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宰相 厨师(医药学发明人——伊尹复杂面目的还原)

2023-06-26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23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伊尹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故事记载最早的辅臣,其事迹更在姜子牙之前。伊尹辅佐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劳之高不逊于后来的姜尚、管仲,而后流放商王太甲自行摄政,权势之盛不亚于周公、霍光。如此传奇的贤臣、权臣,在任何一个时代必然都是焦点人物,何况是史料记载少之又少的上古时期?

正因其年代久远、史料稀少,后来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说需要改造甚至编造故事,反正无从考证,致使我们在现存资料中见到的伊尹身份复杂,已失去了其本来面貌。如今的伊尹至少有三重身份:上古贤相、厨师之祖、中药汤剂创始人。

要理清楚这三重身份,还得先从伊尹的生平讲起,回答几个问题。

一、神话还是实话

根据中国历史上最早记载伊尹出生的典籍《吕氏春秋·本味》记载:

“有莘氏女采桑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言其母孕于伊水之滨,梦神人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母明视尓见臼出水焉,告其邻居而走。顾望其邑,尽为水矣。其母化为空桑,子在其中矣,莘女取而献之,命养于庖。长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

伊尹母得神人告诫躲过水灾,又因违背神人命令而化为空桑,由此造就伊尹生空桑的传说。这种几近神话的出生方式,与商朝始祖契、周朝始祖弃的降生如出一辙,或许有其深层次的象征意义,但就故事本身而言,明显是后来者人为编造而成,用以彰显人物的神圣与不凡。

以上记载的正确解读方式或许应该是:伊尹出生于有莘氏部族中一个底层家庭之中,父亲是名庖厨,居住于伊水边上,因后来在商朝任“尹”的官职,被称为伊尹。

二、陪嫁臣还是隐居者

作为夏商之际最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伊尹的主要功绩在于佐汤伐桀,然而关于伊尹与商汤的遇合过程却说法不一。《史记·殷本纪》中记载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一种是:

“(伊尹)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

另一种是:

“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从汤。”

究竟是伊尹千方百计甚至不惜作为陪嫁臣去投奔商汤,还是商汤仰慕伊隐士的贤能,折节求访呢?

这两种说法的区别在于,第一种是伊尹自行干谒商汤谋求出路,代表的是追逐名利的世俗价值观;第二种是商汤求才若渴礼贤下士,体现的是当权者对贤者的敬重。

关于伊尹归汤的记载,主要见于诸子百家学说之中,《墨子·尚贤》篇中记载:

“伊挚,有莘氏女之私臣,亲为庖人,汤得之,举以为己相。”“昔伊尹为莘氏女师仆,使为庖人,汤得而举之,立为三公。”

其余如《韩非子·说难》、《吕氏春秋·本味》等篇章记载内容基本与以上相同,只不过表述方式稍有差异。由此看来,伊尹作为庖厨,随有莘氏陪嫁至商汤处,以烹饪之道游说商汤应是基本事实。

至于为何会有第二种说法出现,则完全是出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明君贤臣遇合方式的一种企求。诸子游走于列国之间,不仅希望自己的学说能被诸侯所采用,更期望君主能有对自己的敬重,因此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态度是诸子对当权者的普遍要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各家将伊尹生平故事加工改造,甚至完全编造,以适应自己的政治诉求就不奇怪了。《墨子·贵义》中汤往见伊尹的故事就是这一诉求的最好表现。故事内容如下:

汤要前去见伊尹,让彭氏子驾车。半道上彭氏子问:“君王往哪儿去?”

汤答:“去见伊尹。”

“伊尹不过是个贱民,君王要见他,召他前来就算恩赐了,何必亲去?”

汤慨叹道:“伊尹对于我而言,好比苦口良药,服用就能耳聪目明,身强体健。你不让我去见他,是不想见我好呀!”说完就把彭氏子赶下马车,不使驭。

这可真是商朝版的刘备与张飞,可惜和《三国演义》一样可信度不高。

三、周公还是王莽

商汤死后,伊尹还活了很久。辅佐过大乙(商汤)、外丙、中壬三任商王的伊尹,在晚年迎来了自己的第四任国君,商汤的孙子太甲。正是这个太甲,差点让伊尹晚节不保,从神坛跌进地狱。

因为什么呢?——太调皮!

《史记·殷本纪》载: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

好在太甲在外吃了三年苦,悔过向善,修身养性,“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结局是皆大欢喜,君臣和谐。

以上是正史中的记载,但是还有一种更具震撼力和阴谋性的说法,存在于《竹书纪年》之中:

“……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同一个故事,两种说法,到底是摄政还是篡政?如果是摄政,那就是周公,是圣人楷模;如果是篡政,那就是王莽,是乱臣贼子。一字之差,判若云泥,就看有心人怎么解读。

西汉霍光废昌邑王刘贺,拥立宣帝,时人以此事与伊尹废太甲相比,大司农田延年曰:

“伊尹相殷,废太甲以安宗庙,后世称其忠。将军若能行此,亦汉之伊尹也。”

后世因此常以“伊霍”并称,泛指能左右朝政的栋梁之臣。

然而后来王莽篡汉,采用的手段也是以伊尹自比,作为摄政代汉的舆论宣传。为此,王莽甚至把伊尹拔高到与五帝并列的地位。

这样看来事情很难说清。毕竟身为臣子,流放君王,如此具有争议的行为,即便真有周公之志,也难免落人口舌。

然而正统观念都支持摄政说。原因有二:其一,《竹书纪年》中记载太甲复辟后杀伊尹,却分封了后者的两个儿子,不合情理,存在前后矛盾;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从出土的甲骨文中发现,殷商历代王室一直奉行着对伊尹的祭祀,甚至规格之高可比拟殷商先王,如果伊尹是篡位的乱臣贼子,怎么可能享受这么高的待遇?

公孙丑曾就此事问孟子:“为人臣子的,君王不贤,就能将其放逐吗?”孟子的回答是:

“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伊尹的生平大抵如此,其上古贤相的身份无需赘言,厨师之祖的由来也有迹可循。

首先,伊尹是庖厨之子,其次伊尹曾以滋味说汤以至王道。《吕氏春秋·本味》中记载伊尹向商汤介绍烹饪之法。从认识原料的自然性质:“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授者臊,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到烹饪用火的重要性:“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再到调味的微妙:“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最后是美味的标准:“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这可真是最早的厨艺理论。伊尹这“厨师之祖”称号也算当之无愧。

至于中药汤剂创始人又从何说起呢?以上诸子百家所记载的生平中可看不出伊尹与医学有任何关联。确实看不出,因为伊尹作为汤剂创始人的说法直到晋朝才出现。首先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晋朝医学家皇甫谧,其在《针灸甲乙经》中写道:

“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到宋朝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时,这一说法得到了延续。

“(伊尹)闵生民之疾苦,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甘辛咸淡之味,轻清重浊,阴阳升降,走十二经络之宜。今医言药性,皆祖伊尹。”

照此描述,伊尹不仅是发明了汤液,甚至可被成为医药学之祖。

然而事实是伊尹之时连甲骨文都未必有,更何况撰写汤液本草?即便有,为何先秦甚至两汉都不见记载,要到晋朝才被提出?唯一的可能就是皇甫谧杜撰,此事根本就子虚乌有。后来者之所以愿意相信这种说法,纯粹出于一种崇古、托古的心理。

崇古心理在中国早期普遍存在,人们把与民生有关的物质文化生活大事,认为是伟大祖先所给予的,因而令百姓代代不忘尊崇、祭祀。具体表现就是其各行各业,都用自己敬重的祖先作崇拜偶像。后来,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崇古逐渐向托古衍变,也形成了一股风气。简言之,就是借用古人增加商品可信度,提高自身行业地位,如开药铺的往往称“华佗在世”、“扁鹊复生”、“神农遗术”,写书的往往托言于黄帝、神农、老子等人。《淮南子·修务训》中早有说明: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既然后世关公能成为理发师的祖师爷,李隆基能成为梨园行的创始人,伊尹又何妨当一回中医药学的发明者呢?

伊尹之所以会有如今的多重面目,首先在于他所取得的政治功绩,其次在与他的德行与志向,不管是厨师之祖还是汤剂创始人,寄托的不过是今人对他的追思与敬慕。

如果觉得《宰相 厨师(医药学发明人——伊尹复杂面目的还原)》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