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闲置荒地变身农业科普园(白云区探索生态教育新模式)

2023-06-24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39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村中闲置多年的土地终于得以盘活,打造成了农业科普园,为学生提供了亲近大自然的活动空间!”笔者日前了解到,白云区纪委监委派驻第二纪检监察组(下称“区纪委第二派驻组”)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开展跟踪监督,推动位于白云区园夏村的嘉龙小学顺利盘活闲置多年的土地,打造成为农业科普园,切实解决了学生活动场地严重不足的问题,让教学质量提质增效。

荒地得盘活

教学提质量

“听口令,向前看齐!”嘉龙小学的操场上,同学们整齐列队,做着热身操,准备开始体育课活动。嘉龙小学有13个教学班,共539名学生,但操场仅有420平方米,刚好够一个班级进行大范围的体育活动,学生活动场地严重不足。

其实,早在2016年,嘉龙小学就承租了园夏村一社一块近10亩的土地,正对着校门20米处。但由于土地性质问题,该地块荒置多年,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如果有足够的场地,我们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更多元素、多元化的教育,开展更多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空间。”租金交了,地也有了,学生的活动和运动的空间却不够,这成了嘉龙小学负责人的一个心结。

这个心结,在区纪委第二派驻组的监督推动下,终于得以顺利解开。为盘活土地资源,今年7月,区纪委第二派驻组在精准查摆问题的基础上,主动联系,积极与嘉龙小学、园夏村委会详细了解情况。同时,对接有关部门征求指导意见,联系多家设计单位开展数次交流,切实穿好学校、政府单位、设计单位的“连接线”,寻找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通过各种资源的统筹,多方决定将该块土地设计开发利用为中小学生农业科普园,引入现代农业水培技术、传统农业种植技术,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生物和自然知识,让师生的生态教育体验方式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用心办实事

为校解忧愁

翻土、撒种、除草、浇水……近日,嘉龙小学的学生们来到已开园的农业科普园里,结对成组种植蔬菜,忙得不亦乐乎。

“农业科普园分为科普区、种植区、活动区。每学期,每个班级每周都有两节综合实践课,我们就利用其中一节课,用于学生的综合劳动教育。”嘉龙小学德育处主任龙俊南介绍,盘活这块土地,不仅解决了学校多年来的难题,也打造出了白云区第一个以“生态+教育+N”为新模式的户外教学品牌课程。

原本的荒地经过建设,现已成为学生学习生物和自然知识的天然场所,也是开展体育课、大课间、升旗仪式、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活动区。农业科普园内设有班级田地、水稻田,还可种植果树、蔬菜等,有利于学生回归自然,观察探究,真实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价值观。

区纪委第二派驻组在农业科普园开园之后,充分发挥派驻的群团及镇街单位站在服务一线、联系群众密切的优势,联系区农业农村局、区教育局、区科协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一同前往农业科普园了解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完善计划和改进方式。

“这个农业科普园,我们想要的是更长远的发展,希望能打造成一个以果蔬为媒介、创设‘学生+邻里’互动的平台点,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让村民也参与到农业科普里来,以种菜、送菜、品菜等活动为主题,进一步串联起村民、学生、家长等多方主体间的文明行为与绿色生活圈。”区纪委第二派驻组负责人表示。

【南方日报记者】谭超

【通讯员】储格格 蔡境标

【图片】邓长强

【来源:南方+】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如果觉得《闲置荒地变身农业科普园(白云区探索生态教育新模式)》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