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从吃茶到喝茶(历代茶事都经历了什么)

2023-05-24 分类:养生资讯

在昨天的文章当中提到: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人们利用茶的方式为半煮半饮。

茶叶从生叶煮羹食用,慢慢开始发展到将制好的饼茶捣碎,烧水煎煮,加上葱、姜、橘皮等调料,最后煮透供人饮用。

那么茶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清饮的呢?

接下来我们随着时间脉络继续梳理各个时期的茶文化,看看究竟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清饮冲泡的饮茶方式。

汉代:宫廷高雅消遣春秋以后的汉代,茶成为了宫廷及宦官之家的一种高雅消遣,茶之风兴起;并且茶也在此时开始成为一种商品,可以进行买卖。王褒的《僮约》中写到:“武阳买茶,杨氏担荷”,反映的是当时煮茶、买茶的情景,也反映了茶为商品交易买卖的场景。

三国时期:以茶代酒到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天下,茶事在汉代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以茶代酒” 的典故就是出现在三国时期,茶作为醒酒的饮料饮用,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唐代。

而“以茶代酒”的餐桌礼仪则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三国时期已经出现了制茶的雏形,人们不再直接煮饮现采的茶鲜叶,而是将鲜叶用火焙至赤色,再碾成碎末,饮用时和葱姜等调料一起加入沸水中煮饮。

魏晋:茶文化形成雏形魏晋时期是茶文化形成的时期,到唐宋之后到达了巅峰。唐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兴盛时期,那个时候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空前的鼎盛,在这个背景下,茶文化也达到了极大的发展。所以我们说中国的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

唐宋:茶文化鼎盛时期说到唐朝的茶文化,有几个关键词不得不提。那就是陆羽与茶经、煎茶法、茶诗。

陆羽与茶经:“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生于唐朝的陆羽,被后人称为“茶仙”、“茶圣”,一生醉心于茶道,所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详尽的叙述了茶之源、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等内容。

陆羽的茶经,其实已经开始提倡清饮,不但注重茶的茶性,而且要求茶、水、火、器“四合其美”,同时强调煮茶技艺。

煎茶法:是陆羽在茶经当中创造的一种烹茶方法,主要流行于唐代。

煎茶法是将团茶碾成细末,锅内煮水,当水一沸,也就是鱼目微有声的时候,根据水量适当加入盐调味;当水煮到锅的边缘出现连珠般的水泡往上冒的时候,是“二沸”,加入茶末;三沸的时候将茶汤放入盏内,接下来品饮。

煎茶体现了陆羽对煮茶技艺的要求。

茶诗:我们知道唐代涌现出了很多的诗人,唐诗三百首对于我们来说至今还萦绕在耳,优秀的诗词又何止300首。

在这众多的诗词当中,也出现了很多关于茶的内容。最出名的莫过于卢仝的《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喝了七碗茶,便悟出了七重不同的境界,堪称经典。

另外还有元稹的《赋茶》,宝塔形的整齐对仗,从茶的本性,写到了人们对茶的喜爱,结尾处指出茶的妙用,不论古人或今人,饮茶都会感到精神饱满,特别是酒后喝茶有助醒酒。

宋代的关键词也可以概括为三个词:点茶斗茶、龙凤团饼、宋徽宗

点茶斗茶: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茶文化高度发展并趋向精致奢华的时代,对茶道也是极为讲究。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都流行“斗茶”,又叫“茗战”,参与者通过烹制、品评茶叶品质来比较茶艺的高下;

宋朝人喝茶,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 一边冲一边快速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这叫“点茶”。点好的茶汤上面还会泛出一层乳白色的泡沫,就好像今天的卡布奇诺咖啡。

点茶法是作为宋代的一种沏茶方式,经常被用在斗茶当中。

而宋人用的茶碗也极为讲究,宋人认为金属茶碗有腥味儿,影响茶汤的口感和成色,只有瓷碗才是压倒一切的理想茶具。宋人也爱用建窑小黑碗,胎厚、古朴,看似笨重,但耐高温,导热慢,适合点茶。 “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茶和质朴的茶具令宋代茶文化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层面。

龙凤团饼:宋朝,制茶技术发展很快,而且由于贡茶制度的形成,团饼茶的制作力求精益求精,饰面花纹出现龙凤之类,由此逐步产生了龙凤团饼。

宋徽宗:说到宋代茶文化,另外一位不得不提的就是宋徽宗。宋徽宗作为宋朝的第八位皇帝,其实是一位被当皇帝耽误了的全能艺术家。宋徽宗对中国茶事的最大贡献是撰写了中国茶书经典之一的《大观茶论》,为历代茶人所引用;书中详细记录了宋代流行点茶这种代表性的茶艺,也为后人了解宋代点茶提供了依据。

元代:茶文化稳定时期过了鼎盛期的唐宋以后,接下来进入到元代。元代喝茶风尚并不是很浓,基本沿袭宋代的旧俗,对喝酒倒是十分热衷。而宋代的“点茶”仍盛行,但是主要以“烹芽茶”的煎茶方式日渐兴起。可以说此阶段是茶文化的稳步发展阶段。

明朝:废团改散明朝开始,茶叶的形态出现了改变,团茶逐步淘汰,散茶出现,即“废团改散”。明代团饼茶逐渐被淘汰,采摘细嫩芽叶制造散茶已是大势所趋,同时因为制造团饼茶既费工耗时,且经水浸、榨汁有损茶叶香味,散茶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而推进这一改变的即是朱元璋。朱元璋认为龙团茶做法是浪费百姓的劳力,下令停止龙团制作,直接进献芽茶,史称“罢团兴散”,并规定芽叶散型茶品名为四种,即“探春、先春、次春、紫笋”。从此,停止制造团茶饼,蒸青散茶叶大为盛行。

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

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

宋朝的茶事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普遍认为煮茶保留了药用的遗风,但损害了茶的本色清香,所以明代开始采用嫩叶冲泡的方式。

朱权对“废团改散”后的品饮方法进行了探索,改革了传统的品饮方法和茶具,提倡从简行事,主张保持茶叶的本色,顺其自然之性;

清朝:六代茶类形成

在制茶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所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探索到了一些规律,从而使茶叶从鲜叶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而冲泡方法开始法普遍流行工夫茶泡法,清代俞蛟《梦厂杂著.工夫茶》指出:“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 潮州工夫茶艺最具代表性, 一直沿用至今。

现代:

唐宋的煎茶、点茶流传至日本,被日本传承至今,发展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日式茶道;韩国则将儒家思想融入茶道中,形成了以“和、敬、俭、美”为基本精神的韩国茶礼;中国对茶的应用则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最终去繁存简,形成了当下注重茶叶本身形、香、味的冲泡清饮,正处于另一个高峰时期。

以上为茶引力CHAinn原创内容,定期分享关于茶的那些事儿,欢迎关注!

如果觉得《从吃茶到喝茶(历代茶事都经历了什么)》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