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谨慎 勿自滥用抗菌药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544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1 分钟。

经常不恰当地使用抗菌药,不但不能起到治疗作用,反而会使病情越来越难治。而适时、适量地使用抗菌药,方能祛除病痛,维持健康,远离“老慢支”的困扰。

1谨慎 勿自滥用抗菌药

胡乱选用抗菌药:在未经检查的情况下,病人凭经验自行选用抗菌药,甚至多种药物合用,导致药物疗效下降,甚至出现多重感染。

天气变冷,秦大妈的“老慢支”病又犯了,咳嗽、咯痰、气急憋闷,在家人陪伴下,她来到某医院就诊。经医生检查,秦大妈被诊断为“老慢支”伴细菌感染。按照惯例,医生给她挂盐水、消炎抗菌。然而,治疗一周,秦大妈的病不但未见好转,反而越治越重,咳时口唇紫绀,高热连日不退,并开始出现腹泻。不得已,家人只好将她转送到某大医院就诊,经过医生仔细分析,发现秦大妈是长期使用抗菌药引起的并发症。

滥用抗菌药 体内菌群易失调

事实上,“老慢支”病人不适当地使用抗菌药,或不遵医嘱胡乱用药,最终可导致治疗失败,还可能产生如下副作用:

1、药物相互作用 抗菌药和其他药物同时使用会降低治疗作用,并引起不良反应。例如,含铝、钙等的抗酸药和铁、锌等会减少肠道对环丙沙星的吸收。造成药效降低。茶碱、咖啡因与环丙沙星合用可增强中枢系统毒性。

2、体内菌群失调 这一点最容易被忽视。例子中的秦大妈就是由于长期使用抗菌药,使体内原本存在的一些非致病菌或真菌大量繁殖,进而发生更为复杂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3、肝肾损害 大多数抗菌药都通过肝脏代谢,经肾脏排出体外,不仅代谢过程会造成脏器的负担,而且代谢产物也有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害。例如,大剂量使用青霉素G盐时易发生中枢神经毒性。此外,大剂量使用抗菌药还可能引起间质性肾炎。

4、耐药性 细菌长期接触低剂量的抗菌药物后,可能发生适应性变化,使该药物对细菌的疗效降低,甚至无效。此外,交叉耐药性会导致其他与该药类似结构的药物一并失效,后果不堪设想。

哪些情况可以服用抗菌药?

在一般情况下,“老慢支”病人无须经常使用抗菌药物。但是,毕竟“老慢支”病人除了自身免疫力方面的原因之外,感染也是该疾病的致病原因之一。因此,在必要时,正确有效的抗菌治疗也是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那么,什么时候可以使用抗菌药呢?

通常在疾病并发细菌感染时,具体地说,如痰液呈草绿色、黄色,或体温升高,白细胞数增多,痰液培养有优势菌生长,胸部透视或拍片有炎症阴影,符合以上一条者,都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菌药。

2针对抗菌药不合理使用 我国将建长效机制

不合理应用原因多

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赵明钢指出,造成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些人身体一不舒服,就吃抗生素”,赵明钢表示,公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一些患者或患者家属,在看病时强烈要求使用抗菌药物,医务人员为了避免医患纠纷,在可用抗菌药物、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就按照他们的要求开药,但是否科学、经济、合理,就不敢保证了”。赵明钢说,当前,公众可以在网上或媒体上获得各种信息,有些患者看到了某种医药广告后,就诊时直接要求医生开某种药品。经常听到有医生抱怨:“按照患者的意愿做,不科学;拒绝患者的意愿或者劝阻,往往会引发矛盾。”

“个别医疗机构和个别医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这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全世界都存在的问题”。赵明钢认为,部分医务人员在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能力上有待提高,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应进一步加强对抗菌药物的了解。

此外,有些药品生产企业营销行为不规范,用“回扣”或“开单提成”等不法手段,向医院或医务人员推销抗菌药物,加之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不完善,“以药补医”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都是导致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原因。

我国使用指标强于美国

我国是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最严重的国家吗?是否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常常有公众发出这样的质疑。

“其实,我国抗菌药物的使用指标方面,在很多数据上强于美国”。赵明钢解释说,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美国抗生素的使用强度比我国强。

第二,美国所消耗抗菌药物的种类,特别是像头孢类的抗生素,分二代、三代、四代,美国使用的量比我国大。

第三,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上,我国从上到下高度重视。无论是卫生行政部门,专业的学会、协会,还是质控中心、医疗机构,包括保险的经办部门,都在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加以管理、调控。从2003年到目前为止,卫生部关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文件或相关文件,就已经下发了12个,这12个文件还没有包括相关的临床路径和疾病的诊疗指南,由此可见我国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

目前已经越来越合理

“近几年抗菌药物的消费金额在逐步下降,门诊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在下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在下降,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在降低”。赵明钢透露,我们选定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医疗机构进行监测,所有的指标都证明,我国的抗菌药物使用越来越合理,而且相关数字远远好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赵明钢指出,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抗菌药物应用监管。近年来,卫生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卫生部先后下发了一系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和临床合理用药做出了明确规定。同时组建“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和“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加强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和评估。卫生部还对全国两万余名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进行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和微生物检测技术培训。

此外,卫生部还会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部和工信部,共同开展全国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个别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不合理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卫生部将多措并举,以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问题为突破口,进行相应专项治理整顿,并研究建立临床应用管理长效机制。

据赵明钢介绍,下一步,要重点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一是制定《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在这个管理办法里,将明确医疗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是该机构合理用药的第一责任人,对抗菌药物实施分级管理,强化处方点评制度,对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处方资格进行限定。

二是进一步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规范,修订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制定《国家抗微生物指南》、《中国国家处方集(儿童药卷)》、临床路径等技术指导性文件。

三是进一步加强合理用药监测。加强合理用药监测系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的建设和监测力度,细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数据的统计分析,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四是继续开展全国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培训。鼓励临床药师深入一线,和临床医师形成医疗团队,对一些难治性的、感染性的疾病进行个案讨论、个案的会诊,给出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五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将在全国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

-链接

生产量≠销售量≠使用量

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赵明钢强调:

抗菌药物的生产量不等于抗菌药物的销售量;抗菌药物的销售量也不等于抗菌药物的使用量。

许多生产出来的药品,并没有完全销售出去,积压在企业、积压在销售环节的都很多,医院也没有做到零库存,而且,医院的药房也要储备,所以生产量不等于销售量。

在中间环节,有些抗菌药物进入了医院,有些还在物流,有些还在经销公司、代理商那里,即使是到了医院、到了药店,医院和药店自身还要储备。有的患者把药买回家去也未必全都吃了,所以,销售量也不等于使用量。

3外用抗菌药 使用注意事项

抗细菌药品种繁多,如红霉素软膏、新霉素软膏、达维邦(盐酸环丙沙星凝胶)、百多邦(莫匹罗星软膏)、氯霉素霜、呋喃西林软膏、灭滴灵霜、黄连素软膏等。

外用抗细菌药首先要选择不经常或不作为全身使用的;、

其次还要对症下药,不同细菌造成感染的表现不一样,所选用的药物也就不一样。

重要的是,不要长期、大面积外用抗细菌药物,一方面是因为药物会经皮肤吸收,产生全身性的毒性作用,如长期外用庆大霉素,吸收后可能产生耳毒性和肾毒性;另一方面是这样会诱发耐药菌株的出现,造成日后使用抗细菌药无效。

抗真菌药常见的有苯甲酸软膏、水杨酸软膏、复方苯甲酸软膏、冰醋酸溶液、克霉唑软膏、酮康唑软膏、特比萘芬霜、联苯苄唑和硫代硫酸纳等。

外用抗真菌药物有的是通过抑制真菌和剥脱含菌鳞屑来发挥治疗作用的,有的属于杀菌剂,但因为真菌生活在表皮角质细胞中或角质细胞层下,所以不可能短时间用药就完全杀灭,需按正规方法和疗程治疗,每日2次,坚持2周,治疗效果才会显著。不过大部分人很难坚持下来,往往在症状好转后就停药了,结果一旦条件允许真菌又开始活动繁殖。

抗病毒药有碘苷,酞丁安,阿昔洛韦等。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性皮肤病,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水痘、扁平疣、尖锐湿疣等,还可用于治疗浅表部真菌感染及皮肤瘙痒症。抗病毒药物一般是抑制病毒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但同时对人体细胞的DNA聚合酶也有抑制作用,从而影响人体DNA的复制。所以,妊娠期在使用各种抗病毒外用药时应慎重。

上述的各类外用消炎药,大部分都可以在药店买到,即便买不到某一指定药品,也可在同一类药物中选择某一种。

一般来讲,患者出现皮肤损害后,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若是患者自行外用消炎药,之前就应详细阅读说明书,因为如果用药不当,可能会使皮肤损害加重,甚至进一步发展成淋巴管炎或淋巴结炎等。

最后需要强调一点,有些患者外用消炎药会出现过敏反应,从而使皮肤损害加重。因此,如果用药期间出现红疹等过敏症状,应及时停药或换药。

4外用抗菌药使用注意事项

浅表皮肤被细菌感染可外用抗菌药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有关专家介绍,在浅表皮肤被细菌感染时,可外用抗菌药物。皮肤位于体表,是机体抵御外界各种刺激的第一道防线,皮肤病是十分常见的。其中由微生物感染所致的皮肤病尤为常见。

它可以是细菌如脓疱疮(俗称黄水疮),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溶血性链球菌所致;或是病毒如单纯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或真菌性的,如手癣、足癣,在湿热的环境下是很常见的;或是寄生虫如疥疮,由疥螨引起的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所以,应针对不同的病原体选择抗细菌药、抗病毒药、抗真菌药、抗寄生虫药等。当发生浅表的皮肤细菌感染时,可首选外用抗菌药物。

对于浅表的、比较局限的皮肤化脓感染,如脓疱病、毛囊炎、皮肤外伤后的感染,可外用抗菌药物。如果感染比较广泛,如多发脓疱疮、多发毛囊炎,或皮肤感染部位比较深,如疖肿、丹毒,则除了外用药外,还应在医生指导下内服相应的抗菌药物,辅以理疗,如紫外线照射患处等。如果红肿明显,自觉疼痛,或者有发热等全身性不适,则应及时到医院诊治,以免延误治疗。

如果擦破皮肤后,出现局部红肿疼痛,有两类外用药可选择。一类是抗菌药物类外用药,常用的有诺氟沙星软膏、四环素软膏、红霉素软膏等。另一类是消毒防腐剂,目前常用的有酒精、碘酒等,可作为创面的清洁、消毒或抗感染用。一般可先以消毒液清洗患处,然后外涂消炎药膏。

别长时间、大面积外用抗菌药物

在选择外用抗菌药物时,首先应该选择不经常或不作为全身使用的抗菌药物。其次,要对症下药。细菌有很多种类,不同细菌造成感染的表现不一样,所选用的药物也就不一样。

另外不要长时间、大面积外用抗菌药物,一是因为药物可以经皮肤吸收,产生全身性的毒性作用,如长期外用庆大霉素,吸收后可能产生耳毒性和肾毒性;二是长期、大面积外用可诱发耐药菌株的出现,以后使用就不再有效了。

使用外用抗菌药物,也有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常见的有局部刺激作用,外用药局部有烧灼感、刺痛等。

其次是过敏反应,外用后局部发生接触性皮炎,出现境界清楚的皮肤潮红、有丘疹、水疱渗出,自觉瘙痒;

一旦过敏,应立即停药,清洗患处。另外,偶尔可因局部外用后吸收而产生全身性药物性皮疹;如果在外用药后全身出现瘙痒性的皮疹,应立即去医院就诊,检查原因;如果与外用药有关,应及时停药。在外用药前,还应仔细阅读说明书。

5新生儿使用抗菌药需注意什么

新生儿在成长初期尚处于身体各项器官的发育阶段,在此期间其生长发育随日龄增加而迅速变化,因此新生儿感染使用抗菌药物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1)新生儿期肝肾均未发育成熟,肝酶的分泌不足或缺乏,肾清除功能较差,因此新生儿感染时应避免使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包括主要经肾排泄的氨基糖 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以及主要经肝代谢的氯霉素。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给药方案,个体化给药,以确保治疗安全有 效。不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者,不可选用上述药物。

(2)新生儿期避免应用或禁用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可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沙星类)禁用,可导致脑性核黄疸及溶血性贫血的磺胺类药和呋喃类药避免应用。

(3)新生儿期由于肾功能尚不完善,主要经肾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药物需减量应用,以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发生。

(4)新生儿的体重和组织器官日益成熟,抗菌药物在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亦随日龄增长而变化,因此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按日龄调整给药方案。

如果觉得《谨慎 勿自滥用抗菌药》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