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肛瘘会不会癌变

2023-06-10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312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炎症刺激与肛瘘的关系,肛瘘的发病原因,炎症刺激对肛瘘有什么影响,其中又有哪些细节要注意的?请阅读以下文章的详细解析。

1肛瘘会不会癌变

肛瘘是肛门周围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内口常位于直肠下部或肛管,多为一个;外口在肛周皮肤上,可为一个或多个,经久不愈或间歇性反复发作,是常见的直肠肛管疾病之一,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

对于肛瘘癌变的问题,用三句话可以解释清楚:

1)肛瘘和癌没有直接关系,肛瘘不是癌症的前期病变;

2)可能由于长期的炎症刺激或者瘢痕组织变异,慢性肛瘘确实有癌变的病例;

3)慢性肛瘘癌变的病例十分少见,肛瘘癌变的概率很低。

肛瘘应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因为肛瘘有不能自愈这个致命的特点,所以应防止病久癌变。

2膀胱良性肿瘤与炎症刺激有关吗

47岁的王女士,前不久老是尿频、排尿困难。开始她以为这这只是寻常的发炎,只吃了一点消炎药,但是两周过去了也不见好,这才去医院检查,结果她得到膀胱平滑肌瘤,医生说这是一种膀胱良性肿瘤,膀胱良性肿瘤与炎症刺激和胚原性因素有关。

引发膀胱良性肿瘤的原因是什么?

膀胱平滑肌瘤是一种常见的膀胱良性肿瘤,好发于子宫、胃肠道、皮肤及皮下软组织,发生于尿路的平滑肌瘤罕见,膀胱平滑肌瘤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有作者认为与炎症刺激或胚原性因素有关。

膀胱平滑肌瘤好发于女性,发病年龄与子宫肌瘤相仿,且膀胱平滑肌瘤合并子宫肌瘤发生率达10%,揭示膀胱平滑肌瘤的发生似与内分泌因素有关。

膀胱良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如下:

根据肿瘤部位与膀胱壁的关系分为膀胱黏膜下、膀胱壁间和膀胱浆膜下3型,其中以膀胱黏膜下型最为常见,约占63%,其次为膀胱浆膜下型,约占30%,膀胱壁间型占7%。肿瘤呈膨胀性生长,膀胱黏膜下型平滑肌瘤有时可形成似带蒂的膀胱肿瘤。

肿瘤常在膀胱后壁,有完整的包膜,肿瘤大小从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平均直径约为6cm左右.

3炎症用药 需查明病因

诊室场景回放镜头1

2岁的强强已高热两天,体温最高达到38.7℃,还说嗓子痛。来到医院检查,发现扁桃体明显肿大,而且扁桃体表面还覆盖着白膜,经检测证实为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医生嘱咐家长给孩子服用阿莫西林——一种常用的广谱抗生素,而且要坚持10 天;体温超过38.5℃要口服退热药物。家长听了感到很疑惑:选择“高级”一点的抗生素是否能好得快些?短时间内能不能控制炎症?孩子体温正常后还用抗生素是否会造成不良反应?……

诊室场景回放镜头2

同为2岁的静静也是高热两天,嗓子痛。检查发现孩子咽部不仅充血明显,而且还长了很多小泡,诊断为疱疹性咽颊炎。医生嘱咐家长回家后尽可能鼓励孩子多喝水,体温超过38.5℃口服退热药物,给孩子吃凉些的奶、粥等流食。听到这样的嘱咐,家长总觉得不踏实:孩子嗓子红难道不是炎症吗? 为什么不给孩子消炎?不用抗生素,炎症能消吗?

看起来相似的病例,为什么一个要服抗生素,而且要服10 天,另一个却不用服抗生素?其中的关键是引起炎症的原因不同。

发炎、发烧:免疫系统抗感染的过程

通俗地说,炎症就是人们常说的“发炎”,表现为红、肿、热、痛。炎症可能是感染性炎症,也可能是非感染性炎症。通常情况下,炎症是有益的,是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自动防御反应,但有时候炎症也是有害的。

那什么是感染呢?感染是病原菌侵入人体后,对人体局部或全身造成的损伤,同时也是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参与抗感染的过程。比如:细菌感染时,血液中白细胞急剧增加,并且涌向感染部位,就会出现强强那样的情况:肿大的扁桃体上覆盖了白膜——聚集的白细胞。病毒感染是血液中淋巴细胞急剧增多,涌向感染部位,就会出现静静那样的情况:咽部出现很多小泡——淋巴滤泡。

人体免疫系统参与抗感染的过程还表现为发热。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但最常见的是感染。发热对孩子有利也有害。发热时人体免疫功能会明显增强,这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但是,如果孩子体温超过39℃,有可能出现高热惊厥、昏迷,甚至产生神经系统的后遗症。所以,当孩子体温达到38.5℃时,就应服用退热药物。常用的退热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泰诺)和布洛芬(美林)。

4复杂性肛瘘的病因

1.局部感染的扩散

肛瘘发生的早期阶段,感染一般局限于肛周1个间隙,随着感染加重。脓腔压力增高,感染播散至其他间隙,如向对侧通道扩散会形成马蹄形肛瘘,通常出现在肛门后部,或者在前部通过会阴体播散,或向内外括约肌间问隙播散,形成高位经括约肌瘘和括约肌卜瘘。这峰扩散发乍越频繁,瘘管的位置就越高,它们会同时发生从而使治疗更加复杂。

2.其他有关疾病的因素

复杂肛瘘经常伴发其他全身系统性疾病,如克罗恩病累及肛门导致克罗恩病肛门,肛周多发瘘管;也可由局部因素造成,如骶前囊肿继发感染、化脓性汗腺炎,切开引流导致的“肛瘘”,虽反复切开挂线,但伤口仍不能愈合。还有患者因其他系统性疾病而影响伤口愈合,如糖尿病、肿瘤化疗、血液病等,使简单肛瘘长期不能愈合,也是导致复杂肛瘘的原因之一。

3.人为因素导致肛瘘复杂

人为凶素导致肛瘘复杂化,临床遇到的十分困难的高位复杂性肛瘘无一例外地均有多次手术史。每一次针对性不强、日的不明确的手术都有可能使本已十分困难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肛瘘术中探查不仔细、人为造成内口或遗留残余支管等因素都可以造成简单肛瘘复杂化。

因此应强调术前仔细检查,包括特殊检查如经会阴或直肠超声、CT/MRI、瘘道造影等均有助于判断瘘道走行和内口位置。但也不能忽略术中探查。简单的探针检奁町提高肛瘘治疗的准确性。另外,在瘘管切除或切开过程中,注意分辨瘘道走行可减少遗留支管。

5婴幼儿肛瘘病因是什么

在人们的一般印象里,新生的婴儿是不容易患肛瘘这种多见于中年人的疾病,到那时婴幼儿肛裂也并不是什么很稀罕的事情,那么婴幼儿为什么会导致肛瘘呢?关于婴幼儿患肛瘘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小儿骶骨曲尚未形成,两侧坐骨结节距离较近,加上肛门内括约肌紧张度较弱,因此粪便容易直接压迫肛管齿线处,肛窦粘膜易损伤、擦破,导致细菌入侵。

②小儿常因尿布皮炎,刺激肛周皮肤,致使毛囊、汗腺、皮脂腺感染,形成肛周皮下脓肿与肛窦相通而形成肛瘘。

③新生儿,尤其是男孩受母体激素失调的影响,使皮脂腺分泌亢进,易引起肛门皮脂腺炎,感染后成肛周脓肿与肛窦相通。

④新生儿免疫功能不全,如新生儿生理性缺乏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等,因此容易发生肛周感染,形成肛瘘。

据国内外统计,婴幼儿肛瘘在出生后6个月以内发病者占小儿肛瘘的2/3;在生后3个月内发病率最高,其中生后1个月内发病者为最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占80%—90%,婴幼儿肛瘘发病部位多在肛门两侧,瘘管多呈浅在、单纯、垂直。复杂而瘘深的较少,有部分患儿未治可自愈,待成人后可再发。

根据肛门炎症、脓肿、瘘道三个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治疗原则:

①当肛门周围尚未形成脓肿,仅见皮下有炎症反应时;可采用保守治疗,每日用温开水坐浴2—3次,适当吃些抗生素,局部可用金黄如意膏外敷等消炎、消肿治疗。

②如脓肿已形成,可切开排脓,预防反复感染,由于距肛窦较近,可一次切至肛窦,可避免日后成肛瘘。

③多数小儿肛瘘,可随发育生长自己愈合,所以一般不主张及时做根治手术,一旦肛瘘已形成,可等孩子稍大些,到5—10岁时再手术,可行瘘道切开术或挂线治疗。如在肛门两侧同时存在两个瘘道者,应分次行瘘道切开术,若采用挂线方法,可用胶线一次收紧即可。

如果觉得《肛瘘会不会癌变》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