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小儿耳聋防治重在“早期”

2023-06-08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300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每个宝宝生下来都是需要好好呵护的,当然很多新手爸妈们都会有些不知所措,没关系,赶紧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小儿耳聋防治重在“早期”吧!

小儿耳聋防治重在“早期”

众所周知,发育中的小儿通过听力感知声音,通过模仿,逐步发育形成字、句和语言,以语言为基础与周围人群交流,融入社会。婴幼儿期特别是3周岁以前阶段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耳聋即使是轻度听力损失,也能够导致小儿语言障碍,甚至智力发育迟缓,造成其心理和行为交往的缺陷。因此说,小儿耳聋防治重在“早期”,即早期确定小儿有无听损伤,给予相应的早期处理(即专业上所指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听损伤导致的不良后果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小儿耳聋的防治,不仅仅指耳聋或听损伤疾病本身的预防和治疗,更重要的是对它们导致的语言、发育、心理障碍的预防和治疗,因为,就当前的医学水平而言,还有一部分耳聋和听损伤是无法通过单纯的医疗手段治愈的,我们只能对其造成的不良后果加以控制。

为达到早期发现听损伤的目的,国际上主要采取两种并行的策略:

第一,新生儿听力筛查。

所谓新生儿听力筛查是对新生儿群体运用简单快捷的听力学测试方法,根据特定的标准,将他们区分为通过筛查和未通过筛查两个亚群,其中未通过筛查亚群罹患听损伤的可能性较普通新生儿群体为高。据研究此亚群中70%~80%的小儿最终被确诊患有听损伤。

目前,听力学界较为推崇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是耳声发射测试技术。该技术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听功能正常的人耳中可以记录到极其微弱的声音信号(称为耳声发射),而患有听损伤的人耳却无法采集到该信号。简单的筛查程序如下:新生儿住院期间接受筛查,测试人员将一个外面罩有软塑料套的探头放入新生儿外耳道中,连接于探头的计算机对探头采集到的声信号进行分析,作出结论。未通过筛查者在其生后42天前后进行复查,如仍未通过,则需要转诊至有条件的听力学中心进行听损伤诊断检查,确诊的时间应限制在小儿出生后3个月以内。截至2000年春,美国已有一半的州通过立法,在本州内实施新生儿听力筛查。在我国,大群体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始于1996年,经过数年的研究和努力,已获得成功。随着科普工作的深入和优生优育意识的提高,受试新生儿家属的态度,由最初的对抗、疑惑,转变为理解和期待。目前,此项工作已在北京、济南几家较大的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开展,并将继续推广普及。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尽管未通过筛查的小儿患耳聋的可能性较高,但是,他们仍然需要接受进一步的诊断检查,方能确定是否真正患有耳聋,以及耳聋的程度和性质。

第二,婴幼儿听觉监测。

婴幼儿听觉监测主要指对听损伤高危儿进行较长时期的听力学追踪监测。追踪随访的间隔周期约为6个月,至小儿3岁结束。何谓听损伤高危儿?主要是指具有听损伤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婴幼儿,这部分小儿中约50%最终被确诊患有听损伤。美国婴幼儿听力联合委员会在其发布的“2000年形势报告”中提出15条高危因素,其中涉及到进入高危婴儿室的新生儿、有耳聋家族史、颅面畸形、母亲孕期宫内感染史的地区开展多年,收到良好效果。目前,我国尚无一套完善的婴幼儿听觉监测体系。因此,我们建议子女有听损伤高危因素的家长,主动带孩子到条件较好的听力中心检查。

早发现 早治疗

早期发现听损伤患儿的目的在于对其实施早期干预。听损伤的干预是集听力学、医学、教育学等手段于一身的多学科性策略,旨在培养患儿语言表达运用能力,达到听说交往目的,促进其智力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使其受教育和工作的机会与正常儿童平等,回归主流社会。具体方法包括药物和外科手术治疗、助听器选配、人工耳蜗植入、听力言语训练、听损伤患儿听力和语言能力的评估、对聋儿家长的指导、聋儿的教学、教学效果评价、职业指导等。据研究表明,听损伤早期干预可以显著地提高听损伤患儿的认知和发育水平,从而改变患儿在社会和经济方面的不利地位。因此,近年来听损伤的早期干预问题愈加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目前,早期干预多采用以聋儿家庭为中心的多学科专业人员共同工作的模式,提倡针对每一个聋儿家庭的具体情况,制订具体的干预策略。2000年美国提出对早期干预的时间要求,具体内容为聋儿生后6个月以内或确诊听损伤后1个月以内开始接受专家制订的干预服务,并且要求对选配了助听放大装置的聋儿进行定期的听力学监测,其周期不超过3个月。目前听损伤的早期干预策略的大规模实行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我们坚信,随着听觉早期监测的普及,早期发现的听损伤患儿数量的增多,早期干预策略将使越来越多的聋儿的生活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耳聋是听觉器官常见的一种病症。所谓听觉器官常被称为耳,由收集和传导声波的外耳、中耳和感受声波刺激的内耳三部分组成。引起小儿耳聋的原因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

先天性耳聋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胎儿的内耳发生障碍,如遗传因素、父母近亲结婚,母亲妊娠期间有过病毒感染,尤其是风疹病毒的感染。妊娠后期孕妇应用耳毒性药物,特别是链球菌,可通过胎盘进入胎体损害胎儿听神经,形成先天性耳聋。先天性耳聋多为双侧性,单侧耳聋较为少见。

后天性耳聋的原因可见于婴幼儿发热,两周患麻疹、流脑、乙脑等传染病造成对听觉器官的损伤,特别要提出的是药物中毒引起的耳聋,在后天性耳聋中呈急骤增高的趋势,近年来上海地区对全市聋哑学校1168名学生的调查,发现因耳毒性药物引起耳聋发生率竟高达81.2%。其中尤以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为最常见,药物引起的小儿耳聋不仅发生于肌肉、静脉注射,也可发生在口服、关节腔内注射、手术伤口冲洗,烧伤表面湿敷以后,所以应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

除此之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以及头部摔伤,手掌猛击孩子头部也可造成耳聋。有的家长动不动就经常用火柴棍、挖耳勺等东西给孩子掏挖耳朵中的耳垢,这样常无意中刺破鼓膜引起耳聋发生。后天性耳聋可以为单侧或双侧,如药物中毒引起的多为双侧性耳聋。对于耳聋,特别是药物引起的神经性耳聋,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所以加强预防是为上策。

人类是通过听觉进行语言模仿学习才学会说话的,因此,先天性耳聋的孩子由于丧失了听力,继而失去了语言能力,给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判定有无耳聋,是单侧或双侧,因为婴幼儿对检查的不合作而发生卧难。4个月的孩子就具有头和眼睛向声音发出方向转动和注视的能力,所以家长可以用在孩子背后突然击掌、大声说话或吹口哨等方法,观察孩子有无反应而初步了解听力情况,年龄大的儿童可用表声、音叉和电测听器等作检查。

预防小儿耳聋首先要做好优生,防止近亲结婚,要注意妊娠期保健,避免发生病毒感染和使用毒耳性药物。预防后天性耳聋要避免孩子患麻疹、流脑等传染病。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以及奎宁、氯哇、利尿酸、中药草乌等耳毒性药物的使用要慎之又慎,除非救命或恢复健康所必须者,应尽量避免使用。使用时应控制在最小有效剂量范围内,尽量短期用药,在应用过程中要密切注意听力的改变。最好在中耳局部不使用新霉素、卡那霉素、红霉素、氯霉素等药物。另外,应避免孩子头部受到外伤以及改掉为孩子淘耳朵的不良习惯。

新生儿相关推荐

新生儿的育儿方式

宝宝夜间哭闹怎么办

怎样给宝宝退烧

宝宝拉肚子怎么办

宝宝鼻塞流鼻涕快速解决偏方

宝宝咳嗽怎么治疗

宝宝断奶了不妨吃这些

宝宝吃奶粉上火怎么办

宝宝呕吐是什么原因

宝宝缺钙吃什么好

宝宝营养不良吃什么好

宝宝衣服上的奶渍怎么洗

如果觉得《小儿耳聋防治重在“早期”》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