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传统中医药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来看看南阳经验)

2023-06-06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69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编者按: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烽火岁月,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为革命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生生不息的红色精神不断为老区发展注入新动能。6月16日—20日,大河网记者随同“在这里读懂初心使命——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河南南阳、信阳,带领大家追寻革命先烈的足迹,感受革命老区的新发展、新变化。

大河网讯(记者 刘杨)南阳,头枕伏牛,足蹬江汉,东依桐柏,西扼秦岭,是医圣张仲景故里、中医祖庭医圣祠所在地、中医药文明的发祥地之一。6月16日,“在这里读懂初心使命——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河南站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这里,感受它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中医药文化。

探访医圣祠 | 大力弘扬仲景文化 推进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南阳城东温凉河畔,占地约1.3万平方米的医圣祠坐落于此,它是我国东汉时期医学家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

出生于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在南阳郡为官期间,留心各种疾病,搜集民间方剂。因伤寒病流行,张仲景决意研究起因和治疗方法,最终著成《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医学专著。

据随行讲解员介绍,医圣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正院包括山门、中殿、两庑,偏院包括医圣井、医圣桥、素问亭、历代名医塑像等。祠内有历代名家题写的众多碑刻、匾额、楹联,与古建筑共同构成中医文化遗存和人文景观,是研究张仲景生平和中医药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作为仲景故里、中医祖庭医圣祠所在地,大河网记者获悉,近年来,南阳市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大力弘扬仲景文化,实施中医药强市战略,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医药工作整体跨入全国地级市前列。

今年,南阳市重点实施三大中医药工程,打造中医药教育、文化、医疗高地的重要支撑,即复建张仲景国医大学、实施医圣祠文化园项目、建设市中医院新院。其中,医圣祠文化园总投资44亿元,总占地面积689亩,分两区建设:一区为核心区,占地432亩,兴建仲景书院、博物馆、国医馆、中药标本馆、中医药体验馆和“十八景”等,计划于2023年完工;二区为功能拓展区,围绕会议会展、康养体验、药材交易、配套服务等功能布局建设。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集文物保护、收藏展览、文化交流、中医诊疗、研学体验、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医药文旅综合体,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基地和世界中医药文化地标。

走进艾草加工车间 | 立足特色资源 壮大优势产业

张仲景曾说:“治病之要术,无过艾灸。”作为传统中草药的代表,艾草这几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热捧。

记者来到位于卧龙区达士营村的南阳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一排加工设备隆隆作响,不一会儿,一根根艾条就从机器中滚落出来。“这个机器基本不怎么需要人工,把原材料艾绒放进桶里面,机器经过自动加工,就能生产出艾条。”工作人员郭彩云告诉记者,这样的机器每小时能加工生产一千一百余根艾条。

据介绍,南阳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如今拥有标准化卷条生产车间1.5万平方米,其中新型环保节能艾绒提取生产线3条16组,无烟艾条加工车间2个,全自动艾条(艾柱)加生产线10条,半自动卷条车间1个260台机组,半自动艾柱加工及包装生产线3条等,常年循环仓储年野生(南阳艾)陈艾2万吨,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件,2020年实现产值6000余万元,电商销售额200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3000多人从事与艾草相关的种植、加工等,实现家门口就近就业、脱贫致富。

“我就是达士营村的,在这里上班有6年了,主就要是做艾枕套,一天最多能做一百多件。”工作人员李梅娥跟记者分享,她目前一个月的收入在5000—1万之间,最多的时候拿到了1万多,在家门口能挣这么多她非常满足。

面向未来,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将抓住中国健康战略实施和“一带一路”新发展机遇,以弘扬张仲景中医药文化为引领,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己任,着力提升电子商务营销能力,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引领发展,到2025年实现企业产值超亿元,把企业打造成为行业质量标杆、诚信标杆、创新型领军企业、文旅示范企业。

如果觉得《「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传统中医药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来看看南阳经验)》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