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朱元璋登基后 注重以人为本(让百姓可以休养生息)

2023-05-29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87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朱元璋登基为洪武皇帝以后,他的国基还是十分脆弱的。洪武五年(1372年)五月,朱元璋说到自己有几天心神不宁。忽然听到濠州皇城万岁山降冰雹,而且根据迷信书上说,冰雹是兵灾将起之兆,朱元璋立刻下令加强各城市防守。而就在这时,各省都报来若干州县降了冰雹,庄稼被击倒,鸟儿也有被打死的。朱元璋居然认为这是上天对自己的警告。他祭了天地神明后回官,又对后妃说,此时正是庄稼汉种地之时,天久不下雨,甚为烦恼,要后妃们与他一道戒掉荤味改吃蔬菜,一直到天下雨为止。结果当天夜里天降大雨,沟满壕平,马皇后立刻穿上礼服,入朝庆贺。众大臣于是大拍朱元璋的马屁,于是朱元璋的龙心大悦。这就说明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安徽一带流传一则收贡米的故事,可以反映朱元璋以民为本,体恤农夫的思想。中来市东台社台店县售洪武初年的一天,朱元璋刚把公文批阅完,天才大亮。

他走出宫殿转了几圈回来,忽听远处一片吵闹声漫过来。他索性走近,站在暗处偷听,只听到一个人用讨好的口气说道:“老爹,我求求你,收下吧!我们打老远的运来辛苦得很,你不收下来,我们不但无法向知府大人交差,还要挨打的。”“哼哼!说的轻巧,你这样劣等的米居然拿来唬弄皇上。赶快带回去,选好的送来。”那掌管宫廷庶务的太监用尖细细的嗓音没好气的说。朱元璋在檐下又听了一会。他明白了,这又是交贡米的。他不禁眉头打个八结,顺着话音,向说话的人丛走去。那些正在争论不休的太监和地方当差的人,见到皇上驾临,立刻害怕地跪了下去。口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朱元璋板着脸,示意那些人站起身来。又问了个究竟后才知道,这是金华进贡的30多担香米。验收的太监嫌米杂了,不愿收。朱元璋想这太监不是鸡蛋中挑骨头存心找荐吗?朱元璋顺手抓起一把香米,拿到鼻子边嗅了嗅,脸上表情逐渐舒展开来。

他转身对太监说:“你将这些米全都收下吧。我知道这些米,都是百姓一颗一颗仔细挑拣出来的,一次只能拣出一点点,装在黄绢布袋里,收宅藏起来,积少成多之后才交上来。一担香米,不知拣过多少次经过多少人的手。如今又跋山涉水,辗转运到京城,你随意就说个不字,难道还要他们运回去不成?”庶务太监见皇上轻声说重话,字字句句像锤子敲在自己心上。他害怕极了,他担心今天皇上万一不高兴起来,要自己脑袋瓜搬家也是可能的,自己可没有三头六臂,呀!想到这,立刻跪地叩头如捣蒜,一口一个自己的不是。天朗气清,这天朱元璋大约心情也还愉悦。他说:‘如今天下初定,百姓财力困主,就像初春学飞的小鸟,而后新种的树,拔不得毛也摇不得根。”朱元璋又把脸转向送贡米的差人,说道:“回去告诉你们的知府,就说出是我的意见,往后不要再劳累农人,只把这些香米收来。所有税粮,都一起就地交纳官仓!”当差的今天有幸见到皇上龙颜,先是胆战心惊,现在看到朱元璋平易近人,关心民间疾苦,心里头不知有多高兴了。但他对朱元璋的话尚存疑虑,万一知府怪罪下来,我以何为凭据呀?

他又是跪到地上,小心翼翼地说:“回万岁爷的话,小人不敢那么做?今年香米没选好,来年一定小心选择,不再让皇上操心。”朱元璋是绝顶聪明的人,听话听音,他知道当差的人还在担心。他叫一名小太监到内庭拿来一份《教民榜文》,交给那名当差的人,微笑说道:“你把这个交给知府,就说我让他看看,管保没你的事情。”那当差的接住,又一次跪地叩头谢主隆思。面对久经战乱以后残破的经济,朱元璋日思夜想的都是如何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实现经济的恢复。他经常和大臣们讨论这一问题。一次,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自己的智囊刘基。他问刘基:“你考虑休养生息的道理,应当是怎样的呢?”刘甚显得书生气十足,他不假思索地说:“休养生息的道理在于政策要宽和的体现仁爱。”他的空泛回答显然没能使朱无璋满意。朱元璋纠正他的话:“不给老百娃实际好处而笼统地说宽和仁爱,是没有好处的。“

朱元璋的见解要比刘基深刻,他接着说:“宽和仁爱一定要增加人民的财富,让人民休养生息;不爱惜民力,则民力就会困乏;不减少税收,那么民财就会枯竭:不教育感化他们,那么人民就不知礼仪道义;不禁止贪污残暴政治,那么人民就无法生存。这样才叫宽仁,才是养民,才是说到根本说到点子上。”刘基听了朱元璋的一番讲述,对朱元璋敬佩得五体投地,认为朱元璋行仁政,是老百姓的福气。朱元璋是个孝子,自从登基做皇帝后,他就一心想在故乡凤阳府兴建都城。定都南京以后,也曾经大兴土木进行建设,但仍然存有迁都的打算。当时有个御史胡子棋曾经首先建议定都关中的西安。认为那里地形险要,土地肥沃,曾是汉唐大帝国的首都。朱元璋因此任命太子朱标任陕西巡抚,目的在于了解陕西关中可否建都,说明曾想过迁都西安。

后来只是因为朱标之死,才把这件事搁下了。对于兴建凤阳中都,尽管有许多大臣反对,但朱元璋仍然是一意孤行,当时的太史令刘基再三建议:“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也。”民间有一个传说故事,说后来朱元璋排除万难把中都建到一半却不建了,也是因为刘基,故事把刘基说得神平其神。刘基曾对朱元璋详细分析在凤阳建都的弊病:“凤阳地形大差,远有方邱湖,近有马鞍山。方邱湖能藏兵百万;马鞍山上支大炮,一炮袭倒紫禁域,万岁可不能在此建都。”朱元璋半信半疑地问:“依你的想法,都城以在那里合适?”刘伯温捋捋胡须,微笑道:“向南移一箭之地。”朱元璋笑了,他说:“这有何难!”当即命一军士张弓射箭,谁知箭射出3里多地正要落下,却被一只兀鹰叼起,一直飞到南京才落下来。

从此朱元璋只得把都城改建在南京。那兀鹰叼箭处,后代叫殷家洞,谐音就是鹰夹箭,这当然是牵强附会的无稽之谈。关于定都南京,谋臣们的建议多是在渡江之前。那是因为以集庆为根本,进,可以开疆拓土,占领长江中下游平原,再越过两淮流域北征。退,可以划长江自守。而且江渐富庶,苏湖熟,天下足,是个大粮仓,又是纺织业中心和监业中心,何况集庆交通四通八达,出征和运输粮草,都是十分的便利。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攻下河南汴梁,朱元璋亲临前线视察。同时也察看了开封的地理形势,发现它地势平组无山川险关可中,为四面受敌之地。但比较集庆确安一隅的优点是位置居中,朱元璋倒有点左右为难了。这时有人又提出了迁都长安的建议。但长安宫室残破,动一下就要花钱巨万。他恐怕如此浩大的工程、百姓会负担不起。以北平为都、当可成震北方的元朝、且元代宫室尚好,但做为新朝国都,总要有些改建。朱元璋还是下不了迁都的决心。

洪武五年(1372年)九月,朱元璋征发的工匠正在营建凤阳中都,朱元璋因为恐怕妨碍农业,就发布了诏令,刑事犯罪罪犯中可以赦免死罪的一律赦免,全部调至凤阳修建皇官。这一决定的出发点,就是能减少农民离开本业,让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从而保证农业的发展。就是因为这样的考虑,朱元璋在凤阳中都建了六年,并且即将大功告成之际,宣布停建中都工程。停建诏书上的文字是:“上还自中都,诏罢中都役作。初上欲如周汉之制建南京,至是以劳费罢之。”说明停建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劳费太多。朱元璋出自民间,以民为本的思想根深蒂固。他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一切以休养生息为重。

如果觉得《朱元璋登基后 注重以人为本(让百姓可以休养生息)》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