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唐代佛教 道教(巫医并行 解析官员的医疗手段)

2023-06-30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13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人在生病时最脆弱痛苦,最需要帮助。官员担任官职,轻者尚能居其位,积极治疗之余也试图恢复日常工作,而重者频频请求辞官,再行就医。如卢迈患风疾,腿脚不利、出行不便,他为方便后就医而向皇帝上书六道辞官表。又如彭阳公兴元“乞解藩维,一归京擎”,“访秦医而冀愈沉疴”。张柬之“表请归襄州养疾。”源乾曜“以年老辞疾,不堪唐从,因留京养疾。”这些官员因病去官,对仕途不再眷恋。

唐代巫医并行,在人们意识里只要有效果的方式都可以用来治病,在此社会环境下,唐代官员的医疗活动主要四种:第一、依靠宫廷医疗资源治病。太医署的医生为官员诊治、唐代皇帝为官员派医赐药,以这种方式治病的多为上层官员;第二、寻找专业医生诊病。家庭财力充裕的官员在久治不愈的情况下,会寻求各地名医;第三、官员之间相互赠药。官员借助其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得到有效的医药;第四、通过宗教和巫术治病。唐代佛道大兴,对人们思想和生活产生诸多影响,官员普遍相信此类医疗手段。

一、官员依靠医术药物治病

唐代政府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医疗卫生条件较之前朝有很大进步。官员在医药资源方面有一定优势,唐中央政府对某些官员的医疗有规定,中央官员往往身居要职,在遇到疾病时,皇帝对其派医赐药。但是对于大部分的官员来说,尤其是地方官员,得到御医治疗的机会不多,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会自行寻找名医名药,或友人之间互相赠药。

1、官员依靠宫廷资源治病

唐代的医疗机构分为中央和地方医疗机构,中央医疗机构主要设置三个部门:尚药局,为皇帝诊治服务;药藏局,负责为太子医疗保健;太医署,总署全天下的医疗事务,其规模最大、人数最多,设有令、丞、监、医等主管官员,分为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集教育、医疗于一体。太医署的医疗执掌范围较广,服务宫廷、百官、后宫、军队、宫人的医疗等,民间的医疗救济、防疫工作也由太医署负责

通常情况下,官员的诊治服务工作就由太医署掌管。唐代中央政府对于官员的疾病诊疗有明确的规定《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太医署隶属于太常寺,掌握医药资源,官员的药品需要及时更换。

除了得到太医署官员的例行诊治外,某些身居的文官武将还得到了帝派遣的御医的诊治。但是皇帝派医问药的对象多集中于高官、功臣,往往是在他们患有重病的情况下得到皇帝的赏賜。

2、官员寻找私人医生治病

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充裕的官员会寻找私人医生。

据历史记载,杜牧因其弟杜顗眼病非常严重:兄弟二人遍寻名医,先寻到石医生,治疗的没有效果之后。杜氏兄弟又听人推荐周师达医术高于石医生,杜牧到黄州。杜顗的病情严重,周医生为其施针法,治疗数以上并未见任何起色。杜顗即更换其他医生,但后者也无计可施,杜牧兄弟二人,耗尽精力,煞费苦心,千方百计寻找名医。由此可见,唐代官员有寻找私人医生治病的行为。

3、官员之间相互赠药治病

官员之间互相赠药也是获得药方的一种方式,一则由于两人相处融洽、感情深厚,二则有的中下层官员长期患病,家庭陷入贫寒之境,如卢照邻所患风疾十多年,导致仕途受损,家庭因治病买药也早已不堪重负。亲友的救济如杯水车薪,所以卢照邻更多地从文人名士圈子里获得赠的药来治病。友人的问疾、救济,可以说给了他物质和精神上极大安慰。

二、官员通过宗教与巫术治病

1、官员通过佛教治病

唐代官员信仰佛教,佛教源于古印度,其理论中佛陀和诸多菩萨可以救人于苦难,信奉药师佛、观世音菩萨,诵读《药师经》、大悲咒,喝大悲水等都有治疗疾病之效,所以病人产生了寻求神灵庇佑的心理。如刘禹锡与僧人为友,僧友之作《佛衣铭》说:“达摩救世,来为医王”。佛能医病的理论,使众多信徒更加信奉佛教。病人希望寄托于佛家,通过吃素,念经、修缮塔寺、瞻礼、绣画菩萨等等来治疗疾病,下面几则史料提到了诵经礼佛使疾病治愈:

《唐代墓志汇编》载薛氏“尝不豫甚,法莲瘳。夫人亲药医莫能洁至诚,景祐,七日七夜诵深祈妙华经,君姑所苦,应时康复。《全唐文》卷《高元裕墨诏持经大德神异碑铭》载:“大历癸丑岁,文忠公颜真卿领郡,余先人主邑乌程。余生未期岁,乳病暴作,不啼不览者七辰。师至,命乳母洗漆焚香,乃朗念《法华》,至《功德品》,遂起席而坐,拱而开目。师饮以杯水,遂命乳哺,疾乃随愈。”

通过以上材料看出,佛家对诵经礼佛有程序和规定,如“诵经七七夜”、洗涤焚香后才开始诵经、“饮水”,有表示内心信仰定的还刺血抄经,最后结果为“康复”、“疾愈”,看来是一定效果的。

2.官员通过道教治病

道教与医学的关系密切,医道同源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除此之外,这也更加反映了当时的道教在中国“尚医”的传统。当时的道教为了追求长生不老,努力地继承和汲取中国传统的各种医学成果,在当时,他们在内修外养过程之中,他们积累了各种各样医学知识和医药学技术。其中包括了服食,外丹、内丹等等一系列的方法,同时它也是为中国医药学的组成部分。

唐代官员热衷于接触和学习道家方术,在他们眼中,道教医学能够防治疾病,如荥阳郑公学习道教养生,制伏五金八石。《太平广记》卷《冯渐》载:“有道士李君以道术闻,尤善视鬼,朝士皆慕其能。”朝野信道成为社会风气。

卢照邻服用丹砂治疗风疾,崔君“后馆五石,病该且乱。官员请来道医,希望借助道教的养生延年的“神仙之术”来治愈疾病,人们可以通过修炼内丹、静思、吐纳之法,珍惜自己生命,维护自己的健康,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信念。

3.官员遇过巫医治病

远古至秦汉时期,巫医不分,人们认为患病缘于鬼神作祟、神灵动怒,巫师治病就是向鬼神祷告,再将鬼神的旨意转达给病人,以达祛邪愈病之目的,此时的巫医地位崇高。魏晋隋唐时期,随着道教的发展,道家炼丹养生大为盛行,道医成为社会主流,巫医并行。唐末宋初时期,儒家渐渐恢复,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士大夫提倡“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儒医成为宋明医生的主流,巫与医渐次分离。

唐代仍处于巫医并行的时代,在唐人眼中,两者都可以治病。唐代史籍对此也有些记载:张文瑾“常有疾,系囚相与斋祷,愿其视事。”李勣遇疾,太宗至高宗时期一直未有好转,“家中召医巫”,由于李绩久治不愈,遂生出拒药的行为

在巫医并行的唐代,某些官员将向鬼神祷告和求助医生结合起来,不论哪种方式只要有效即可。如崔龟从患有涛疫和痢疾,暮夜加剧,他一面祷告,一面就医,医生沈中象为其诊治;二、祷告活动包括修靖庙宇、加置土偶人马、布置礼乐,还做了系列翻新工作;三、祷告后,崔龟从恰好所遇皆顺,他认为医生诊治效果良好是由于祷告所致,这使他对祷告深信不疑、心怀希望、心态积极,祷告的作用在于可使求治者的心理上得以暂时的、虚假的安慰与平衡;四、不过,崔龟从希望将自己所遇记录下来,使人不要过于重视巫规,“神虽福人,终假医然后能愈其疾耳”才是他最根本的态度。

其实,崔龟从并未只求神卜而忽视医药。他在诊治过程中,不止求医于一人,并将医生的诊治过程记录清晰,与祷告治疗交叉进行。也可以这样理解,求神祷告可以增加病人“福气”,只是提高治愈几率而已,而通过医药才能治愈疾病。这也反映了病人虽处于整个祷告治病的医疗风气和环境中,并非完全舍弃医药,仍看重医学的作用,其就医观念较为理性,也可窥出唐代社会巫医并行的社会医疗风气的面面观。

三、小结

综上所述,唐代佛教道教盛行、巫医并行,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唐代官员依靠宫廷医疗资源治病、寻找私人医生诊病、官员之间相互赠药,求助于医术和药物是最直接的方式。而朝野普遍信奉佛道,通过宗教和巫术治病也官员求医的的重要途径,乃至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普通民众更热衷于神术来治愈疾病。这种信仰神术的求医方式,不仅为官员也为整个社会的民众提供了治愈疾病的更多的选择性。信仰疗法使求治者的心理上得以安慰与平衡,寻得了安全感,心理的暗示对疾病的治愈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如果觉得《唐代佛教 道教(巫医并行 解析官员的医疗手段)》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