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上世纪的美食纪录片 看看九十年代的山西农村吃什么(单纯的年代)

2023-05-17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46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永远是人类最重要的作物,而粮食中最重要的则是米和面。上一集我们说到了米的耕种和制作,这一集让我们接着讲美食纪录片《民以食为天》,看一看面的发源和制作。

面在中国是个多义字,既可以是面粉也可以是面条,从这里面也可以看出,面食最出名的制作方式就是面条。而说起面条,绕不开的就是面条的发源地——黄土高原,位于山西省的马头村是一个小村庄,全村共有五百口人,一百五十户人家,这里世世代代务农为生,甚至连购物都是简单的以物换物,农民用收获的黄豆换取制作好的豆腐。

白龙元白大爷今年六十二岁,是一个八口之家的一家之主,现在他正和孙子在院子里给莜麦蜕壳,这里土地干旱,很难产出小麦,所以这里的人大都种植莜麦,而他们的主食也是莜麦为主。用莜麦做成的面做法是蒸,蒸好的莜麦用筷子挑到碗里,然后再加上辣椒西红柿味精等调味料,吃起来非常的辣。但这是马头村里不可缺少的食物,每家人都是靠着这个莜麦活下去。

白大爷的妻子给摄像头展示着自己家的粮食,小米面 玉米面 还有小米和高粱,靠着土地为生的人,珍惜着家里的每一粒粮食。村子的正中央有一口井,这口井深约八十三米,大概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全村的食用水源和灌溉水源。干旱的黄土高原上,每一滴水都是上天的恩赐,如果不是水资源不够,那村子里的人就不至于只能种植莜麦。

黄土高原被称为是三逃土地,春天的强风吹走土壤,夏天的暴雨冲走肥料和作物,所以在这里种地无异于是一种和天抢饭吃。从谷底开拓出平坦的土地,然后在上面种上杂粮,之后用杂粮换取小麦,这是马头村每个村民的宿命。干旱的土地上小麦短小的根系根本无法从大地深处汲取水分,所以水是限制黄土高原发现的重要因素。

下午的时候,白大爷将家里的驴子牵出来,然后给它蒙上双眼,将炒制好的莜麦放上石墨,经过磨制小麦五倍的时间,莜麦才能彻底地磨制成粉末。磨成粉末的莜麦倒上热水,然后等待冷却后用手揉搓成面团,这是做莜麦面的第一步。

之后再拿出做莜麦面的关键道具饸饹床,这个道具甚至早于小麦传入中国之前,将揉成小块的莜麦面团放入其中,利用杠杆原理,再加上细小的漏洞,面团被挤压成了长条状的食物。这项技术发源于黄土高原,却在世界范围内流传,柬埔寨内做米粉的道具,甚至韩国做凉面的现代化道具,其实它们都是起源于中国的黄土高原。

而在面食的产地,制作苗条的技术却不止于此,刀削面 手擀面甚至是拉面,通过反复拉拽制成的龙须面是面类制作最顶级的技术。

十二月初天气开始转凉,马头村的气温降到了零下十度,这是白大爷家今年第一次烧火炕,火炕是中国北方农村冬季的取暖工具,在那个没有地暖和暖气的时代,这就是最有温度的东西。

村子里村干部宣传着明年安装自来水的事情,对于黄土高原来说,水是真正的生命之源,有了水就能种小麦,家里的收入起码能翻一番,这是真真正正的利民工程。得知此话的农民们也很兴奋。

白大爷当即拿出了家里珍藏的小麦面粉,家里的女眷制作花馍,这是供养神仙的贡品。白大爷则在教孙子制作手擀面,这是一项特殊的技艺,只有一家之主才能做,而即将成家的孙子却还是不会,白大爷很是焦急。

除此之外,白大爷还给孙子准备了毛驴和一个饸饹床,这是独立成家的必需品。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小麦面条,这简直就像是过年一样隆重,一家人都期盼着能天天吃小麦,而白大爷知道,自来水的到来,让这个愿望即将成为可能。这是一家人的心愿,也是马头村村民所有人的心愿。

站在现在回望过去,那不过是短短的三十年,而三十年的时间过去,脱贫攻坚取得了圆满胜利,如果白大爷还活着,相比能过上天天吃白面的愿望了吧。

如果觉得《上世纪的美食纪录片 看看九十年代的山西农村吃什么(单纯的年代)》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