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处事能决断是为心能辨是非(立身不卑污则需人不忘廉耻)

2023-05-29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24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传统经典随笔赏读#

《围炉夜话》赏读之二十

《围炉夜话》第二十则曰“心能辨是非,处事方能决断;人不忘廉耻,立身自不卑污。”

古人以心为思维器官代之以脑,正如《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故而把思想精神情况及感情、辨别能力等等皆以心主而一以概之,此则‘心能辨是非’便是心智心知之谓,实以有形之心涵含无形之心之灵魂。

心为中枢,集合与分流所见所思及欲所言所行之能,其超然物外最大的功能便是能够辨别是非虚妄,这是情感和思维在接受外在信息后,进而慧悟以有下一步意念和思想以指引具体行动的本源所在,《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便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由此而得,心是任物之本,在此基础上的明辨是非能力是处事决断的前提要件,若有心失便无任物之能,也将无法辨是非更不能有决断处事的清晰思维和迅捷行动。

既然心主神明,其能明辨是非的前提便是要保持心的澄净无尘,唯有这样,心静如镜才能具备辨别的显象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透彻地认知外在的人和事,正如《菜根谭》说“心体澄澈,常在明镜止水之中,则天下自无可厌之事;意气和平,常在丽日光风之内,则天下自无可恶之人。”

道理其实很简单,可是要具体落实到生活当中去,却是难之又难,因为天下事皆可控而唯有心难控,心之思变与思辨乃是瞬息万变而捉摸不定,所以,要能让心有明辨之能便要使心常定常稳而心澄意平,否则,心智动乱便导致心知紊乱,自然是做不到明辨是非的,至于能否以是非曲直于处事决断便是妄想。

‘廉耻’出自《荀子·修身》“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乎饮食,则可谓恶少者矣。”人之知廉耻是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人要立身处世以修身养性的第一要务,人只有知耻而守廉操,才能不致于行进于卑污之道,知耻才能明心守道、顾廉方能知行合一。

人无廉耻便会懈怠苟且,一旦苟且便会好吃懒做、甚或放荡恃凶而弃善为恶,自此与卑污同行和恶道同路,所谓节操便是弃如草芥而不顾,至于心神,自然是不明不白而蒙蔽于世路人事,此之谓立身不稳而心无所主,心无所主便是章法皆无的事行污浊而无善恶之分。

如此之下,于己而言是无德无能的体现,于家而言是败德伤本的行为,于社会而言,便是恶行昭昭的危害惑乱,大而言之,于国而言,则是祸国殃民的贪官污吏之流,其性丧乱于无德、其行惑乱于社会,归根结底,人无廉耻是品行不良的显象、更是贪欲无度的祸因。

立身处世要不忘廉耻之心,此心常在便是心知何能为而何不能为,也便有心智以善念为初心、礼行为规矩、德行为准则、道行为方圆而立身不殆,处世于世路便是行得正走的端,这也是君子之行的感召力所在。

处事能决断是为心能辨是非,立身不卑污则需人不忘廉耻,实则是要求人以清明人品立世以立身,洁身自好以立身处世,无私无欲以淡泊名利处事,知耻者乃是要能知何能为何不能为的基本原则,明辨者便是要知处事以善行事秉德的正道正义,如此而为者,自然是廉耻得顾、仁贤并举的身体力行,也是谓人格健全心智健全的立身之要。

(经典赏读,日日更新,欢迎关注)

如果觉得《处事能决断是为心能辨是非(立身不卑污则需人不忘廉耻)》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