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老年人骨质疏松易骨折

2023-06-10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363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骨折是老年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其中以髋部股骨、胸腰椎和手腕部骨折更为多见。所以一旦诊断为骨质疏松一定要及时治疗。

1老年人骨质疏松易骨折

40多岁后人群的骨质疏松比例会大幅提高,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超过60%。骨质疏松症的最主要的一类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这类骨质疏松症多见于两类人群,一类是绝经不久的妇女,另一类就是老人。

老年人的“缩个”、驼背也是骨质疏松症的典型症状。随着年龄增大,骨质疏松加重,脊椎前倾,背曲加重,形成驼背,而驼背严重时,膝关节也会显著挛曲。老年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身高可平均缩短3~6厘米。

驼背还可能影响老年人的呼吸功能,因为驼背造成的胸廓畸形,肺活量减少,患者往往会出现胸闷、气短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由此导致肺气肿的发生率也很高。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因为意外导致骨折,这样的病人医院每年都要接待几百例,其中需要手术的超过一半。随便一个时间来到医院,一般都有十个八个老年人因为骨折在等着手术或者在术后康复。”

骨折是老年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其中以髋部股骨、胸腰椎和手腕部骨折更为多见。

在生活中,腿脚不好的老年人听到家人最多的提醒不外是“走路防跌”,认为只要不摔跤就不会骨折。梁伟国纠正说,虽然摔跤是老年人骨折最常见的诱因,但是引起骨折的原因五花八门。就坐公交车而言,一个急刹车,甚至车轱辘在石块上剧烈地颠了一下,这种突然的车身震荡都有可能让老年人的腰椎发生骨折。

2老年人骨折,治疗骨质疏松是关键

来就诊的张大伯今年70岁了,前段时间大腿三分之一处骨折,刚刚做完手术,想咨询一下疗养的过程中应该多补充哪方面的营养,吃些什么食物,需要注意些什么?

首先,很关键的是从饮食方面来说,骨折患者病后长期卧床,钙质流失较为严重。因此建议多补充些含钙食品,例如牛奶、酸奶、带刺的小鱼等。平时还要到户外多晒太阳,钙的流失需要补维C,而晒太阳有助于补充维C。

除了饮食之外,骨折患者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运动,否则长时间卧床,肌肉不活动可能造成肌肉萎缩,膝关节粘连,病愈之后影响膝关节的正常活动。患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在钢板强度合适的情况下,在床上进行适当的膝关节锻炼。

但是,最关键的是老年人骨折需要同时治疗骨质疏松。

否则的话,很容易引发再次骨折。如果有骨质疏松这种疾病,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并增强肌肉锻炼、多晒太阳、进行户外运动。

99健康医生提醒广大老年朋友:预防骨折最重要的是要多锻炼身体,但是一旦骨折,就要治疗骨质疏松。

3服抗酸药易致骨质疏松、髋关节骨折

抗酸药主要治疗上消化道溃疡、胃食道反流病等,症见胃痛、返酸、烧心等症,包括H2受体阻滞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和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

近年来国外有研究称,服用抗酸药易导致骨质疏松、髋关节骨折。芝加哥消化疾病周的会议中提出,患者连续服用抗酸药,两年后出现髋关节骨折的风险增加。即使短期使用抗酸药也会增加髋关节骨折的风险。

加拿大医学协会杂志的研究认为,30%髋关节骨折的患者服用质子泵抑制剂至少2年,18%服用H2受体阻滞剂至少2年。服用剂量小的人群骨折发生率也较低。服药少于每日1片时髋关节骨折风险增加12%,服药每日1片的骨折风险增加30%,服药大于每日1片的骨折风险增加41%。50—59岁服用该类药物超过2年的人群骨折风险最大。

因此,对于一般性的上消化道溃疡、胃食道反流病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服用抗酸药尤其是质子泵抑制剂,疗程不应该过长,一般口服4—8周为其疗程。对于老年患者,更应加强对骨质疏松的检查和预防。

若患者病情需要持续服用抗酸药,应该选用最小有效剂量治疗,并且每服用两年到医院检查骨密度,这样可以降低骨质疏松、骨折的危险;同时最好预防性的口服钙剂及维生素D3,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及晒太阳。已有骨质疏松的,应避免长期使用抗酸药。

4老年人骨质疏松不容忽视

公众对骨质疏松并不陌生。绝经后女性以及7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越来越普遍,主要表现腰背疼或腰腿疼,常被忽略,有些四五十岁的人也出现骨质疏松现象。特别是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活动少,锻炼少,接触太阳少,加之吸烟饮酒、喝过多咖啡、吃肉多、营养不均衡、长期使用激素药物等,都会不知不觉促发骨质疏松的发生。

骨质疏松危害很多。轻度时没有明显感觉,但骨钙和骨量在慢慢流失,骨密度和骨强度逐渐下降,骨的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逐渐会出现腰背疼痛或腿疼,慢慢发展到关节疼痛、全身骨骼疼痛,上楼、负重或用力时疼痛。严重时翻身、起坐、行走困难,甚至脊柱变形或伸展受限、身高缩短、驼背,内脏功能受影响,还可导致便秘、腹痛、腹胀、食欲改变等。更重者会出现脆性骨折,即轻微创伤或者在未受伤的日常生活中就可发生骨折,比如跌倒常会发生大腿根、股骨颈、髋骨骨折或因支撑致手腕部骨折;咳嗽或抱孩子容易肋骨骨折;下楼梯踩空脚后跟跟骨骨折;弯腰、抬物等椎骨骨折……其中胸椎、腰椎压缩性骨折最多见,也最不容易被发觉而漏诊。压缩轻者没感觉,重者会有腰背疼痛,但椎骨压缩后不错位,数月后稳定下来,疼痛自行缓解,多数人以为劳损或不重视而忽略,常常在看其他疾病拍片时才发现压缩骨折,但风险是该处椎骨或其他椎体还会继续骨折。

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不良的并发症或危害,即使能够手术治疗,老年骨折的愈合也是困难的,并需要卧床、家庭照顾和护理,加重医疗和社会负担。而且长期卧床不便活动,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便秘,免疫力下降,肺炎及褥疮等感染风险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脱落栓塞风险增加、原有老年合并症改善难度加大。最终危害是,约20%因骨折的合并症死亡,而存活者约50%致残,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质量显著下降。

因此,中老年朋友都应该重视骨质疏松症的发生,50岁以后若出现不明原因的腰背疼痛或腿疼,应该及早就医明确,而且有不少方法可以合理并有效治疗和预防。但不少患者反映常吃钙片并没有缓解疼痛。这可能是方法不当,或手段单一,或者有其他疼痛原因,需要进一步就诊和检查,科学防治。

5骨质疏松骨折后的手术疗法

针对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特点,结合各医疗机构的具体情况选择具体治疗方法。但手术治疗时应基本原则:

(1 选择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的手术方式

(2 手术目的不是为术后评分,而是应尽最大可能恢复其伤前的应用功能

(3 尽量减少或避开全麻插管

(4 术中不要过分追求解剖复位,术后加强护理、尽早翻身、坐起或离床活动,以减少或防止术后并发症

(5) 术后应重视对骨质疏松的治疗

骨质疏松骨折最常部位为脊柱椎体骨折,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腕部骨折(Colls、Barton等),由于其各自所承担的功能不同处理方式亦不相同。

脊柱椎体骨折

脊柱椎体骨折是骨质疏松患者最常见的骨折,其主要特点是自发性椎体骨折或轻微外力作用下的骨折,骨折多表现一个或多个椎体的压缩;患者多表现为腰背部疼痛且无明显神经根受压体征,拍片检查时发现椎体存在凹陷性或楔形骨折;骨折好发于胸腰段,胸椎多于腰椎,可引起驼背畸形。

经皮椎体成型术

所谓椎体成型是指在脆性骨折的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此方法首先由法国医生用于治疗椎体其它疾患,1995年后逐渐用于椎体脆性骨折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椎体成型术的主要优点是:能较好地缓解骨痛,增加椎体强度,增强脊柱的稳定性[3]。缺点:需要一定设备和操作技术;操作过程中有骨水泥外溢的可能。但其创伤小、手术风险较低,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骨折的较好选择。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此类手术创伤较大,重度骨质疏松者固定强度较差,不太适合体弱多病的高龄患者。若要使用则建议选择钛类内固定材料,其术后不影响核磁共振检查。

髋部骨折:髋部骨折主要为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骨质疏松骨折中最严重,处理最困难的损伤。

股骨颈骨折:按照患者年龄,骨折、骨质疏松程度,并存病情况及家庭经济状况等,合理选择一种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式不是一件易事。

空心钉内固定术

表现为稳定的股骨颈骨折(如GardenⅠ、Ⅱ型骨折),其骨折愈合率高、愈合后的股骨头坏死率低,不主张一期行工关节置换术。空心钉内固定具有创伤小、出血少、不输血,手术安全性高等优点,是治疗稳定型(GardenⅠ、Ⅱ型)股骨颈骨折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技术操作要点:平卧位,患肢牵引到一定张力后同时内收内旋患肢。正侧位C臂机证实位置良好,于股骨头颈内平行打入三枚空心螺钉(最好钛钉),下位螺钉尽量靠近股骨矩,三钉最好成顺或倒品字型分布。

虽然表现为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如GardenⅢ、Ⅳ型骨折),但患者体弱多病不能耐受更大手术时,亦可考虑行空心钉内固定术。此时手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患者早日翻身、坐起,减少卧床所带来的并发症,出院后能尽早坐轮椅外出晒太阳。

如果觉得《老年人骨质疏松易骨折》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