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化疗导致血小板太低 要当心(或可威胁生命 应该如何改善呢)

2023-07-02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79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化疗就像一把“双刃剑”,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对病人的身体造成损伤,导致病人出现各种副作用。

一般来说,化疗的毒副作用分为近期毒副作用和远期毒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常见表现有乏力、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肝肾功能异常等为化疗的近期毒副作用,而手脚麻、刺痛等症状则为化疗的常见远期毒副作用。

近期的副作用大多在化疗结束后会逐渐恢复,或经对症治疗后得到改善,然而,也有一些副作用是西医对症治疗很难缓解的,比如血小板的下降。

事实上,这种情况可通过在化疗前预防性使用中药或化疗的同时联合中医药,降低这一类副作用的产生;又或者出现后通过中医辨证治疗进行改善。

血小板降低会有什么后果?中医如何治疗改善?

化疗药物引起的血小板下降临床上又称为“化疗致血小板减少症”,属于骨髓抑制中常见的一种,也是化疗严重不良反应之一。

由于大多数化疗药物是“无差别的攻击”,通过抑制细胞的分裂来杀灭增长很快的癌细胞,因而,同样增长较快的骨髓巨核系细胞也会遭到化疗药的“毒手”,导致外周血小板消耗与补充失衡,引起外周血小板计数降低。

而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主要成分之一,有止血和维护血管壁完整的功能,是促进血液凝固的重要因子之一。所以,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可导致出血等并发症,还有可能会导致化疗暂停、影响治疗,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

目前临床主要的治疗方法有血小板及促血小板生成因子的输注,促血小板生成因子具有引起抗血小板生成素、乏力、发热、水肿等不良反应。除不良反应外,促血小板生成因子还存在起效缓、疗效不稳定、价格昂贵等缺点。而中医通过健脾补肾、益气养血等法灵活辨治,不仅价格相对低廉,副作用小,还具有远期疗效较好等特点,近年来也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

乐启生的敖杰男教授(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讲到,部分化疗药可导致患者出现口干、乏力、皮肤红斑、舌红、苔黄腻、舌面瘀斑等症状表现,可辨证为热毒伤及气阴,因而这种药毒具有中医“火邪”的属性。由于骨髓细胞的高增殖性及高活跃性,具有“火邪”属性的化疗药毒可直中骨髓,导致髓府受损,引起骨髓抑制。

而不同病人体质不同,故而对化疗药物副作用的易感性和发病倾向性往往不同,这是影响化疗不良反应及其严重程度的关键因素。

因此,中医的调理改善往往需要针对不同化疗药物及病人的癌症病理分期、患者体质等因素进行辨治,临床上在治疗贫血、白细胞降低、血小板下降时均采用补脾肾、养气血的大体思路。除此之外,也需要针对血小板下降的根本病机“热伏营血,毒瘀骨髓”,予以“透热转气,凉血散血”,将瘀热透散出去的治法。选取合适的方剂联合应用,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中医辨证论治,改善化疗致血小板减少症!

56岁的刘女士,去年9月份,因卵巢癌术后3年复发,肝转移,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前往当地某一医院进行TP方案化疗。

然而,第一周期化疗结束,复查血常规发现,白细胞:2.35×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40%;红细胞:3.26×10^12/L;血红蛋白:104g/L;血小板:30×10^9/L;血小板骨髓抑制Ⅲ度。

显然,刘女士出现了严重的骨髓抑制不良反应,为了避免可能引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当地医院建议输注血小板和白介素-11防止出血,刘女士拒绝,希望中药治疗。

来诊时,刘女士无明显不适,稍感乏力,舌质红,舌尖瘀斑苔薄黄,故此中医辨证为热伏营血、毒瘀骨髓。

拟方:栀子、姜黄、蝉蜕、僵蚕、侧柏叶、槐花、仙鹤草、地榆、茜草等,7剂,日1剂,水煎温服。嘱咐刘女士7日后复查血常规。

二诊:服药后,刘女士复查血常规:白细胞:4.65×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53.3%;红细胞:3.53×10^12/L;血红蛋白:112g/L;血小板:186×10^9/L。此时刘女士也无明显身体不适,故嘱咐停中药。

其后3次化疗,刘女士均在每次化疗结束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小板下降,均予以中药治疗,在上方的基础上随证加减,单纯通过中药,都达到满意的升高血小板及白细胞数的效果,刘女士化疗过程中也无明显身体不适。

小结

血小板降低是化疗常见副作用,临床上有不少患者除血常规检测结果异常外,无明显身体不适,或仅稍有乏力,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也不可掉以轻心,血小板降低可诱发出血这一严重并发症,我们一定要及时予以干预治疗,提高血小板,平时也要减少剧烈活动,减少粘膜损伤的机会,并注意是否有鼻腔出血等表现。

如果觉得《化疗导致血小板太低 要当心(或可威胁生命 应该如何改善呢)》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