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春入田野荠菜香

2023-07-02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89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栏目简介:【节气之野菜香】

时节的变化更迭,滋养天地万物。野菜在广袤大地上第一时间感知时间的细微变化,每一种野菜都有属于自己的时节,当季是芽、过季是菜。

民生饮食,赖于天时又遵时守序,与时节相应相长相补,每一味饮食,是生息之道,也是自然之法。24节气与野菜,传承中华民族悠久饮食文化,是天地之间节气变化的记录,亦是生活的智慧;是心手相应的美食记录,也是情感的追寻;是自然万物的记录,亦是生息怡养的常道。愿在24节气与野菜专栏里您呼吸到田野之清香,感知天地之开阔,生活之智慧。

二月二,龙抬头,春天的雨水渐渐多起来。这时候南方的斜风细雨密密地织成天空中垂下的网,在风中摆动,新来的同事与妻子在宿舍楼前的草坪上细细地弯腰寻觅,青草已成疯长之势,湿漉漉、齐齐崭崭的新绿一下子亮出了春天的底色。同事寻觅的正是这底色中的宝藏,先春而萌、最早返青的荠菜,据说他们要采摘回去做饺子。彼时刚刚毕业的我,倚在门口远远地看,虽是不曾熟络厨房的活,更不曾吃过荠菜饺子,却似乎已经闻到饺子里春天的气息!进而生出了做一顿、吃一次的期待和念想。

在我的家乡,荠菜称为“地菜子”,“三月三、地菜子煮鸡蛋”是湘西南每家每户雷打不动的必做饮食。这时候,荠菜已进入生长的鼎盛阶段,直渺渺地从杂草中脱颖而出,四瓣地白色小花,在枝头舒展摇曳,虽是叶老茎粗,但却贮藏了最饱满丰盈的香味,只待文火慢煮,慢慢释放。

美丽的荠菜花

每到这天,外婆大清早便跑到街尽头的溪水边采了荠菜回来、洗净,趁着香浓色鲜,放在砂锅底部与鸡蛋一起慢慢煨煮,直到蛋壳裂开,荠菜色与香慢慢渗透进鸡蛋。这样的鸡蛋吃起来,蛋白已经染成青绿,不再寡淡,蛋黄一口咬下去热热的、沙沙的,软软糯糯,黏着荠菜的清香一点点化开来,让人忍不住斯文起来。原来囫囵一口吞下去的蛋黄,顿时金贵起来,要细口地咬下去、再慢慢地抿化。荠菜的香与其他十字花科野菜一样,有着与芥末同源的芥子香味,但不同的是,它的香味饱满却不刺激,自有一种超脱其外的纯正;独具清新而不寡淡,便又多了绵长回味。

到了湘北的婆婆家,同样是煮鸡蛋,却是剥了壳再与荠菜同煮,同时放入的还有风球子、桂圆、红枣、红糖、姜,蛋与水同吃,这样一碗汤水喝下来,据说更具“利肝和中”、“明目益胃”的功效,但总觉得在混杂甜腻之余,失去了荠菜本身独有的清香。

荠菜山药羹

真正吃荠菜,更多的是以叶为食,讲究的是鲜嫩,立春以后,荠菜叶最香嫩,常与面食一道,用来做馅或煎饼。尤其以入馅做成荠菜春卷、饺子、包子最为常见,是开春浓墨重彩的食品。唐代开元至天宝年间,仕女们常在每年“立春”与“雨水”节气之间举办探春宴,其中“品春”便以野味为上佳,荠菜春卷便始于此。

自己动手做荠菜饺子已是人到中年。二月里春风一吹,春雨一落,荠菜便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溪沟两岸、山坡野荠菜纷纷冒出头来,像初生的孩子离不开母亲,八爪鱼一样小心翼翼地贴地而生,再翎羽般地展叶张开,向上生长,慢慢长出如莲如菊一样繁茂。这时候,在草丛里扒拉,便可发现荠菜一丛丛地挤在那儿,越是土肥水茂的地方越是乖顺,绿得鲜嫩肥实不说,贴着荠菜根部只轻轻一扯,那份连根带土拔出来的省心便让人畅快。若是长在贫瘠坚硬板结的土里,根茎扎得更深,叶贴地更紧,深吸一口气去拔、去挖,反而生出了一份珍惜。

提前一个月采撷荠菜,取叶做馅的人并不多,只要肯花功夫和时间,便可春意阑珊地得偿人愿。采摘回来的荠菜多半要将它在开水里滚、烫、再捞出来挤干水分,去涩去苦。但总觉得如此折腾,便是蹂躏糟蹋了春色的鲜活,失了最初的心意。于是只将洗净的荠菜细绒绒地切碎,荠菜的茎脆而有汁,刀锋而过,便有嚓嚓嚓的声音密密落下,刀落,砧板上便已染了绿色的汁水。

搅肉制馅,肉取三分精七分肥制成肉糜,再以三分肉糜七分荠菜混合搅拌。调味是做馅的关键,各家有各家的道,于我而言,总固执地以为野菜之妙,本色本味才是最为相宜。仅以盐与生抽、清油调制,配以些许白砂糖提鲜。这样的馅料,无论是制成饺子、还是馄饨、或者蛋饺、春卷,或落水或入油,滚沸而过,高温快速透过饺皮将荠菜的叶绿素还原成翠绿,荠菜的清香在饺子皮里渗透并存贮。一出锅,便亮出来玉皮翠馅的绝美搭配,像要涨破的春色,只瞟一眼,便起了垂诞的心,猴急猴急地伸筷子。那一刻,只觉得是故友重逢如春风,一口咬下去便是整个春天,田野里的清香掠过舌尖,爽而不腻。

东坡羹

最能把荠菜吃到极致的莫过于苏轼。苏东坡乌台诗案贬谪于黄州,田园耕居,给朋友写信,“取荠一二升许,净择,入淘了米三合,冷水三升,生姜不去皮,捶两指大,同入釜中,浇生油一蚬壳多于羹面上,不得触,触者生油气,不可食。不得入盐、醋。君若知此味,则陆海八珍,皆可鄙厌也”。这便是流传至今“东坡羹”,陆游盛赞此羹“芳甘妙绝伦”。这种做法用今天的话来说,最为原生态,初看是平凡人家最为简单的寻常食物,深究却既有道家“返璞归真”的养生之道,又有简素生活的禅意。

而他在《春菜》里又写:“烂蒸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鲜荠菜和江白鱼清蒸,就地取材,看似随意却是新鲜与生鲜的极致搭配,植物与动物最深情的融合,这颇有点像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的莼菜鲈鱼羹。虽说烂蒸慢煮的火候是几分很难把握,但往往讲究的心手相应,一手好牌到了懂她的人手里总会有浑然天成的发挥。当时的苏轼,任徐州太守,布衣草履带领百姓筑堤抗洪,过家门而不入,是百姓中清白勤廉的好官,以至于后人认为这道菜一青一白,在风雅中隐喻了“清清白白做官”的气节。

《知否》剧照

最接近平民百姓的做法,莫过于将荠菜腌制成咸菜。荠菜本生在冬春青黄不接之时,灾荒之年的野菜一口口吃下来往往是“救命菜”。范仲淹少年家贫,“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在腌荠菜中长大的范仲淹,性达乐天,不以己悲,却深知民生之多艰,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情怀。如今这样的腌荠菜切碎却是家常菜中最好的食材,与笋丁、胡萝卜、豆腐丁、肉末等同炒,腌制的酸爽、陈年的芥香细细碎碎地与新鲜的食材相遇混杂,便有了甘脆浓郁之味,成就了极其开胃的下饭菜。

春在溪头荠菜花,同样喜爱荠菜的还有辛弃疾。纵观宋朝这四位名人,皆是胸怀远志、才情纵横,以民生为己任,以气节而自励自勉。文可励精图治,甚至武可金戈铁马、沙场点兵,却都在家国忧患中几起几落,或悲壮慷慨,在壮志难酬中沉郁;或安时处顺,在田园躬耕里洒脱旷达。而时运相随相应的他们,在春入田野的时节,最先识得荠菜香,深知其味,并最终品出大地的春意和欢喜。

晋代夏侯谌写《荠赋》:“钻重冰而挺茂,蒙严霜以发”。荠菜年年开花、结籽、落地、冬至后,于风霜雪冻中成苗,在贫瘠与阴寒凛冽中生长,只待到第一缕春风,便可破凌而出,馈赠黎民苍生,生生不息。无论范仲淹、还是苏轼、辛弃疾、陆游,选择怎样的烹制方式已不重要,他们早已洞悉并懂得的是通向荠菜芳香的气脉力道,砥砺向前不论顺境逆境,与苦难握手言和,却始终坚守初心,忧患里有气节度量,清欢里有高旷质朴。

作者简介

罗焕娟,气象工作者。工作之余喜欢传统文化与生活美学,以真、善、美、闲、趣、雅为生活之道,得之即欢喜。

微信排版:王小懒

如果觉得《春入田野荠菜香》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