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立冬不端饺子碗 冻掉耳朵没人管”为什么立冬吃饺子(有道理)

2023-06-05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34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冬,也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渐变。

立冬之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中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所以一般初冬时期还不是很冷;随着时间推移,冷空气活动逐渐频繁,气温下降趋势加快。于是立冬也表示着冬季的开始。

此外立冬也是我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时节,通过冬季的休养,期待来年生活的兴旺如意。

立冬在古代社会是“四时八节”之一,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我国部分地区有祭祖、饮宴等习俗。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古代靠农耕生活,劳动一年的农民利用立冬这一天好好休息,顺便犒劳一下家人的辛苦,而俗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这个意思。

在汉魏时期,立冬当天皇帝要率领群臣迎接冬气,对为国捐躯的烈士以及家属进行表彰与抚恤,并请死者保护生灵,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恶寇的掠夺与侵袭。

民间百姓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

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

另外,古人把立冬当成一个很重要的祭祀节日,而且祭祀习俗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如今到了现代立冬也有许多有趣的习俗。吃饺子就是民间的一大乐事。

面对这种乐事也产生了一句俗语叫:“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句俗语农村老人经常说,因为饺子的谐音是“交子,”意为交子之时,不但大年三十新旧之交要吃,而且秋冬之交立冬也要吃。

我们常说“好吃不过饺子,”而饺子酷似人的耳朵,皮薄馅多,荤有荤,素得素,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甚受人们欢迎、

不过对于现代人来说,饺子并不是稀奇之物,但对于古代农村人来说却是稀罕之物,只能过年才能吃,也正是因为饺子好吃因而吃不到,所以才有了立冬吃饺子,不会冻耳朵的说法。

为什么要立冬吃饺子呢?这件事和医圣张仲景有关,饺子最初诞生于三国时期,因为当时饺子的形状类似于馄饨,再加上汤和饺子放在一个碗里吃,所以当时人们把饺子称为“馄饨”。

直到唐代,才有了形状,那时候人们称饺子为“娇耳”,这个名字也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因此《驱寒娇耳汤》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据传说,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是当时的长沙太守,后来辞官回乡,那天正好是立冬,他看到百姓饥寒交迫,耳朵也被冻伤,因为医疗条件有限,很多人都因伤寒感冒而死。

张仲景为此细心研究后,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制蔬菜、蘑菇、辣椒及祛寒提热的草药,用面皮包成耳形,煮好后连汤带食,免费送给穷人。

当普通百姓吃了之后能抵御伤寒,耳朵的冻疮也好了,从此以后民间相继模仿,称“娇耳”而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为“扁食”。

因为这件事,立冬吃饺子的习俗也就流传下来,一方面是为了纪念伟大医圣张仲景,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吃什么补什么”,毕竟冬天非常寒冷,耳朵暴露在外,很容易被冻伤,所以,吃些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对家人来说可谓是最贴心的事。

声明:内容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如果觉得《“立冬不端饺子碗 冻掉耳朵没人管”为什么立冬吃饺子(有道理)》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