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产学研用融合(企业基地互连|贵州中药材产业助力决胜脱贫攻坚)

2023-06-25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433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新闻提示

“大方天麻”“剑河钩藤”“赫章半夏”“施秉太子参”“安龙白及”“兴仁薏仁米”“剑河钩藤”……在中药材资源大省贵州,各种中药材种类一应俱全。

贵州创新发展中药材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坚持立足自身资源特点和气候环境,走差异化发展之路。着力提升中药材生产科技水平,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团队和平台建设,提升中药材产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合理开发利用现有野生中药材资源,稳步发展苗药和药食两用品种,加强药食同源品种产品质量、产量研究;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珍稀药、食、保健兼用品种;充分利用自然气候、喀斯特生境和中药材“顺境出产量、逆境出品质”特点走高品质发展优势;完善中药材绿色生产技术规程,建立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全产业链质量追溯体系,打造出道地性强、品质优、药效好的“贵山贵水出贵药”响亮品牌。

为此,省农科院、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大学科研团队、贵州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中药材团队纷纷全力以赴,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助力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黔货出山。

安龙白及基地生产种植现场

政策资金技术数据科学规划贯穿始终

贵州省委、省政府对中药材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在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进程中,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全省重点发展的12个特色农业产业之一,经过中药材产业领域同仁的共同努力,成立了贵州中药材产业工作专班,覆盖全省88个县区,中药材产业正在助推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4月,《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中药材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19-2020年)》审定通过,明确了主要任务:着力提升中药材良种繁育保障水平;着力提升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水平;着力提升中药材生产科技水平;着力提升中药材产业化水平;着力提升中药材质量安全水平;着力打造黔药品牌。其中,着力提升中药材生产科技水平是主要任务之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要深入开展我省道地药材野生资源保护、优良品种选育、绿色生产技术等研究,保障野生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药材的优质生产;要加强对中药材快繁技术、连作障碍、绿色防控、产地环境控制、产品加工、运输、储藏等共性技术攻关,解决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要深入开展中药材成分、药理药效等研究,制定完善中药材绿色生产技术规程,促进新产品的研发,挖掘品种的潜在应用价值;要强化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和抚育,推进重点品种提纯复壮,选育一批道地性强、药效明显、质量稳定的中药材品种,集成种子种苗繁育技术规范;要推广绿色生物防控技术,构建覆盖种植、加工、收购、储藏、运输、销售等各环节的质量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查、质量可追、责任可究,实现我省中药材道地性强、品质优、药效好,推进我省从中药材资源大省向中药材种植强省的转变。

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在工厂化规模化生产上有了飞跃。据统计,2018年,全省中药材总面积684.2万亩,总产量157.5万吨,总产值13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1%、36.5%、26.6%,民族医药业年产值以不低于20%的速度快速增长,中药材种植惠及百万贫困农户。大方天麻、剑河钩藤、赫章半夏、施秉太子参、安龙白及、兴仁薏仁米等29个品种的41个产品获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全省中药材种植企业和合作社达900家以上,培育了信邦、百灵、益佰等上市企业以及欣蔓等49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中药材种植带动16.42万户贫困户、52.61万贫困人口增收,成为群众增收脱贫的重要产业。

省农科院架构白及生产技术体系

7月11日至12日,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中药材产业发展论坛暨第6届贵州农业青年科技论坛成功举行。论坛为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之间搭建了难得的交流合作契机,加强了同行在中药材种苗繁育、栽培、初加工、炮制及质量安全方面广泛合作,对贵州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早在2009年,省农科院现代中药材研究所就参与申报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半夏、何首乌、金钗石斛等八种药材规范化种植和野生保护抚育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作为我省首个中药材“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从2010年开始实施,2013年7月通过国家验收。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现代中药材研究所负责开展了半夏规范化种植、质量标准、优良种源筛选,白及种质资源收集、野生保护抚育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解决了半夏种源混杂、种质退化问题,建立了白及野生抚育基地2000亩,获得专利4项,出版专著2本,发表论文近20篇,为后期贵州白及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安龙白及种植户由于没有白及科学种植技术,只能是采集一些白及野生资源,低价卖到市场。省农科院现代中药材研究所吴明开博士及时找到白及产业发展的瓶颈,通过科研团队与当地企业紧密合作,转化了前期研究成果,构建了“专家+技术骨干+产业辅导员+种植户”的技术支撑体系。该技术体系支撑了安龙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拯救一种珍稀药材、发展万亩白及园区、打造百亿健康产业、精准脱贫万户百姓”白及产业发展目标。

贵州省农科院现代中药材研究所吴明开研究员,在安龙钱相街道白及基地现场培训田间管理技术

2017年,“安龙白及”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品种,制定发布了贵州省地方标准4项。依托省农科院中科院天然产物重点实验室、贵阳中医学院、遵义医学院等中药材科研单位技术团队和成果,安龙县欣蔓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申报并获得国家中医药局公益性科研行业专项、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和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等各级各类项目10件,项目经费近1000万元,申请各类项目贷款4000余万元,建立20万平方米白及“马鞍型”驯化大棚和连片5千余亩种植基地,促进了“安龙白及”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通过科技创新加大白及产业链拓展。历经5年克难攻坚,选育出白及花茶、白及鲜块茎、白及胶、冻干粉、养生酒等系列保健产品,成功开展白及牙膏、白及护肤美颜、白及创可贴等产品研发。同时,他们还通过产业技术服务,推进白及体验养生园区建设,用技术支撑打造白及兰花海景观,探索开发贵州特色旅游资源,积极构建“中药材+旅游”的产业新业态,助力建设年处理能力5000吨白及初加工基地,年生产白及粉、白及胶等1000吨的白及加工基地。

贵州中医药大学构建科技支撑体系

近期,贵州中医药大学普查大队正奔走在贵州大地上,结合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任务,根据我省中药资源自然禀赋和特色优势,积极为各县区市中药材种植、产地加工、种子种苗繁育、药材质量控制等提供技术指导。

近年来,该校构建了中药材全产业链科技支撑体系,并深化研究贵州道地、特色药材和产业化基础较好的民族药材种繁技术,如太子参、何首乌、天麻、半夏等近50个品种,搭建了药材种繁技术平台。在施秉县牛大场镇,不少农户通过种植太子参优良新品种“施太一号”年收入超过100万元。

今年以来,该校知名中药材栽培种植专家学者和年轻博士已深入农村、企业、药物基地500多人次,在紫云自治县、平坝区、西秀区、大方县、乌当区、石阡县、沿河自治县、思南县、江口县、锦屏县、雷山县、三穗县、罗甸县、惠水县、册亨县、安龙县等近20个县的乡镇实地指导药材栽培种植,打牢产业发展根基。当前我省中药材种植500万亩,品种130多个,产值180亿元,该校参与了一半以上品种栽培种植技术指导,参与编写出版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中药材精准扶贫技术指导丛书”,着力推广科学栽培种植技术。

贵州中医药大学科研人员开展中药材资源普查

该校还瞄准市场需求开展中药民族药产品研发,研发的中药民族药有近10个单品种年销售额超过亿元,其中贵州同济堂制药公司生产的拳头产品“仙灵骨葆胶囊”已经享誉全国。该校科研成果“苗药理气活血滴丸国家新药的研究开发”荣获2015年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转化生产的“理气活血滴丸”,是国家新药注册审批以来贵州省获得的首个具有原始创新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以苗药为主药的创新药物,上市仅仅一年就获得产值7355万元,成为益佰药业的重要新产品;科研成果“苗药头花蓼深入系统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推广应用”成果转化生产的新药“热淋清颗粒”年产值近5亿元,成为我省中药民族药又一明星产品。

贵州大学科技攻关引领产业发展

贵州大学赵致教授和省科技厅领导在赤水指导石斛生产

“你看这株绿色的植物,就是石斛,它可以种在石头上,也可以种在树上,又美观又有药用价值。我们的任务,就是让这株小小的植物,成为惠民、富民的‘宝物’。”贵州大学石斛产业服务团队领衔人、农学院副教授黄明进指着一株石斛说。

石斛被誉为“生态产业、富民产业、朝阳产业”,也被视为在农村发展、农民致富中扶贫、扶商的惠民产业。贵州大学作为高校扶贫的中坚力量,在石斛产业发展中创新举措,使石斛技术提升、基地建设、市场拓展、品牌创建、人才培养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近日又成为了第一批林业和草原国家创新联盟——“铁皮石斛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今年,服务农村产业革命石斛产业团队组建,贵大石斛示范园建设也已启动,学校对石斛团队工作极为重视。现在,有了国家创新联盟这个平台,我们的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成效。”石斛专班副班长、农学院党委书记杨刚说。

团队还提供了附石栽培与附树栽培种植技术,产品冷冻干燥加工技术,大大提升了石斛产品质量。下一步,团队将继续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研发石斛质量调控技术,开发大健康产品,为我省石斛产业发展提供更全面的技术支撑。

多年来,“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校农结合”是贵州大学助力脱贫攻坚的三套“组合拳”和决胜法宝。其中,科技攻关、科技扶贫是支撑产业扶贫的定海神针,其中以“专家小院”或“三带模式”为重点,把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融入到脱贫攻坚中。基于这一模式,贵州大学中药材团队,在省管专家赵致教授的带领下,培养了大批的本科生(500多人)、硕士生和博士生(100多人)等不同层次的高素质人才,为贵州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

“从2010年开始,公司就和贵州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贵大老师帮助我们突破技术瓶颈,解决技术难题,培养了许多技术人员,让公司在生产时间、产量、质量上有了很大保障,少走了很多弯路,公司发展越来越好。2018年公司营业收入和产值达到3097万元,净利润960万元。”赤水信天中药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继勇说。如今贵州大学中药材团队不断吸收新鲜血液,极具很强的创新能力。先后与多家企业签订了“产-学-研-扶”合作协议,建立了多个贵州大学产学研基地和精准扶贫示范点,培养了多名企业技术骨干和“乡土专家”。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周静 段超木

编辑 刘钰银

编审 周静

如果觉得《产学研用融合(企业基地互连|贵州中药材产业助力决胜脱贫攻坚)》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