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战“疫”故事|北大生理学博士生陈智雅:身处抗疫一线(创业服务老人)

2023-05-23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61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陈智雅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8级博士生,在张研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工作,紧张的学习之余还致力于产学研转化。2011年本科毕业后,陈智雅在浙江省义乌市经营着一家养老机构与一家医疗康复机构,共有400余张床位。创业途中,陈智雅非常注重回馈社会。自2012年遇见第一位因病致贫的患者开始,她就宣布不再收取贫困患者的医疗费用,几年来累计为贫困患者减免费用达150余万。此次战疫期间,两家机构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生与死的边缘线上救死扶伤。

1月份,陈智雅回到家乡后不久,当地就启动了对疫情的一级响应,她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也积极响应号召,加强了安全防护措施,立刻进入全面备战状态。

时间就是生命,养老机构的员工们紧急奋战三天三夜,在疫情大范围爆发前的第一时间编写出了一本详细的防治指南,指南详细描述了新冠病毒的基本信息及预防措施。手册同时贴心地补充了洗手的步骤,以此帮助老人了解疫情知识、懂得如何预防。义乌市主管部门对他们的工作十分认可,工作日志受到当地市级领导的表扬。

专门针对养老院的《传染病防控指南》(因养老院的受训人员主要是非医疗专业人士,医院的院感培训手册不适用,所以特地编写了一本比较通俗易懂的养老院版)

医疗机构面临的挑战更为艰巨。由于年关将至,近三分之一的医疗人员回家休息。疫情爆发突然、来势汹汹,余下的员工工作量激增,几乎每天都是在满负荷的情况下工作。陈智雅作为院长和共产党员,始终冲锋在工作最前线,和她的同事们共同战斗、直面疫情。

战疫当前,陈智雅愈发理解一线医护人员面临的生死挑战,遭受着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压力。“白衣战士”们总是默默坚守岗位,没有抱怨,贡献着自己全部的力量。她回顾道:“疫情,就像一场梦,但消失在面前的生命,却是如此鲜活······”一天夜里,一位循环衰竭的患者被120送到她所在的科室,推入病房时,血压、体温都测量不出,呼吸达40次/分。开出化验单后,检验科接二连三地打电话报告危急。当时已经是夜里11点多,院里所有留守的医护人员立刻调动起来,投入紧张的救治之中。当晚值夜班的护士们都湿红了眼眶,对陈智雅说:“放心吧院长,今晚我们会一直守候着这位患者。”医护人员连续奋战整整一天没有中断施救,虽然很遗憾没能挽回老爷爷的生命,但却换来了家属的信任与尊重。患者儿子在深夜送来酸奶,儿媳妇写道:“看到你们,我才知道世界上真的有天使。”

陈智雅在元宵节时回忆道:“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两天了,本该慢慢淡忘。但接二连三,总有一些人的离去提醒着死亡,告诉人们正在慢慢消失的生命。今天是个团圆的日子,却有那么多人无法团聚。有消失在眼前的生命,更有为守护生命而无法团聚的身影。也许现在还没到达至暗时刻,但即便那一刻到来,也许,抬头仰望星空,会看到异常闪亮的星河。”

由于工作性质,陈智雅常常需要接触相关病人,家人也给予了陪伴、理解与支持。智雅妈妈总是说“工作太忙就不必回家,家里人一切无恙、不用挂念”,却默默在陈智雅的办公室准备了许多水果。有一次,当地另一家医疗检验科人手不足,需要懂得做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志愿者。陈智雅自告奋勇、立即报名。家人并没有因为检验科复杂的情况阻止她的工作,还大力支持她为控制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并为此感到深深的骄傲。

陈智雅建议学弟学妹们,一定要理智客观地看待社会新闻,提醒身边的人认真应对,科学预防,更重要的是在面对这场战疫时,能够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与使命。一天工作结束后已是深夜,她会在办公室继续自己的科研任务,与导师不断沟通科研进展。疫情当前,尽管同学们暂时不能在前线尽一己之力,但也要抓紧时间充实自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总会有一个时刻,时代的接力棒会交到新人手中,需要同学们届时有更广博的学识、更强劲的力量。

虽然疫情来势汹汹,但有无数的人正在为之努力拼搏。众志成城,携手面对,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疫情,力克时艰!

如果觉得《战“疫”故事|北大生理学博士生陈智雅:身处抗疫一线(创业服务老人)》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