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小儿发生直肠脱垂的原因

2023-06-10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314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直肠脱垂是小儿高发的肛肠疾病之一。那么你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原因导致小儿直肠脱垂呢?

1小儿发生直肠脱垂的原因

正常成年人的骶尾骨有一定弯曲度,直肠从骶部转弯进入肛门管时就形成了一个近于90度的大转弯,叫做直肠骶骨弯曲。这种弯曲能减轻粪便和直肠压力对肛门括约肌的负荷,有利于直肠的固定。

儿童时期骶骨弯曲尚没有形成,因此,直肠处于比较垂直的状态,而且比较活动,与周围组织的固定不充分,这样肛门括约肌的负荷量也就比较大。儿童时期又易患肠炎、腹泻、百日咳、营养不良等疾病,这些疾病,使腹腔内压力增高,或直肠周围脂肪层变薄,失去对直肠的牵拉固定作用,就会发生直肠脱垂。这就是小儿易得直肠脱垂的原因。

小儿直肠脱垂一般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随着骨盆发育,骶骨弯曲形成,多数是可以自然痊愈的。

2哪些习惯导致小儿直肠脱垂

小儿正在发育时期,肛门括约肌和提肛肌的肌紧张力较低,直肠和肛门周围的组织也较松弛,再加上便后肛门收缩力不强,直肠不能立即还纳,形成直肠脱垂,给小儿带来痛苦。

直肠脱垂,也叫“脱肛”。为什么小儿久坐便盆会引起这种病呢?

1、因为小儿骶骨的弯曲度还未形成,骶骨与直肠几乎处在一条直线上,直肠容易向下移动和套叠;

2、大便时腹内压增加,直肠壁受到很大推动容易向肠腔内突出;

3、小儿正在发育时期,肛门括约肌和提肛肌的肌紧张力较低,直肠和肛门周围的组织也较松弛,再加上便后肛门收缩力不强,直肠不能立即还纳,形成直肠脱垂,给小儿带来痛苦。

预防小儿直肠脱垂要教育小儿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平时多吃水果和蔬菜,防止便秘,如有便秘时,可喝些蜂蜜水。

治疗早期部分直肠脱垂可练习卧位排便,便后大人帮助将脱垂部分还纳肛内,拉拢两侧臀部用胶布固定。严重时可考虑作手术治疗。

3怎么预防小儿直肠息肉方法

直肠息肉多见于儿童,是良性肿瘤,小儿直肠息肉很少发生恶变。大多数为单发,极少数有2~3个并发。发病原因为局部肠粘膜慢性炎性增殖,加之粪块机械刺激,使表面和腺上皮及其下方组织局限性增生,久之则形成息肉。息肉的蒂是因为肠蠕动作用,将息肉牵拉移位而形成。少数息肉的蒂,基部较广。息肉好发于直肠下段,大小不一,但直径大多数在两厘米以下。如黄豆大小,表面光滑,软,有弹性,色鲜红,但因息肉常发炎渗血,所以也可为深紫色。蒂长者大便时可脱出肛门外,便后缩回。常见症状为大便表面带鲜血。

直肠息肉,一般预后好,治疗也方便,蒂细位置低的息肉,可在门诊用手法摘除,即用食指在直肠内压迫蒂部,使蒂在顶端处断离,一般出血不多;如蒂较粗,也可用手指将息肉带出肛门外,用丝线结扎后送回肛门,使其自行脱落,位置较高的息肉,可在镜检下用电刀切除。直肠息肉即使不用治疗,大多数在10岁内也能自行脱落。

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多发于结肠,有恶变可能。对这种情况在医院检查才能发现,对多发息肉病需手术治疗。

4直肠脱垂怎么预防复发方法

陈大妈有一难言之隐,排便时经常有东西脱出,卡在肛门口疼痛不适。细心的女儿得知后带她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脱肛。经住院治疗后,陈大妈的症状完全消失了,心情舒畅。谁知,一年后又复发了。

脱肛即直肠脱垂,在老年人中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指直肠粘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出于肛门外的一种疾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肛肠科主任杨巍介绍说,老年人由于年老体衰,直肠周围结缔组织松弛,肛门括约肌无力,肛提肌和盆底筋膜薄弱尤其是神经系统机能减退等,是脱肛的病理基础;老年人患便秘、腹泻、长期咳嗽、排尿困难等慢性病,使腹腔内压力增高,是脱肛的常见诱因。病情轻者直肠粘膜在排便时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重者除排便时脱出外,咳嗽、下蹲甚至行走时也会脱出,需用手推回才能回纳,如经常脱出在外,没有及时复位,可造成嵌顿,导致直肠粘膜充血水肿、出血甚至糜烂,肿胀疼痛。临床上根据脱出物长度分为I度(3~5厘米)、II度(5~10厘米)和III度(10厘米以上)脱垂。

学会正确的回纳方法

脱肛轻者可以自己学习正确的回纳方法,以便及时将脱出的直肠推回,减轻痛苦。当发现脱肛时,千万不能生挤硬塞,不然容易发生嵌顿。正确的做法是:先将双手洗净,有条件者可戴上一次性医用手套,抹上一些润滑剂,如橄榄油、维生素E油剂等;然后跪在床上,上身往前下方倾,使臀部处于最高位(膝胸位);反手托住脱出的肠子底部,沿肠腔内部向上推送,就可以顺利地让直肠复位。家人相助的话,操作更加方便。

中药治疗方法多

脱肛是个非常痛苦的疾病,一旦发现,应及早治疗。主要有内、外药物治疗、针灸、注射和手术治疗。内、外药物治疗及针灸治疗可以增强盆腔内的张力,增强对直肠的支持固定作用。病轻者除手法回纳外可配合药物针灸治疗,但对于II、III度直肠脱垂仅能改善症状,很难彻底治愈。往往需注射与手术治疗,目的使直肠与周围组织各层粘连固定,使直肠不再下脱。中医中药在日常防治方面有许多可取之处。

内服:党参15克、升麻10克、黄芪15克、甘草6克,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下。或生晒参芦9克,每天煎汤代茶。

外敷:五倍子9克、炒浮萍草9克、龙骨9克、木贼草9克,一起研成细末,干擦或麻油调敷患处。

坐浴:苦参30克、明矾15克、五倍子15克,或石榴皮30克,煎水洗患处或排便后坐浴20分钟左右。

锻炼贵在坚持

药物治疗虽然能暂时解决脱肛的问题,但对于肛肠部位松弛的肌肉,仍不能使之恢复正常的功能,坚持体育锻炼才是改善这一现象的关键。

收腹:防治脱肛的关键是加强腹肌与盆底肌的收缩锻炼,如反复收腹,一分钟做30次,这样能够加强骨盆肌肉收缩功能。

提肛:吸气时收缩肛门,呼气时放松肛门,每日2~3次,每次做20~30次。这样反复锻炼,可增强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功能。

冲天:双手握拳,曲肘举至肩高,两膝关节半弯曲,然后突然用力向上冲起,使四肢完全伸直,每次200下,反复锻炼可提升脏器。此法应根据患者的体力耐受程度酌情选用。杨主任强调说,脱肛是在长期的病理改变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无论是中药保健治疗还是锻炼都要长期坚持,身体机能才能逐渐得到改善。此外,平时还要注意尽量避免久坐久蹲、负重远行;养成每天按时大便的习惯,缩短大便时间;保持肛门干净;积极治疗慢性腹泻、便秘、慢性咳嗽和肛门部位的慢性疾病等,防止腹压过度增高。

5锻炼法预防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患者要坚持作体育锻炼和强壮腹部肌肉锻炼,以改善人体气血亏虚及中气不足的状况,这对于巩固疗效和预防直肠脱垂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就介绍一下预防直肠脱垂锻炼方法是什么?

发病缓慢。早期仅在排粪时有肿块自肛门脱出,便后可自行缩回。随着病情的发展,因肛提肌及肛管括约肌缺乏收缩力,则需用手帮助回复。严重者在咳嗽、喷嚏、用力或行走时亦可脱出,且不易回复。如未能及时复位,脱垂肠段可发生水肿、绞窄,甚至有坏死的危险。此外常有大便排不尽与肛门部下坠、酸胀感,有的可出现下腹胀痛,尿频等现象。嵌顿时疼痛剧烈。

预防直肠脱垂锻炼方法是什么:

(一)、指扩运动:右手食指涂适量润滑剂,先在肛门口按揉1分钟,然后缓缓伸入肛门达2个指节,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扩肛3分钟,要均匀用力,切忌使用不适当的暴力,可在便后及睡前各进行一次。特别适用于肛门术后病人以及有肛管环形狭窄和晚期肛裂病人。

(二)、仰卧屈膝运动:仰卧屈膝,抬头,右手伸到左膝,然后松弛复原;再屈膝抬头,左手伸到右膝,松弛复原。每次运动30次。

(三)、快速收缩运动:可快速收缩肛门,每分钟进行30次,一日可作2-3次。

(四)、预防直肠脱垂锻炼方法包括提肛门运动:静坐,放松,将臀部及大腿用力夹紧,合上双眼,配合吸气时,向上收提肛门,提肛门后稍闭一下气,然后配合呼气时,全身放松。每次练90下。一日三次,放在便后和睡前进行一次。

如果觉得《小儿发生直肠脱垂的原因》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