附着在其身上的那一个时代的文化。

一个地方的持续发展、长期不衰,靠的是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一套好的制度和一帮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接力赛和毅力。

新店村很古老。人因古道而居,村因古道而生,古道沿黄河而修,古村也因黄河而迁。

而今的新店村已成为地道的移民村。黄河多次的改道导致古官道不断上移,黄河沿岸的坍塌,使古村落数次搬迁。1960年,黄河三门峡库区的蓄水基本上淹没了古老的村庄和建筑。古官道、古庙宇、古城寨、古建筑已藏身河底,给今人留下的唯有回忆和思考。

而今的新建村高端、华丽,经济繁荣,村民富裕。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老人们时常在追忆着从前的风景,留恋着幼时风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后辈们听着老人的描述,常为古村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厚重而自豪和骄傲。文化人常常在新旧的交替之间徘徊,努力在寻找古村中那些有价值的、有生命力的传统和习俗,古为今用。很多人去挖掘并传承那些祖辈们留下的优秀的东西……

在调查采访中,古村落中绵延不断的文脉从未中断。修家谱、编村志,文化的自信和力量,始终鼓舞和激励着今天的新店人。

1981年,我在陕县高中读书时,同桌是新店村人,我第一次听到新店村这个名字。

1989年,我在湖滨区委组织部组织科长任上时,知道新店村是全市党建方面的先进。

2000年左右,市里组织我们到新店村参观。

2013年,我到新店村为党员们讲课。

2016年,我随市委领导第三次到新店村参观其精神文明建设。

2021年11月,为探寻古村落我再一次到新店村去调研和采访。

为了挖掘新店村的历史和文化,2021年10月13日我拜访了因年纪已卸任新店村党支部书记的何浩民先生,他送给我2005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新店村志》。10月19日,现任新店村党支部书记赵茂刚发来了由何浩民、赵茂刚口述,陕州区纪委监委监察员、陕州区政协常委、民建会员、工程师曹雯女士整理的《黄河岸边的辛店村》一文。之后,我又拜读了新店藉退休干部何毓坤所著的《清风文集》和《想说的话》等书。

十多天来,我反复阅读村志和相关文章,就“辛店”和“新店”村名的变更年代和牛占亚先生在浩瀚的史海中苦苦寻找。从查阅的大量资料中深感:新店村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在乡村振兴中很值得推广和借鉴。

历史悠久 战略要地

新店村的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最早明确记载的唐高祖(618年)前叫清风镇,村旁有横穿东西的官道,曾名噪一时。后古道南移,村民在道旁开设店铺,为往来客商及军队服务,逐渐形成村落。明万历时称新店,清乾隆时改为辛店,光绪17年为新店,民国36年为辛店。新店村的村名,历史上不同朝代叫法各异。有新店,有辛店。“新店”和“辛店”有很多种说法:一是最早(明朝之前)是因为沿官道而有人在此经商开店,后来形成了村便叫新店村。二是清朝时,辛姓人家生意做得好,随以“辛”姓为村名。三是与灵宝大王镇的“新店”村有所区别而改为“辛”。四是简写改“新”为“辛”。五是村子多次搬迁,搬迁后改为“新”店。1957年后,“新店”村又简化变为“辛店”。2004年在编写《村志》时,刘安璋先生等人认为应将“辛”字改为“新”字,新店村才统一叫做新店。

我们认为,改“新店”为“辛店”、历史上“辛”与“新”的反复变化,有与灵宝“新店”村的有所区别有关,也有与村子几次搬迁新址叫新店的可能性大些。

新店村,位于三门峡市西16公里处的黄河之滨,今陕州区新城区。地处东经111゜06′,北纬34゜12′,平均海拔340米,北临黄河。境域东西长2.35公里,南北宽2.83公里,总面积6.627平方公里,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春暖夏酷热,秋凉冬干冷”。

新店村形成很早。大约在传说的“禹开三门”湖水东流陆地显现后,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由于这里是南北通道上的水陆官道,始终是战略要地和兵家必争之地。史载: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以广平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为副帅,在回纥兵的相助下,在这里击败了“安史之乱”的残将张通儒、安武臣部。宋崇宁年间,新店官路设有马辅和递辅,分别负责粮草运输和邮件信息传递。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打陕州,抗金英雄李彦仙在此待命。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三月,李彦仙正面攻打陕州南门,水军从新店顺黄河到城中,内外夹攻,收复的陕州。

明崇祯六年(1633年)李自成义军进入陕县。崇祯八年(1635年)十月,高迎祥攻占陕州城。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由湖北转战陕州,经官路新店进攻陕西。

清同治五年(1866年)九月二十五日,捻军一部自观音堂进陕州,欲经太阳渡未成,又经这里进入陕西。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西藏喇嘛入觐由此过陕县。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初八午,慈禧太后和德宗皇帝由西安返京路过新店村,村中士绅和大户人家跪在官路两旁,供上水果供品。皇帝赐给何氏长者何俊昌盒装帽子一顶。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西藏达赖喇嘛赴京朝觐,次年自京返藏,均从新店官路通过。

宣统三年(1911年)九、十月间,陕西秦陇豫国革命军东路大都督张伯英东征,清廷从北京调精锐毅军统领赵倜率步、马、炮六营兵力从此过灵宝去潼关弹压革命军。张伯英部从新店到达陕州后,建立秦陇豫“红十字会”,西医自此传入陕县。

1920年7月,直皖战争始发,奉军许兰州部入山海关达陕州,驻扎陕县新店村。

1924年,陇海铁路通至陕州,新店村南的铁路路基在建。7月10日鲁迅等17名学者从陕州太阳渡码头乘船逆水而上,纤夫拉船经新店,一行人后赴西安讲学。8月9日返回仍经新店达陕州。

1926年,国民二军康振邦驻扎陕州城,在此与红枪会对打。同年,镇嵩军第二师师长贾巨卿聘新店村王栋为师参议。

1927年5月7日,冯玉祥一部驻扎新店村。

1929年冬,吉鸿昌、庞炳勋部驻陕州,新店村三官庙、财神庙、火神庙、马王庙被拆毁。

1932年10月,冯玉祥、宋哲元部的马车队向西开拔,驻扎新店村。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新店村住满待命西进的国民党军队。

1944年5月17日(农历4月26日)日军侵占新店村,国民党空军李启驰驾驶一架 P40轰炸机炸死日军6人。

1947年8月22日,陈庚、谢富治部队强渡黄河,新店村第一次解放。1949年8月,新店村第二次解放。

新店村在历史上有过多次搬迁。唐朝时,因东西官路向南迁移,部分村民向外迁徙。另一部分人便在官道改道处的烽火台周围居住,或设店开铺,或建馆营业,新店村名由此产生。

1926年,陇海铁路陕州—灵宝段正式建成通车。在新店村南铁路上设立了铁路维修班房和临时小火车站,一些村民搬迁外出。1960年春,黄河三门峡水库拦洪蓄水,陇海铁路移至温塘半山腰;同年夏,新店村南迁。1962年,新店村两个自然村搬迁至官路南的铁路桥西北侧。

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诸代,建置虽多次调整,但新店村均属陕县所辖。清时,沿用明制,全县划为二十二个里,新店村为“五二里”。民国元年(1912年),将陕县境内的五路建置改为8个区,新店3个自然村为3区所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区公所为区署,新店为2区9保。民国三十年(1941年)撤区设乡,新店属桥头乡辖。1949年5月,陕县全境最后一次解放,置乡、村,新店属大营区(二区)桥头乡所辖。1951年8月1日至1953年10月设新店乡。1956年该乡撤销。1956年1月,新店属温塘社辖。1956年冬并入大营乡。1958年8月,撤销区、乡、镇,新店属大营人民公社新店生产大队。1984年1月,设立大营乡新店村至今。

除陆路外,黄河航道辛店段约2.35公里长,自古以来就是东西物资交流的主要通道。唐代诗人韩翃《送客水路归陕》一诗中写到“相风竿影晓来斜,渭水东流去不赊。枕上未醒秦池酒,舟前已见陕人家……”从诗中可见唐代黄河水路客行物流的盛况。至20世纪50年代,黄河运粮船只仍在通航。

1973年冬。白天鹅就光临这里。

以农为本 重视农业

1949年,全村有耕地3923.5亩,人均6.99亩。1960年,三门峡水库拦洪蓄水后,耕地面积减少到2473亩,人均2.584亩。1969年后,G310、连霍高速占地,县城扩建、企业征地,耕地仅有585亩,人均0.334亩。

清光绪三年(1877年)天旱民饥,村里仅存50余人。1949年,全村有561人。2005年,全村有15个村民组,428户,1747口人。

在农业时代,村民重视农业,并发展多种经营。1921年陕县从德国、美国引进棉花新品种斯字棉,村里棉田籽棉每亩高达400斤。1935年从美国引进岱字棉种531。1939年,杨正谊从灵宝李工生园艺处购买苹果苗发展果园10余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没收16户地主、富农的1335.83亩土地分给贫雇农。1952年6月,梁守忠通过王庸生、杨健从西北农学院引进“碧马一号”小麦新品种,亩产一度超过150公斤。1958年4月24日,周恩来总理视察大营高级农业社与村民苏殿池、王有才在棉田亲切交谈。1958年7月,时任洛阳地委书记纪登奎在陕县县委书记郝玉江的陪同下视察新店村的水利工程建设。

1953年12月新店村就成立了互助组。1955年至1958年,先后成立了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在上世纪60年代,村里种植西瓜、果园170亩。1974年,打机井37眼,平整土地1400亩,实现了农业水利化。1981年9月,一次性将村里2350亩土地承包到户,1986年推行双田制经营。1988年提出“科工运强村,菜牧商富民”,投资170万元,在150亩耕地上发展108个日光暖气大棚,组织70余名专业蔬菜户生产无公害蔬菜。

注重教育 人杰地灵

新店村人勤,不仅地种得好,注重引进新技术新品种,还有重视教育的传统。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村人王作为在新店沟西设私塾,教授学生学习“四书五经”。王作为(1852年—1925年),字新庵,幼年勤奋读书,因家贫而辍学。去世六年后,其学生们为他树立了教泽碑。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沟西王栋(1879年—1932年),字松岩,号愚拙山人,获补博士弟子,即回乡设馆教授学生。中华民国建立后,王栋又在河南省自治研究所学习。其先后任陕县纺织厂厂长、陕县公款局局长、陕县兵差总局局长、陕西省中部县(现黄陵县)第二科科长。

1933年,新店村公立学校组建学校董事会。校址在沟东关帝庙,并将村中官田收入作为校产。何超林题写隶书“国民学校”。

1934年,村里开办民众夜校和妇女识字班。

1935年8月,新店沟东村时任陕县教育局局长的王乐丰被委任为《陕县志》副总编辑。王乐丰(1897年—1951年),字梦渔,7岁时被陕州学界誉为神童,民国五年(1916年)河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毕业。先后任民国陕县财务委员会委员长、教育局长、陕州专员公署参事。

1938年,沟西何超林在其东马坊院北窑设立私塾,教授学生学习《左传》、《诗经》和书法等课程。

1939年8月,曲完善在张湾筹建的私立豫陕中学招生,新店沟西村王斌被聘为教务主任。王斌(1902年—1951年),字右文,王栋长子,1926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1927年至1935年任职河南省建设厅,1936年任兰封县司法局长,1941年在陕西宝鸡市国统区后方荣誉军人教养院受中校军衔,1944年返乡,1947年卸任返乡务农。

1954年7月,何一民考入河南农学院,杨建、苏德化、梁子峰先后分别考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和广州华南工学院。

1969年3月,村校附设初中班。

1990年3月,村委投资和村民捐资共44.7万元建起了现代化教学楼。同年10月,河南省教育委员会为新店集资建校立碑表彰。

1997年7月,投资19万元,整修教学楼。

之后,投资32万元建成幼儿园。

自1995年以来,新店村在教育方面共投入近300万元。

从2014年开始,新店村委每年对考入一本的大学生每人奖励2000元,二本的奖励1000元,2014年到2021年,新店村考入一本的14人,二本的34人。

由于重视教育,自民国以来从新店村走出来的学者、官吏大有人在,其代表人物有:

何超凡(1895年—1950年),毕业于河南省开封甲种农业学校,1927年任民国陕县建设局长,1931年代理民国陕县县长。

另外,村民何克业,1940年考入西北农业学院,革命烈士。

杨正谊(1890年—1949年),字子端,1922年任民国陕县公款局(财政局)局长,1926年任陕县知事(县长)。

赵明堂(1892年—1958年),字朝九,毕业于河南开封政法学校,1933年任沟东关帝庙民国学校校董事会成员。

何博厚(1905年—1940年),字超林,历任民国陕州警察局南关分局巡官、局长,第十一行政区专员公署书记。

苏德风(1910年—1989年),字泮绪,1949年前曾任豫陕中学教导主任,陕县师范学校校长。

梁鸿翔(1920年—1996年),字生强,毕业于陕西武功农学院,高级农艺师。

王兆燕(1931年—1967年),1955年调中国科学院北京考古研究所。

梁子峰(1932年—1997年),毕业于广州华南工学院水利系,工程师。

梁守端(1896年—1978年)建国前曾任陕县师范学校校长。

王庸生,1927年生,在国家和省报上发表论文8篇,译文百万字,终身从事果树研究。

苏德化,1932年生,教授,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杨恒俊,字杨健,生于1932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王铭生,1936年生,高级地质矿产工程师。

牛瑞旺,1941年12月生,河南师范大学毕业。

王铁生,1942年生,196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数学力学系。

赵让述,先后任渑池县副县长、湖滨区政府常务副区长。

魏仙武,1954年生,先后任陕县政协副主席、县委常委。

……

惠民富村 全面发展

由于所处地位的优势,新店村人自古就有经商做生意的意识。

改革开放后,村民率先发展多种经营。1988年,新店村创办了三门峡化纤厂、短绒加工厂、大型砖厂等8个集体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1996年12月后,依托陕县惠能热电厂和G310大力创办运输公司和水电公司,拥有运输车辆120台、装载机4台、大吊车3辆,年产值1500万元,利润500余万元。

当时,全村有500余人外出从事第三产业。2005年,全村工农业产值4780万元,村集体收入150余万元。

新店村民经商做生意的历史要追溯到唐代。由于村子所处位置于官道上,村民中就形成了为往来商贾、客人、军队服务的习惯。尤其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加之豫西地区十年久旱。冰雹、雨雪、蝗灾不断,常常威胁到农业收成,村民们很早就有了商品意识。

1955年8月,新店村为贯彻《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12月份村里所有农户全部加入了农业合作社。车辆、畜牧、农具等生产资料统一入社,统一劳动,统一分配,按劳取酬。正因为有了集体,1956年村里才能派劳力去峪里村兴建“红星水库”。1957年春,村民为陇海铁路复线铺石子。1957年4月,在河沟新建4亩大的集体鱼塘。1958年夏,新店高级社投资1.6万元购回两辆消防车,在全县第一家办起了抽水站,同时办起了农产品加工厂。1959年冬,出动劳力到张汴寺院参加修筑朱家河渠道和张家坡水库。1964年修筑西大渠。1965年8月修建吊坡水库。1969年到孟津县修建焦枝铁路,在村沟西棋盘地修建护岸及工房。1972年在大桥沟修筑土坝。1976年秋,到灵宝修建“三大功力厂”,冬季又参与修建洛潼公路硖石段。1977年、1978年大规模地进行土地平整。

在1966年冬季,新店大队就成立副业队。组织20多名能工巧匠,对黄河滩涂生长的芦苇、蒲草、柳树等编织蒲席、蒲合、蒲绳、柳椅等。

1972年村里组织7辆马车和14名棒劳力,在三门峡老车站搞运输。

1977年春,新店大队建成了石膏厂。同年6月,筹建大队砖厂。

1978年9月,办起了红薯淀粉加工厂。

1982年4月,大队综合加工厂第一次购回一辆南京嘎斯汽车。同年9月,三名村民自筹6000元率先用汽车搞运输。村民同时在柿沟办起了石膏粉加工厂。

1984年3月,村里创办了棉短绒厂。同年冬,村民创办了榨油厂。

1985年,村民兴建了大型砖厂。1986年改为机制砖厂。

1987年3月,村民联合创办了半自动化面粉加工厂。同年9月,建起了千亩鱼塘。

1988年,村民建起了“三门峡化纤厂”、创办了养猪场、短棉绒和旧棉加工厂。

1994年村里办起了基金会。

1998年8月,村委成立了汽车运输公司。

2000年7月,建成一百余个蔬菜暖气大棚。

2001年,引进水泥粉磨站。

2002年村委引进龙新碳素有限公司。

2003年引进非公有企业金钢玉厂。

……

集体富了,村里有了底气,公益事业得到了发展。1963年底,新店村就在村里为村民安装了两个水龙头供水,社员们可以排队接水。1972年夏村里打出了第一口50米深的机井浇地。1974年又先后打水井16眼。1987年,村里出资办起了敬老院。1990年建教学楼。1997年硬化了村内的街巷道路,安装了路灯。2003年建起了农民休闲健身场所。

目前,全村80岁以上老人53人,90岁以上5人,百岁以上1人。近年来,新店村对全村80岁以上老年人每年生日发放祝寿金1100元,90岁以上每年2100元,百岁以上每年5100元。

截止2005年底,村民拥有大小货车58辆,小轿车56辆,摩托车377辆,电冰箱284台,电视机493台,电话217部,手机414部,空调206台,洗衣机312台,电脑38台,人均住房面积36.95平方米,30%的农户接装了暖气。

几十年来新店村获得了很多荣誉。

1977年,粮食亩产250公斤,皮棉亩产50公斤,受到县委表彰。

1981年4月,洛阳地区多种经营现场会在新店村召开。1998年10月,新店村被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小康村”。

2000年2月,新店村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同年8月,新店村党支部被河南省委组织部授予“五好村党支部”称号。

2001年6月,新店村党支部被中共河南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同年11月,河南省综合治理现场会在新店村召开。

2002年1月,新店村被河南省文明委命名为“创建文明村镇先进村镇”称号。

2004年,新店村党校被河南省委组织部命名为“先进基层党校”。

2005年10月,新店村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被省委组织部命名为“党员教育农村科技致富工程示范基地”。

2004年11月,新店村被文化部、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美德在农村活动示范点”。

近年来,村民中先后涌现出了好媳妇、好婆婆、致富能手、文明家庭、遵纪守法户、卫生户、乡村光荣先进人物等各类典型200余人(户),先后出现了“全国幸福家庭”何巷英、入围“中国好人榜”的李彩丽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新店村的发展,一是缘于优越的地理位置。二是村民有经商的意识。三是有一个好的能与时俱进的带头人。

自律严谨 共绘蓝图

在查阅和采访新店村的历史时,时时被何浩民先生的言语和行为所感染。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新店村的发展变化中何浩民先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一个绕不开、不可缺少的话题。为慎重起见,我反复研究何先生的经历,并走访了在陕县和大营乡(镇)任过职的许多老同志。提起这位在豫西大地上土生土长起来的乡村带头人,他们和村民一样异口同声地赞扬和认可。

在我和他的接触了解中,这位77岁的老人有着过人的酒量和豪爽,思维清晰,妙语连珠,提得起放得下。交谈中一支接一支地抽着烟,豫西汉子的淳朴、率直、有定力,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何浩民,1945年出生,1975年入党,1974年后任村干部,1988年任新店村党支部书记,2005年任大营镇人大主席团副主席。在他任职期间为村里的贫困户贷款、借济、捐助达百万元之多,使70余户困难群众走上致富之路,同时解决邻里纠纷上百件。在县里领导的眼里他是有能力之人,在乡镇干部眼中他是有办法、勤奋之人,在同事眼中他是严于律己之人,在老百姓心中他是公道正派之人。在村党支部书记任上近三十年,始终深受群众爱戴和拥护,颇受村民好评。从1986年起,他连续当选为陕县人大代表,曾被评为陕县十大新闻人物和百杰儿女,人民和组织给了他很多荣誉。

何浩民先生最大的政绩是他在任职期间能紧紧地抓住机遇,把新店村带上发展的快车道,给村集体留下了厚重的财富。并让新店人民过上了幸福日子。

他一生最睿智的做法,是始终保持着自身的清醒。做为基层干部的一员,自始至终都能融入到村民群众中,并在这个群体上坚持着自我。在他几十年的基层干部生涯中,一直行走在“我”→“我们”→“我”的链圈内。

他最大的成功,是在卸任后人们还怀念他,敬重他,不忘他。人们在对比中、在变幻的时代风云中,又重新认识到他的价值所在。

面对未来 信心满怀

城郊村的特点:一是距离城市近或已被城区包围或已成为城中村。二是村民见识广、信息灵、经商意识强,思想活跃,有经济头脑,相对富裕。三是村民以进城打工、做小生意,以从事加工业、服务业、或靠出租房屋为主要生活来源。四是人均耕地少,第一产业比重小,村里居住人员成分复杂,新旧文化交织,居民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差异大,社会矛盾多。五是特殊的地利优势和人脉常常使一些村干部霸气、傲气,吃老本、不求进取。六是在过去的调查中发现这种村落要么发展很快,能较早地融入城区创出自己的特色;要么被动瓦解,沦为城市的附属物,甚至成为城市的顽疾和杂症。

过去的新店村在豫西农村是辉煌的。在新时代如何立足当前,放眼长远,走出一条有生机、有活力的持续之路,让新店村再上一个新台阶,把这个没有了土地的城郊村变成生态文明、生活宜居、村民幸福的新型农村;如何在乡村振兴中结合实际,服务城市,找回自我,形成特色;如何扬长避短,整合资源,凝聚一切力量,形成合力,走好自己的振兴之路,对新店村是一个新课题,也是新一届班子面临的新挑战。

2021年11月2日一大早,我和于洋主任一道参观了新店村的村容村貌。

上午9:20分,在村委办公室,我们对赵茂刚书记、何浩民先生再一次进行了采访。

何浩民先生说:过去的新店村了不得。清末民国时,村里人很富,教育兴盛,人才济济。有秀才、县长、局长、参事、校长、师长50余人,邻村人很是羡慕,送新店村“小北京”之美名。我们在任上时刻都颤颤惊惊,生怕对不起村民和组织。

何浩民先生经历丰富,当过民办教师,作过村民小队长,赶过马车,任过厂长。这位饱经风雨沧桑的老人有着过人的经历和记忆。他不止一次地谈到:当干部要有一个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替老百姓想问题,站在老百姓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思维。要严格要求自己,遇事要从法律、政策,从人情、感情、交情上出发,要讲诚信。要和农民群众处理好关系。公职人员干不好,可以挪窝调走。村干部不行,你要在村里待一辈子。左邻右舍祖祖辈辈都要在一起,想不和他们打交道都不行。因此,你一定要有公心,要办正事。只有这样,时间久了,群众就会理解你、认可你、支持你。他告诉我们:退下来后也常常反思,过去所受局限和大气候的影响,也说了些过头话,做了些傻事,走了些弯路,但内心无愧,很知足。我在村干部的任上,找到了村里和自己的长板,尽可能把事做到了极致,我不求完美,但追求卓越……

采访结束时, 1963年出生,在村干部任上多年,思维敏捷,谈吐干练,2019年7月任新店村党支部书记的赵茂刚对新店村的家底如数家珍。谈到未来的发展,他告诉我们:截止2020年底,新店村有3个自然村,15个村民组,722户,2178口人,104名党员,耕地655亩,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6万元以上,年集体经济收入85万元。

村里的主要产业:一是大型机械租赁。二是林业育苗。

他告诉我们新店村是典型的城中村,历史遗留问题多,矛盾集中。如何盘活过去的小厂、学校、土地、荒滩、果园等资源,如何管理好农村三资(资金、资产、资源),如何落实好“四议两公开”(党组织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决策事项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如何壮大集体经济,如何让人民群众富裕、幸福,是现任村干部始终思考的大事。

他告诉我们:新店村介于城乡之间,三产服务业最是重要。思想转变,产业转型是当务之急。下一步,村里要紧紧围绕“一老一少”去做文章。一是在老人照料中心上下功夫。二是建设好幼教中心。三是办好商业超市。四是提升村民素质。五是以活动为载体,凝聚人心,弘扬孝贤文化。六是带好班子,树立法律意识、底线意识、红线意识。七是创出新店村在新时代立足发展的过硬品牌。八是经营好村里仅有的600余亩土地,走集约化、现代化、高科技的农业之路。

2021年11月

如果觉得《陕州区大营镇:与时俱进的新店村》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