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清史:康熙帝用了什么心思将皇位传给雍正(雍正又是如何明白的)

2023-05-31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56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当九子夺嫡进行到太子胤扔第二次被废的时候,康熙帝已经心力交瘁了,所以他不再急着立太子了,而是暗中考察各位皇子的品行。

但实际上,四阿哥胤禛在康熙后期已经被他认为是皇位继承人了,但他为了不让兄弟阋于墙的事情再次发生,所以并没有立他为太子。但即便如此,康熙帝还是有意无意间透露出对胤禛的格外看重。

胤禛为何会在夺嫡之争中最终获胜,其实有必然性,但主要在于他手段十分高明。

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胤礽再度被废。胤礽之所以被废,完全是他自己作的,因为天下迟早是他的,但他却自私自利,干出了许多违法之事,还急着上位,结果让康熙帝对他彻底失望。

在康熙帝看来,一个合格的继承人,必须要有至少两个基本条件,首先是要孝顺仁义,这是做人的根本;其次才是才能卓越,这是治国所必须的。

简单来说,康熙帝挑选继承人,原则就是这个人必须德才兼备,胸怀天下。我们都知道,在九子夺嫡之中,原本有九个人是有机会成为皇位继承人的,但其中有好几个都过早退出了竞争行列。

首先是胤礽,他自作孽不可活,最终被康熙帝圈禁起来;

其次是老大胤褆,他就更不像话了,竟然说出了要杀掉胤礽这样的混账话,结果惹恼了康熙帝,最终也被圈禁了;

再次是老三胤祉,他走的是文人路子,但奈何势力太过单薄,在胤礽第二次被废的时候主动选择退出;

第四是老八胤禩,他原本被称为贤王,但内心龌龊,竟然设计陷害太子胤礽,结果被老三胤祉揭发,所以他也失去了争夺权。

至于说老九胤禟,老十胤和老十三胤祥,他们其实都是凑热闹的,支持的都是其他人。

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之后,局势有了新的变化,形成了以四阿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和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不过胤禩那时候已经没希望了,所以转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争夺皇位继承权。

胤禛采取的策略是以退为进,也就是在名义上是支持胤礽的,实际上在积极表现,以博取康熙帝的好感,也为自己争取政治资本。

而八爷党的做法则较为明显,就是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打压其他皇子,从而在气势上形成一种压迫感,让大臣们选边站队。

明眼人就看得出来,胤禛的做法最明智的,康熙帝就喜欢他这种一心办实事而又不在乎个人得失的人。

胤禛对上孝顺父母,与兄弟和气,在处理政务的时候尽心尽力,一丝不苟,其实早就赢得了康熙帝的好感,只不过他对胤礽一直心存希望,所以只能用胤禛,而不是刻意扶持他。

而胤禩和胤禵的做法风险很大,因为康熙帝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皇子结党营私,跟大臣们搅合在一起,这放在任何朝代也都犯了皇帝的大忌。

在康熙帝后期,最威风的人应该是胤禵了,因为他被不但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而且还被封为大将军王,康熙帝对他更是关怀备至,各种赏赐从不间断,一度让人觉得胤禵就是康熙帝选定的继承人。

但是,很多人都对康熙帝的做法产生了误解,因为胤禵本来就是个能战善战的将军,康熙帝对他好,其实是为了激励他打胜仗,从而安定西南边陲。

但胤禵是怎么珍惜这个机会的呢?他也以为胜券在握了,所以开始暗中跟大臣来往,还积极配置自己的势力,甚至以储君自居,结果被康熙帝知道了,就训斥了他一顿,但没有惩罚他,而是让他继续领兵打仗。

事实上,康熙帝将胤禵看得很透彻,胤禵只有统军之才,没有治国之能,所以他是绝对不可能成为皇位继承人的。

反观胤禛,他的治国才能是很高的,尤其是在搞经济建设这一块,给康熙帝擦了不少屁股,赢得了康熙帝的好感。

更难能可贵的是,就在胤禵风光无限的时候,胤禛毫无妒忌心,只是倾心于道教,还对外宣称自己是天下第一闲人。

实际上,胤禛这是在给康熙帝造成一种错觉,那就是他对夺嫡之争没什么兴趣,除了干好工作之外,就是学习一下道教经典,修身养性,自我升华。

但在暗地里,胤禛早就跟年羹尧和隆科多结成了联盟,这二人一内一外,是胤禛最为倚重之人。

当然了,胤禛也要求这二人努力工作,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取得康熙帝的信任,然后让自己在夺嫡之争中取得更多优势。

最后这二人也很给力,年羹尧在西北战场表现得十分优秀,立下很大的战功,还起到了替胤禛监视胤禵的作用,为胤禛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有很大的帮助。

隆科多的表现也很不错,他成为了康熙帝的亲信和眼线,替康熙帝监视被圈禁的大阿哥胤褆和废太子胤礽,以及文武百官的动向。

当然了,这些情报在被隆科多报给康熙帝的同时,也被传递给了胤禛,胤禛再根据这些情报做出判断,然后采取对应的措施,以此来迎合康熙帝。

除此之外,胤禛还将一件事看得很透彻,那就是在九子夺嫡之中,康熙帝对于亲情是十分绝望的,他还断定康熙帝晚年是很需要关怀和温暖的,所以他就对症下药,对康熙帝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孝顺和诚恳,从而赢得了康熙帝的极大好感。

总而言之,胤禛之所以会最终脱颖而出,在于三点:

一、十分孝顺,跟兄弟的关系处理得很好;

二、十分有治国才能,而且很有手段,效果也很好;

三、采取了正确的夺嫡策略,不明着去争,而是耍两面手段,还选择了得力之人暗中支持他。

种种迹象表明,大约在康熙六十年的时候,康熙帝已经完全确定胤禛为皇位继承人了,那么他是如何让胤禛明白这件事的呢?

一、康熙帝让雍正代替自己去做一些本该皇帝才能做的事情。

康熙六十年,这一年是康熙帝继位六十年的大庆,按照清朝祖制,他是应该亲自前往盛京祖陵祭拜的,但他最终没有选择自己去,而是让胤禛代替自己去。

康熙帝的这个做法显得意义非凡,因为代替皇帝出席重要活动的人一般只有太子,但他却让胤禛代替自己去做,这就对外释放一个重要信号,那就是胤禛在康熙帝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可以跟太子相媲美。

不仅如此,胤禛一回到京城,康熙帝就让他去参与会试的评卷工作。

大家可别小看了这件事,因为会试考中的学生参加殿试之后再考中进士,那么都是天子门生了,胤禛去参与会试的评卷工作,其实就是康熙帝在给胤禛选择人才的机会,也就意味着胤禛未来有可能当皇帝。

当年冬天,康熙帝就让胤禛代替自己去参加南郊祭天活动,其意义跟祭拜祖陵类似。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又让胤禛代替自己去巡视北京周边几个地方,名义上是让他去考察官场,体察民情,其实深层的含义就是,让胤禛提前进入角色,以统治者的身份去了解国家的治理情况,从而拿出应对方案。

这几件事是康熙帝在给胤禛释放传位给他的信号,其实也是康熙帝对他的最后考察,而胤禛的表现都很好,赢得了康熙帝和绝大多数朝臣的称赞。

二、康熙帝对胤禛和弘历的格外恩宠。

康熙帝晚年身体不大好,到康熙六十年的时候,他就不太喜欢处理朝政了,很多事情都交给皇子和大臣们去办,尤其是胤禛,替他分担了很多责任。

胤禛知道康熙帝是个喜欢养生和清静的人,所以在自家后花园种了很多树和花,还挖了水池并修建了假山,然后时常亲康熙帝到自己家做客。

我们都知道康熙帝不是个喜欢串门子的人,之前胤礽还在位的时候,他也不经常去东宫做客,皇子的府邸就去得更少了。

但令人意外的是,当胤禛发出邀请之后,康熙帝很高兴地应允了,隔三差五就到胤禛的雍亲王府做客,有时候甚至还小住几天,这对胤禛无疑是天大的恩典。

这还没完,有一次康熙帝在胤禛家里见到十岁的弘历,“见而惊爱”,回去之后就下令将弘历接到宫中养育。

在康熙帝一生之中,一共有97个孙子,除了胤礽的大儿子弘皙从小生活在皇宫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人在康熙帝身边待过。

但是,康熙帝不但将弘历带到宫中抚养,还亲自教授他学业,走到哪儿都带着他,对弘历的宠爱程度大大超过了弘皙。

有一次,康熙帝带着弘历在木兰围场狩猎,弘历在准备上马的时候,一只熊突然向他冲了过去,但他面无惧色,继续上马,然后张弓拉箭,跟侍卫们一起射杀了那只熊。

康熙帝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十分高兴,便当着王公大臣的面说,弘历的命比我的命还要贵重啊!

是命贵重,福将过予。

康熙帝这句话意义非凡,因为没有谁会比皇帝的命贵重,除非这个人未来也是皇帝。

所以说,康熙帝之所以格外宠爱弘历,跟他选定了胤禛为皇位继承人有很大关系;而反过来说,又因为弘历的表现很好,十分得康熙帝的宠爱,反而让康熙帝坚定了立胤禛为皇位继承人的想法。

总而言之,康熙帝虽然没有立胤禛为太子,但他的一些所作所为,其实有意无意间透露出他想要让胤禛继位的想法。

而胤禛也不是傻子,他对于康熙帝的用苦良心自然也是知道的,所以他才能稳定心态,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策略。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帝病重,他将隆科多召入宫,任命他为顾命大臣,并将传位诏书交给他,让他在自己死后当众宣读诏书,立胤禛为帝,至此夺嫡之争告一段落。

之所以说是告一段落,而不是完全结束,是因为胤禛的其他竞争人也都活着,所以他的地位并不稳固,这也注定了他后来对待兄弟们是不可能仁慈的。

反过来说,从雍正帝兄弟们的遭遇也可以看出,他在夺嫡之争中的演技还是不错的,也难怪他能够最终获胜。

至于说康熙帝究竟是何时开始选定胤禛的,这个已经没办法确定了,但极有可能是在胤礽第二次被废的时候。只不过那时候康熙帝完全明白了夺嫡之争的恶劣影响,所以才不立胤禛为太子,其实也是为了保护他。

如果觉得《清史:康熙帝用了什么心思将皇位传给雍正(雍正又是如何明白的)》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雍正 康熙帝 清史 心思 皇位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