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中药使用常见的五个认知误区(别踩坑)

2023-07-01 分类:养生资讯

中医药是我们的民族瑰宝,漫长的历史当中积淀下许多经典药方。但是如果使用不对,会大大影响中药的治疗效果。

那么,在中药使用中,存在哪几种常见误区呢?

误区一:觉得中药越贵越好!

俗话说“一分价钱一分货”,但在中药材方面有时却并不适用,贵,意味着稀缺,却不代表疗效更好。

首先,中药材讲究药性和配伍,如黄芪、红枣、天麻、枸杞等平价药,是构成许多经典药方的基础,必须认识到:药价有高低,药性无高下。

其次,中药讲究一人一方,适合自己才最好,贵的药材也许大补,但体质的阴阳寒热每个人都不同,盲目选贵药很可能“南辕北辙”。

举例来说:我们常常听说,有人吃野山参或鹿茸,吃到流鼻血甚至发热失眠,这就是中药里“虚不受补”[1]的现象。

所以,对于大家来说:听从医嘱,对症下药,才是聪明的选药之道。

误区二:老药方肯定靠谱

不可否认,许多传承千年的经典古方,正是中药最宝贵的价值所在。但很多人一知半解,不知每朝每代都有名医对这些验方进行过改良。

从扁鹊到华佗,从张仲景到孙思邈,从吴又可到李时珍,他们并非在对古方沿用一成不变,相反,他们是在不断创新和补充。

对老方子的迷信,不仅是误解了中药的生命力,也会耽误自己正确用药,影响获取理想的疗效。

比如,源自宋朝的苏合香[2],今人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分析出药方中的有效、有害成分,并将含有汞元素的朱砂剔除掉了,改造为麝香保心丸,让其效果更好的同时,还进一步降低了毒性。此外,相比古方苏合香丸偏重综合保健(芳香开窍、行气止痛,用于痰迷心窍所致的痰厥昏迷、中风偏瘫、肢体不利,以及中暑、心胃气痛等)的药用价值,由人工麝香、人参提取物、人工牛黄、肉桂、苏合香、蟾酥、冰片7种药材配伍组成的麝香保心丸,对心血管疾病症状的改善更具有针对性。[3]

可以说,中药的现代化一定离不开发展的眼光和创新。

误区三:中医药就是养生的

一定注意!中药也是药,是为了治疗病症而吃,若与养生等同,不仅弄错了方向,也有些大材小用。

中医是一门医学科学,虽然,它综合了包括预防、治疗、养生的三大功能,但是它最大的优势绝对不只是养生。反观中医自古以来就发展出十几个科,内科、外科、儿科、妇科……对现在的疑难杂症,中医也积累了不少治疗经验。[4]

中药治病,必须对症。每味药材都有明确的机理,乱吃一通药效可能适得其反,越养越病。

此外,中医的外科也讲究实效,比如“骨折”,中医认为病人虽伤在骨,但体内的气血也会因此失去平衡。因此不仅要从外入手、接骨固定,还要从内入手、调理气血。[5]

误区四:经典名方药力今不如古

好方还需好药,一般经典名方都离不开药力充足的药材保障,而药材的药力又与种植环境、采摘生产、炮制手段等因素息息相关。由于古代药材一般为天然采摘,造成了很多人对经典名方的药效抱有怀疑。

其实,这种“今不如古”的观念并不可取,如今,中药材种植[6]已经进入科学时代,从选址种植到药材炮制,再到深层加工,我们可以保证药材的药效始终保持统一,不会出现某一批药材药效好,某一批不好的情况。通过种种科学技术助力,在今天,经典名方的药效完全可以保证均衡。此外,近年来许多中药企业大力推动的中医药循证研究,也在不断让经典名方焕发活力。[7]

误区五:中药服用剂量越大,起效越快

依然要记住那句话:是药三分毒。

在吃药这件事上,不存在大力出奇迹,擅自加大中药服用剂量,是拿自己当小白鼠,在跟自己的健康开玩笑。

比如,咳嗽感冒严重时,服用药物后症状明显改善,绝不能突然蹦出一个念头:一次性吃得越多,治得越快。

大剂量服用中药,不仅可能打破身体的吸收平衡,还可能造成慢性中毒等可怕状况。写在药盒上的每日服用量,都经过了大量临床数据验证,能够保证药效的最大化及安全性。

谨遵医嘱,不急于求成才是正确的服药态度。

以上就是关于中药认知的五个误区。虽然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也不能一味贪好贪多,到头来反而危及自身安全,遵循医嘱才能药到病除。

参考文献:

[1]振兴《正确理解“虚不受补”》[J].江苏卫生保健,2017(03)

[2]边晶 张洪义《苏合香丸古今应用初探》[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6,28(6)

[3]张志军 姚小弟 乔羽 高泰《麝香保心丸长期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33)

[4]王伟杰 谢冠群 范永升《中医八法治疗火热证探微》[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7(05)

[5]张足兰《浅谈骨折病人的中医辨证施护》[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1)

[6]施明毅 赵姝婷 杨超 温川飙《中药材种植溯源系统开发》[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8(9)

[7]张俊华 孙鑫 李幼平 张伯礼《循证中医药学的现在和未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9(5)

如果觉得《中药使用常见的五个认知误区(别踩坑)》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