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慢性肾炎的饮食误区有哪些

2023-06-10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554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2 分钟。

在日常生活中,慢性肾炎的饮食误区有哪些呢,我们有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才能保护好我们的身体呢?

1慢性肾炎的饮食误区有哪些

误区一、通过饥饿保护肾功能

很多患者都认为饥饿可以保护肾的功能,以至于一些病人使用“饥饿疗法”。在临床上由于慢性肾炎病人饮食的过分强调,很多病人对动物蛋白存在误解。由于主食和动物蛋白质受到过分限制,病人往往营养不良,再加“饥饿疗法”,更加重了营养不良,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和低蛋白血症、贫血等,且易合并感染,加重病情,导致肾功能衰竭。因此,“饥饿疗法”不能保护肾功能,慢性肾炎病人切不可“以身试法”。

误区二、多喝“骨头汤”可以强身补钙

慢性肾炎患者的体制相对常人较弱,很多病人的钙或者磷等代谢发生异常。表现为低钙高磷血症。由于患者消化道功能受到影响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使钙在肠内吸收减少,肾炎病人常表现为低钙。同时,由于排磷减少,且内分泌紊乱,因此病人存在高磷状态。骨头汤中含有较多的磷,喝了骨头汤摄入了大量的磷,造成磷在体内蓄积,加重了高磷血症。因此,喝骨头汤不但改善不了钙缺乏,而且由于血磷升高会加重肾功能的损害。

误区三、素食不含蛋白

慢性肾炎、肾衰竭患者由于肾脏代谢能力下降,体内主要毒素如尿素氮、肌酐等在体内积聚,造成对身体的损害,而这些毒素均为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因此慢性肾衰病人应强调低量优质蛋白饮食。有的病人认为素食不含蛋白,因此长期素食。实际上这是对食物蛋白质的误解。食物蛋白质来自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两方面,虽然大多数植物蛋白质的含量较动物蛋白质含量低,但日常主食如大米、面粉的蛋白质含量在8%—9%,豆类及豆制品的蛋白质含量可达20%以上,由于植物蛋白含必需氨基酸较少,且含钾高,因此不适合慢性肾衰病人。而动物蛋白含人体必需氨基酸大于50%,因此慢性肾衰病人宜适量进食含必需氨基酸高的动物蛋白质。如牛奶、鸡蛋、鱼、肉等。每日摄入蛋白质的总量应根据肾功能损害的程度粗略估计,要控制植物蛋白的摄入,不宜选用含植物蛋白高的豆类及豆制品。

误区四、不吃盐或用秋石代盐

我们都了解,盐和水肿有着直接的关系,有不少慢性肾炎患者对盐的食用特别在意,甚至不吃盐,结果导致低血钠、低血氯,出现肌肉痉挛、低血压、低血容量、体位性低血压等。限盐对高血压、水肿、少尿的慢性肾炎、肾衰竭病人是必要的,以免造成过多水钠潴留,加重水肿和高血压,但限盐不代表不吃盐,除非高度水肿需严格限制盐甚至限水,一般应采取低盐饮食,对少尿者还要适当控制进水量。因此慢性肾炎病人对盐的摄取,应视具体情况由医生而定,过度恐盐是没有必要的,还有些患者用秋石代替盐也是不可取的。

看完上述的对慢性肾炎饮食误区的介绍,你有没有大吃一惊呢。饮食对于患者病情恢复的重要性,我们不言而喻,希望大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慢性肾炎患者一定要讲究科学饮食。

2常见的肾病饮食误区

民间一直流传着肾病患者不宜吃豆类食品和豆制品的说法。这种观点强调肾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便应控制蛋白质的进食量,尽量选择优质蛋白,如动物肉类、牛奶、鸡蛋等,不吃黄豆、花生等植物蛋白。这种控制蛋白进食量的治疗方法,称之为优质低蛋白饮食疗法。

肾病患者不吃豆类食品的“传统”是否靠谱呢?实际上,肾病患者不能吃豆类是个误区。

豆类营养丰富接近动物蛋白

豆类虽然是一种植物食品,但其蛋白质中的必需氨基酸,在数量和比例上都接近于动物蛋白。豆类食品蛋白质含量高达35%~40%,其中大豆蛋白是最好的植物性优质蛋白质。不仅如此,大豆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及B族维生素。

经常吃豆类食品,既可改善膳食的营养素供给,又可避免吃肉过多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豆类食品在蛋白质含量丰富的同时,胆固醇含量远远低于鱼、肉、蛋、奶。而且豆类食品富含亚油酸和磷脂,可以促进儿童的神经发育。亚油酸还有降低血中胆固醇的作用,是预防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的良好食品。

肾病患者可以适度进食豆类食物

肾脏病患者的饮食应该控制蛋白质的总量摄入,且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食品应搭配食用。黄豆、大的青豆和黑豆等是优质蛋白,分解产生的是必需氨基酸,是机体合成代谢所必需的,可以吃但要注意量。

豆类食品的摄入应作为蛋白质摄入总量的一部分,透析患者不应超过总量的1/3,这样对肾功能有好处。

肾病综合征者每天蛋白质摄入量最好在40~50克左右;肾功能不全者、尿毒症患者和肾功能衰竭者,每天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摄入总量不超过40克。如果已是终末期肾病病人,则更应严格限制。

3肾病饮食误区饮酒后饮茶

饮酒对肾病患者是不利的大家都知道的,但是肾病患者是否也知道饮酒后饮茶对肾的损害更严重。

我们知道,肾脏疾病的康复需要有良好的环境,需要有个良好的饮食习惯,特别是酒,饮酒对肾脏疾病的康复不利,饮酒对肾脏也有伤害,饮酒会影响机体的氮平衡,增加蛋白质的分解,增加血液中的尿素氮含量,这必然增加肾脏负担,如果正常人问题还不是很大,但对肾脏患者或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来讲,是疾病康复的“拦路虎”。

肾病饮食误区:饮酒后饮茶

医学研究表明,我们喝的酒90%以上是在肝脏里面代谢的,肝脏对酒精的代谢能力很强,如果我们饮用50毫升茅台酒,也就是大约3O克酒精,肝脏的代谢大约需要46小时。但是,肝脏对酒精的代谢是以损伤自己为代价的,因为在代谢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辅酶I、辅酶II和细胞色素P450,这些物质的过度消耗会导致肝细胞的坏死,逐渐使肝脏纤维化以至肝硬化。这只是饮酒对肝脏的危害,可以说对全身各个脏器都有危害,长时间的饮酒会导致贫血、血小板功能紊乱,发生各种出血;会导致胃肠吸收不良,营养缺乏治导致机体对维生素B1 、B2和叶酸利用率降低,维生素B6排出增加;还会导致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以上这些是对全身的危害。当然,少量饮酒对身体有一定的好处,如可以加强机体对紫外线损伤的防护能力等等,但这里的少量是少之又少,大约一天仅折合成酒精几克,一般饮酒量都不可能这么少,量很难控制,因此,肾炎患者最好远离“美酒。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饮酒后立即饮茶,那样可以降低酒精的溶度,喝醉的人喝浓茶可以醒酒,其实那是不科学的,那样更容易伤肾。茶是千家万户常用的饮料,亦可说它是健康的饮料,但酒后不要立即饮茶,酒后饮茶伤肾,腰腿坠重,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许多人由于缺乏医学常识,酒后往往爱饮茶,想以之解除酒燥,化积消食,通调水道。但是因为酒味辛甘,入肝、肺二经,饮酒后阳气上升,肺气增强;茶味苦,属阴,主降。酒后饮茶,特别是饮浓茶对肾脏不利。酒精进入肝脏后,通过酶的作用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经肾脏排出体外。而茶碱有利尿作用,浓茶中含有较多的茶碱,它会使尚未分解的乙醛(酒精在肝脏中先转化为乙醛,再转化为乙酸,乙酸又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过早地进入肾脏。而乙醛对肾脏有很大的损害作用,易造成寒滞,导致小便频浊、阳痿、睾丸有坠痛感和大便干燥等病。所以,酒后最好不要立即饮茶,尤其不能饮浓茶。最好进食瓜、果或饮果汁,既能润燥化食,又能醒酒。

因此肾病患者要走出饮食上的误区,设计一个合理科学的饮食计划,让病情能够更早的康复。

4iga肾病患者的饮食误区

专家指出,日常对iga肾病患者合理的饮食能够对促进患者康复,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合理的饮食可以减轻代谢废物在体内的滞留,减轻肾的负担,并且可以减缓肾功能不全的发生和肾病进一步的恶化。

iga肾病患者的饮食误区之一—素食不含蛋白

iga慢性肾炎、肾衰竭患者由于肾脏代谢能力下降,iga慢性肾衰病人应强调低量优质蛋白饮食。有的病人认为素食不含蛋白,因此长期素食。实际上这是对食物蛋白质的误解。急慢性肾炎治疗专家、某肾病医院六病区主任李清华介绍,食物蛋白质来自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两方面,虽然大多数植物蛋白质的含量较动物蛋白质含量低,但日常主食如大米、面粉的蛋白质含量在8%—9%,豆类及豆制品的蛋白质含量可达20%以上,由于植物蛋白含必需氨基酸较少,且含钾高,因此不适合慢性肾衰病人。而动物蛋白含人体必需氨基酸大于50%,因此慢性肾衰病人宜适量进食含必需氨基酸高的动物蛋白质。不宜选用含植物蛋白高的豆类及豆制品。

iga肾病患者的饮食误区之二—饥饿疗法可保护肾功能

在临床上由于iga慢性肾炎病人饮食的过分强调,以及病人对动物蛋白的误解,以致部分病人采取“饥饿疗法”。由于主食和动物蛋白质受到过分限制,病人往往营养不良,再加“饥饿疗法”,更加重了营养不良,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和低蛋白血症、贫血等,且易合并感染,加重病情,导致肾功能衰竭。因此,“饥饿疗法”不能保护肾功能,iga慢性肾炎病人切不可“以身试法”

iga肾病患者的饮食误区之三—多喝“骨头汤”能补钙强身

iga慢性肾炎病人体质较弱,且患者多伴有钙、磷代谢异常,表现为低钙高磷血症。由于患者消化道功能受到影响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使钙在肠内吸收减少,肾炎病人常表现为低钙。同时,由于排磷减少,且内分泌紊乱,因此病人存在高磷状态。骨头汤中含有较多的磷,喝了骨头汤摄入了大量的磷,造成磷在体内蓄积,加重了高磷血症。因此,喝骨头汤不但改善不了钙缺乏,而且由于血磷升高会加重肾功能的损害。

iga肾病患者的饮食误区之四—不吃盐或用秋石代盐

由于大家都知道盐与水肿直接相关,所以许多iga慢性肾炎病人对吃盐特别注意,甚至不吃盐,结果导致低血钠、低血氯,出现肌肉痉挛、低血压、低血容量、体位性低血压等。石家庄肾病医院张璐主任说,限盐对高血压、水肿、少尿的慢性肾炎、肾衰竭病人是必要的,但限盐不代表不吃盐,除非高度水肿需严格限制盐甚至限水,一般应采取低盐饮食。因此慢性肾炎病人对盐的摄取,应视具体情况由医生而定,过度恐盐是没有必要的,还有些患者用秋石代替盐也是不可取的。秋石分淡秋石和咸秋石,淡秋石的主要成分是人中白和食盐,亦有用人中白、秋露水和石膏等加工制成,咸秋石主要成分如食盐,所以用秋石代替食盐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iga肾病患者应如何合理饮食,素食中夜是含有蛋白质的,不能不吃饭,饿肚子可能会营养不良,还有可能贫血,或者造成胃部疾病,喝骨头汤,不但不会有什么好处,还会加重肾功能的损害,所以一定要注意,盐的摄入量只要控制就行,但不是不代表不能摄入,不吃盐反而对身体不好。

5治疗肾病的误区

误区一:激素能够治愈此病

很多病人发病之初感觉倦怠,双腿沉重,早上起来后,脸部浮肿,象“胖了”一样,到医院检查,发现小便中有蛋白或潜血,被确认为此病。

此病的常规治疗,往往采用口服激素、雷公藤、环磷酰胺等药物来控制尿蛋白、潜血。刚开始治疗效果还明显,化指标很快好转、消失,但遇到感冒、劳累又发作。于是,又开始使用激素,如此反复,一次比一次加重,渐渐出现恶心、呕吐等肾功能不全症状。

其实道理很简单,小便中出现蛋白和潜血是因肾小球基底膜受到了严重损伤,单纯使用一些控制性药物,从指标上看尿蛋白、潜血暂时消失了,并不等于此病治好了,这些激素类药物有明显的副作用,治标未治本,指标今天下降明天又会上升。

误区二:有毒副作用药物与解毒排毒药物合用

中药有十八反十九畏,就是指药物的相互配伍禁忌问题,西药也有配伍禁忌,很多化学药不能同时使用。然而临床上治疗上经常把降低免疫力的激素,雷公藤,环磷酰胺与提高免疫力的黄芪注射液,金水宝,香菇多糖注射液,胎盘片等合用。

一个造成患者资金的浪费,二导致疾病缠绵难愈,病情反复。我们不可否认,激素在控制急性期的尿蛋白又很好的效果,但使用时间不能超过3个月。对慢性肾病患者尽量不要使用激素。

误区三:透析,无法摆脱

西医认为,尿毒症患者如果开始了血液透析,要想摆脱掉是不可能的,但事实却不尽如此。因为每个人的原发病不一样,导致出现尿毒症的原因及诱因也不完全一样。如果能采取有效的办法治疗原发病去除诱因,摆脱血透是完全可能的。

很多患者在血液透析前,多是病情长期稳定,血肌酐、尿毒氮也相对稳定,并未到非透析不可的程度,残存的肾功能部分仍很可观,但往往由于感冒、发烧、肺部感染、腹泻肠炎、泌尿感染、高血压控制不良,外伤或是与别人发生纠纷情绪激动,或者工作疲劳未注意休息等情况,导致病情发生恶化而透析的。对于此种情况,如能采取“中医肾区离子导入”解决原发病,使患者拉长透析间隔的时间,最终摆脱透析是完全可能的。

如果不抓住机会迅速正确的治疗,肾单位大量坏死,最终无法逆转,就只有依赖透析了。透析带来的巨大费用和不适,成为此病患者和家庭难以承受的负担。

误区四:换肾,最好的解决办法

近几年媒体对换肾等器官移植的悲情故事宣传,使得不少人一听尿毒症就联想到换肾。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幸运地换肾成功,因为肾源太少,如果不是直系亲属能够提供,按照我国的法律,等待尸体肾的机会而且又能配型成功的太少了。而且并非每一次移植都能成功,万一失败,病人还要继续接受透析治疗,甚至面临再度换肾。

还有一些疾病是不建议换肾的,如一些患者有慢性肝炎或肝功能不正常的,有肾炎活动期、消化性溃疡、有尿路感染及伴有下尿路梗阻者,均不建议作肾移植。

其实换肾并不能一劳永逸,移植术后,病人要终身服用抗排斥药物,每月需要相当的费用,算起来与透析差不多。美国医疗专家统计:换肾后的平均生存期为7年,而中国肾脏移植后生存期一般为5至7年。

如果觉得《慢性肾炎的饮食误区有哪些》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