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无湿一身轻(张仲景千古祛湿第一方)

2023-05-20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52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湿气重”这三个字平时听到的频率太高了,上次还与朋友开玩笑说,现代人去看病,十个人里面有八个人都湿气重……

有人说,湿气乃百病之源。六邪之气中,最可怕的就是湿邪。它太容易入侵,但是很难赶走。逐渐地在体内游走,遇到寒气,变成寒湿;遇到热流,变成湿热;遇到风邪,变成风湿;遇到体内的代谢废物,还要变成痰湿,实在烦人。

湿气重的朋友,生活体验肯定是不那么痛快的,四肢沉重,身体疲惫,容易拉肚子,容易水肿,懒懒不想动……这些都是湿气重的表现。

为什么现代人都容易湿气重呢?其实都是生活习惯造成的,狂吃冷饮雪糕,天气一热就吹空调,每天八杯水,几乎不运动,这些都是导致湿气重的习惯。

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到底该如何祛湿。

提起祛湿,是不是很多朋友马上想到红豆薏仁汤呢?我想说的是,其实这个祛湿方子不算好,也不适合所有人,甚至会越喝湿气越重。

薏米确实有祛湿利下的作用,但是它性寒凉,利下作用虽强,但是破血破气的作用也很强,平时气血虚的朋友是一定要慎用的。那红豆呢,红豆性平,但是医书记载的,有祛湿作用的是赤小豆,跟红豆是两样东西。红豆薏米汤的确有祛湿、去水肿的作用,偶尔用来祛一下湿热,救救急还可以。长期喝一定会伤气伤阴,伤脾胃。

好的方子,一定是讲究平衡的,而不是一味的朝着一个方向走。像红豆薏仁汤这个方子,只是奔着祛湿利水,用一些寒凉的药材。所以我说这个方子并不算好,不是从根源上解决湿气的办法。

那么正确的祛湿思路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先告诉大家答案,湿气重一定是脾胃出了问题,祛湿要从脾胃论治。

湿气是什么?湿气相当于体内的废水,没有利用价值的水。与之相对,津液就是“有用的水”,供给我们体内循环的水。

祛湿气,就是要把废水给排出去。大家都知道,脾胃相当于一个人体的中转站,把有用的水液运到体内应该去的地方,剩下来的代谢的废物运出去。废水要排,还要靠脾胃这个轮子来运转。脾胃功能良好好,脾气升,胃气降,一升一降,轮子转起来了,身体的代谢也就跟着转起来了,废水自然也就能顺着这股推动力,排出去了。

所以我们正确的做法就是,调好脾胃的升降功能。这样处理的话,不仅能排掉湿气,更能从根源上杜绝湿气产生。

今天,来分享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的一个祛湿鼻祖名方——苓桂术甘汤。这个方子是从脾胃入手,健脾胃,化湿气。后来的很多祛湿方子,基本都是在这个方子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来。

方子很简单,一共4味药: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

茯苓,从脾胃往下走,把水湿往下带,然后通过二便排出去;

白术,从脾胃往上走,升发清阳,把多余的水湿重新利用起来,重新变成身体需要的津液。

桂枝,张仲景最爱用的一味药,桂树的枝头那一小段嫩嫩的枝桠,生发之力很强。这里为什么用桂枝呢? 我们知道这个方子是唤醒脾胃功能,脾胃喜温,所以要用温热的力量去叫醒它。桂枝能强心阳,温热脏腑,所以在这里用它唤醒脾胃。

炙甘草,主要功效补中益气,调和诸药,在这里主要是补正气。

看完了这个祛湿汤的用药,不得不感叹,张仲景用药太精巧了。四味药配伍,有升有降,有阴有阳,有补有泄。不光排掉了湿气,还把湿气产生的根源调理好了,真是天衣无缝的一个方子,不愧是千古祛湿方的鼻祖。

这个方子适合以下几种症状使用:

1.舌头两侧齿痕重,舌苔粘腻的人;

2.喝点水就在肚子里晃荡,甚至喝点水就打嗝或者呕吐的人;

3.容易水肿,脸颊眼袋浮肿,小便不利的人;

4.美尼尔氏综合症的人;

5.心下逆满,心脏周围憋闷不舒服的人。

基本上所有辨证为湿气重的情况,都可以用这个方子。

今天跟大家分享了这个方子,通过健脾胃的方式祛湿。除了用药,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关键所在。请大家一定要记住啦,脾胃喜温喜燥,寒凉最伤脾,少喝冷饮,多晒太阳,祛湿的路上就不用走弯路啦~

如果觉得《无湿一身轻(张仲景千古祛湿第一方)》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