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乙肝的诊断依据是哪些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420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乙肝是指发生在肝脏的病变,其对人身体的影响很大,极有危害。小编下面向大家讲解乙肝的诊断依据是哪些,了解乙肝的从身边小事开始关注。

1乙肝的诊断依据是哪些

截至目前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占我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乙肝成为我国重点预防疾病,那么乙肝诊断依据是什么呢?下面我们请我院权威专家为我们详细介绍乙肝诊断依据是什么?

1.血常规

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色素、血小板等等。

病情一旦进入肝硬化阶段,血象的改变往往可以提示病情的严重程度。如早期肝硬化阶段,血小板轻度降低;中晚期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全血均下降;如果单纯血色素降低,要注意有无消化道出血现象。

2.甲胎蛋白(AFP)

一般肝炎甲胎蛋白很少升高,即便升高,很超过200纳克。但是肝癌时甲胎蛋白往往大于400纳克。如果甲胎蛋白持续不降,维持在400纳克以上,要注意肝癌的可能。

3.乙肝的诊断之B超

通过定期检查B超,可了解肝脏大小形态、回声情况、门脉内径、脾脏厚度和有无腹水,可以判定病情是否向肝硬化方向转变,或有无占位病变发生。

4.肝功系列

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碱酯酶(CHE)、转肽酶(GGT)、白蛋白(ALB)、球蛋白(GLO)、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A)等等。根据以上指标可以综合判断病情处于什么阶段,是轻度,还是重度。

5.胃镜

当无法根据化验结果判断是否有肝硬化时,可以作胃镜,了解食管黏膜及食管周围静脉曲张和胃底静脉曲张情况。如果静脉曲张情况存在,说明肝硬化已发生。

6.乙肝病毒学指标

包括乙肝病毒“两对半”,乙肝病毒DNA等,了解病毒复制及传染性大小。

7.血糖、尿糖、尿常规等

主要了解是否存在乙肝相关性疾病,如肝源性糖尿病、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等。

8.肝纤维化指标检查

抽血检查血清Ⅲ型前胶原、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Ⅳ型胶原等等,可以初步判断肝纤维化程度。

9.肝穿刺检查

当其他手段和检测方法不能明确病情严重程度或存有疑问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肝穿刺,取活组织检查,有助于确诊。

希望朋友们在日常生活注意乙肝的发病原因,这样才能够早发现早治疗。肝病并不可怕,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样才能远离疾病。

2甲胎蛋白:辅助诊断肝癌的新指标

昨天出版的最新一期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了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章卫平教授研究组的研究结果:中国科学家自主发现的锌指蛋白ZBTB20是调控甲胎蛋白基因表达的关键分子。

肝癌的诊断有一个不能不验的生化指标——甲胎蛋白,但是,很多与此有关的问号却尚未得解。正常情况下,哺乳动物的甲胎蛋白在胚胎时期表达极高,机体出生后快速下调,成年肝脏中的甲胎蛋白仅维持在相当于胎肝万分之一的低水平。然而,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甲胎蛋白又可被重新激活。其中机理,到目前为止仍是未解之谜。

章卫平教授与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曹雪涛院士合作,于1998年首先自主克隆了新型锌指蛋白ZBTB20。此后,课题组在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家科技部“863”计划和“973”计划等项目资助下,与国外大学合作。

研究人员采用基因打靶的方法,建立了肝细胞特异性ZBTB20基因缺陷的小鼠模型,发现这种“先天”缺失ZBTB20基因的小鼠,成年后肝细胞的甲胎蛋白表达却几乎接近胎肝水平。这一发现,揭示了ZBTB20具有直接抑制甲胎蛋白基因表达的作用。课题组由此提出了“哺乳动物出生后肝脏甲胎蛋白基因下调主要由于ZBTB20的表达上调及其发挥的转录抑制作用所致”的学术观点。

据曹雪涛院士介绍,本项研究发现的肝细胞甲胎蛋白的精细调控机制以及建立的研究技术体系,有望为肝脏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带来新的研究思路。

3甲胎蛋白是什么

甲胎蛋白在产妇羊水或母体血浆中AFP可用于胎儿产前监测。如在神经管缺损、脊柱裂、无脑儿等时,AFP可由开放的神经管进入羊水而导致其在羊水中含量显著升高。胎儿在宫腔内死亡、畸胎瘤等先天缺陷亦可有羊水中AFP增高。AFP可经羊水部分进入母体血循环。在85%脊柱裂及无脑儿的母体,血浆AFP在妊娠16-18周可见升高而有诊断价值,但必须与临床经验结合,以免出现假阳性的错误。

在成人,AFP可以在大约80%的肝癌患者血清中升高,在生殖细胞肿瘤出现AFP阳性率为50%。在其它肠胃管肿瘤如胰腺癌或肺癌及肝硬化等患者亦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

甲胎蛋白是一种糖蛋白,英文缩写AFP。正常情况下,这种蛋白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胎儿出生约两周后甲胎蛋白从血液中消失,因此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尚不到20微克/升。但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却又恢复了产生这种蛋白质的功能,而且随着病情恶化它在血清中的含量会急剧增加,甲胎蛋白就成了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一个特异性临床指标。

检测甲胎蛋白的方法有好几种,放射免疫法测得的甲胎蛋白大于500微克/升、且持续4周者,或甲胎蛋白在200~500微克/升、持续8周者,在排除其它引起甲胎蛋白增高的因素如急、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胚胎瘤、消化道癌症后,需再结合定位检查,如B超、CT、磁共振(MRI)和肝血管造影等即可作出诊断。不过,正常怀孕的妇女、少数肝炎和肝硬化、生殖腺恶性肿瘤等情况下甲胎蛋白也会升高,但升高的幅度不如肝癌那样高。肝硬化病人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多在25~200微克/升之间,一般在2 个月内随病情的好转而下降,多数不会超过2个月;同时伴有转氨酶升高,当转氨酶下降后甲胎蛋白也随之下降,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常与转氨酶呈平行关系。如果甲胎蛋白浓度在 500 微克/升以上,虽有转氨酶升高,但肝癌的可能性大,转氨酶下降或稳定,而甲胎蛋白上升,也应高度怀疑肝癌。

甲胎蛋白在肝癌出现症状之前的8个月就已经升高,此时大多数肝癌病人仍无明显症状,肿瘤也较小,这部分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预后可得到明显改善,故肝硬化、慢性肝炎病人、家族中有肝癌患者的人应半年检测一次。

检查肝癌标志物,即甲胎蛋白(AFP)。在B超、CT、磁共振成像没发现肝脏肿块之前,AFP就会明显升高,即可以超早期发现原发性肝癌,这是目前医学界公认最有效的发现原发性肝癌的方法,也是一项成熟的技术。定性检查,县级医院就可以做,但阳性并不意味着就是肝癌,还要看AFP浓度有多高,这就需要进行AFP定量检查。

4何为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是1956年在胎儿血清中发现的一种胚胎专一性甲种球蛋白,1964年有人在肝癌患者血清中测得它。

参考值: <20微克/升(μg/L)。

病理意义: 正常情况下,这种存在于胚胎早期血清中的甲胎蛋白在出生后即迅速消失,如重现于成人血清中,则提示有肝癌的可能。

另外,在生殖腺胚胎瘤和少数转移性肿瘤如胃癌,以及在孕妇、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甲胎蛋白可呈假阳性,但升高不如肝癌明显。甲胎蛋白现已广泛用于肝细胞癌的普查、诊断、判断治疗效果、预测复发。普查中阳性可早于症状出现8~11个月。肝细胞癌患者的甲胎蛋白阳性率为70%~90% 。

诊断标准: 甲胎蛋白>500微克/升(μg/L)持续1个月,或>200微克/升(μg/L)持续2个月而无肝病活动证据,并排除了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瘤者,应高度怀疑肝癌。通常甲胎蛋白浓度与肿瘤的大小有关联,但个体差异较大。

20%~45%的活动性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甲胎蛋白呈低浓度阳性,一般不超过200微克/升(μg/L),常先有血清谷丙转氨酶明显增高,甲胎蛋白与此同时升高,在1~2个月内随病情好转、血清谷丙转氨酶下降而下降。但甲胎蛋白低浓度阳性持续达2个月或以上,而且血清谷丙转氨酶已正常,这时应高度警惕亚临床肝癌的存在。

甲胎蛋白对肝细胞癌的临床价值可以归纳为:

1、是一种仅次于病理检查的诊断方法;

2、为目前最好的早期诊断方法之一,可在临床症状出现前8~11个月做出诊断;

3、为反映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的敏感指标.

5乙肝食物的热量蛋白

病毒性乙肝的症状大致类似有疲劳、厌食、黄胆、腹泻、发烧及呕吐等。当胃口不佳时不要强迫进食,可以点滴方式注射水份、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方式,待症状改善后,再摄取高蛋白质的饮食。

毒性乙肝包括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以及己肝等,甲型、乙型乙肝以往较为人所熟知,丙型乙肝在过去曾被称为非甲非乙型,因为当时并不能确定该型病毒的存在,直到一九八九年才确定该型病毒,并发现所有的非甲非乙型乙肝,十之八九都是由丙型乙肝病毒所引起。

为什么要注意乙肝呢?因为乙肝、丙肝病毒与肝癌密不可分。病毒性乙肝的症状大致类似有疲劳、厌食、黄胆、腹泻、发烧及呕吐等。当胃口不佳时不要强迫进食,可以点滴方式注射水份、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方式,待症状改善后,再摄取高蛋白质的饮食。

乙肝饮食原则:

1.热量:成年人每日热量的摄取应以30-35仟卡/每公斤体重为目标,计算起来70公斤的成年人,热量约2100-2450大卡。使用高热量饮食易形成肥胖而沉积的脂质堆在肝脏易形成脂肝,因此不宜使用高热量饮食。

2.蛋白质:乙肝病人易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味、觉改变的情形,使进食量减少,蛋白质摄取量亦减少,容易引起蛋白质的缺乏。这时应注蛋白质的量,则可帮助肝脏修补损坏的组织,所以建议每日蛋白质的量应达到1—1.5克/公斤体重,其中2/3应来自高生物价的蛋白质食物,如:肉、鱼蛋、奶,植物性食物如:豆类,虽有蛋白质但并不含所有人体所需的『必需铵基酸』而且其吸收利用的效率都不及动物性蛋白。

3.糖类:饮食中有足够的糖类供作热量来源,就可减少饮食中的蛋白质被用作热量来源的机会,如此这些蛋白质就可当做作肝脏组织修补的原料。每日应摄取300-400公克,约为5碗饭。也不宜过多,以免影响肝细胞正常的功能。

4.脂质:摄取量为100-150公克,肝功能恢复至正常后,油脂摄取量不超过100公克,不必过量限制脂肪,因为限制脂肪使食物变得无味,也会影响到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5.维生素和矿物质:以食物来源最好。充分供应,以促进肝脏对抗压力及修复损伤。

6.少量多餐,流质及半流质浓缩的饮食,较适合乙肝病患食用。油炸食物应尽量避免,尽量选用新鲜清洁的食物来烹调,以熟食为佳。

7.忌酒。

如果觉得《乙肝的诊断依据是哪些》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