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亚里士多德的培养目标

2023-07-24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98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 分钟。

亚力士多德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唯物主义精神的人,也可以说是培养具有理性精神的人。

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20年一度曾经担任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老师,后来回到雅典创办了学校,他认为,物质客观存在是承认的,确认为物质出道形式的支配。

亚里士多德的培养目标

亚亚里士多德不仅最早明确地提出了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划分,而且也是最早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的主张。他把一个人的教育阶段按每七年为一个阶段来划分,同时提出了各年龄阶段教育的不同要求、组织、内容和方法等具体措施。

(一)第一阶段(0-7岁)

这一时期里,教育要顺应自然,要注意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要吃含乳份最多的食物。要引导儿童多做适宜肢体发育的游戏和活动。

5岁之前孩子的活动以游戏为主,同时要让儿童多听一些有益的神话故事,而不要教儿童任何功课,以免妨碍其身体的正常发育。此外,还要组织儿童观察和模仿日后从事的活动,但要防止环境中的不良习气影响儿童的道德。

(二)第二阶段(7-14岁)

这一时期以情感道德教育为主,儿童要在国家办的学校中接受和谐的教育,主要内容有阅读与书写、体育锻炼、音乐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等。

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其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所以,他主张要让儿童多接触音乐,以去除人的非理性灵魂中的不良冲动和欲望。

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的形成有三个因素:天性、习惯、理智。其中习惯的养成起关键的作用,因此,进行道德习惯和道德活动的培养,是形成优良品质所不可缺少的

(三)第三阶段(14-21岁)

这一时期以智育为主,发展青年的理性灵魂,为此目的而设的学科有数学、文法、文学、诗歌、修辞、伦理学与政治学。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些学科既能体现以智育为主的要求,又能进行纯哲理的探索,并进而发展理智灵魂,以实现教育的最高目标。

这个阶段的教育以沉思活动为主,因为人的理性灵魂的特点就是思考、理解和判断,这些必须以足够的沉思为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培养目标

亚里士多德 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培养能够遵守城邦秩序和公德的公民。但他同时又指出,一个人仅仅把理性用来控制情感还是不够的,还应当追求更高的目标,即自由思考的生活。这种教育就是自由教育,它是人的教育更高层次的目标。

亚里士多德 他首次提出了教育应“效法自然”的原理:“教育的目的及其作用,有如一般的艺 术,原来就在效法自然,并对自然的任何缺漏加以殷勤的补缀而已。

如果觉得《亚里士多德的培养目标》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