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古人每日吃两顿 胃病少见(为啥如今胃病多发 中医治疗管用吗)

2023-07-03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32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胃病是现代人的常见病,通常消化科每10个病人,有3个以上是看胃病的,多发病种有胃溃疡、急慢性胃炎、胃下垂、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等。

现代胃病多发原因:

一是“吃”出来的,饥饱不均,胡吃海塞;

二是“激”出来的,长期过劳,精神紧张;

三是“作”出来的,烟酒不断,药物损害;

四是“带”出来的,有的病引起胃部并发症,如口腔问题、肝病等;

五是“混”出来的,如混用餐具,消毒不彻底,幽门螺杆菌传播。

其中“吃”是主要原因,有的表现是“多吃”,让胃得不到充分休息,一天多次饱餐又不运动,典型代表是宵夜、酒局、午夜茶等;有的表现是“少吃”,不吃早餐,或为瘦身减肥有意避开主食,胃液没有东西消化,就消化胃黏膜了;有的表现是“乱吃”,酸、辣、麻、炸、烫、烤,都往胃里塞。

现代饮食的频度和味道,放在我国封建社会任何朝代,妥妥是王公贵族水准。古代劳动人民,大多数时候都是每天两顿饭,上午一餐,叫“朝食”,下午一餐,叫“哺食”。

在宋朝以前,除了皇室、贵族,殷实一点的老百姓都是两餐,不少只能吃一餐,灾荒年代连官府的“舍粥”都吃不上。得益于社会经济发展,宋代起有了“夜生活”,部分老百姓加了一餐晚饭。后来随着战乱,两餐一直是主流,延伸到清代。一日三餐沿用至今,是民国确定的。实际上,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大多农村还保留着一日两顿的习惯。

饭不管每天几顿,胃的数量始终没有变。它是装食物的,缺乏食物,胃酸就要乱作为了,会引起溃疡、炎症等。古代中医对各种胃病是有专门称呼的,如胃溃疡,叫“胃脘疼”,胃炎,叫“进食疼”,胃癌,叫“反胃”,等等。胃病在古代记载比较少,远远不及外伤、发炎、感染等,还比不上妇科病。

为什么古人吃不饱饭,吃了上顿没下顿,胃病比现代还少?更何况,我们是现代胃癌大国,发病率占全世界47%,中青年胃病多发的态势呈上升趋势,2019年统计,40岁以下患者占总的胃病人数超60%。原因三条:

一是外因,长期生活方式不健康,以吃喝为首,喜好刺激类、腌制高盐类食物等。

二是内因,过度劳累,耽误吃饭,白天进食两餐之间,间隔过长,熬夜、焦虑得不到缓解。

三是病变,多见于胃癌,出现易感因素,发生基因突变。

当然,由于古代就诊和现代记录大不相同,可能很多胃病症状未记载。原因可能是寿命短,未到发病年龄,或是体内异常,没想到是胃病,错诊为其他病症,再有可能就是压力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少了很多折腾胃的动作。

胃病在古代少见,但没想到在现代成为多发病。中医流传下来有一些有效的妙药,现代还制成了中成药,主要含这么几种。

如胃痛胃胀,灼热,有口干、肺虚、肝热症状,用北沙参、石斛、焦山楂、桑寄生、玉竹、怀山药、白勺、浙贝等。

如胃溃疡且胃酸缺乏,烦渴便秘,用北沙参、乌梅肉、白勺、麦冬、石斛、生麦芽、丹参、鸡内金、炙甘草等。

如胃炎至脾不健运,食欲差,用谷芽、麦芽、山药、鸡内金、甘草、党参等。

如浅表、反流的萎缩类胃炎,用蒲公英、党参、丹参、白芍、制半夏、炙甘草、黄连、干姜等。

治胃病较好的中成药、汤剂,含保和丸、良附丸、柴胡疏肝散、一贯煎、黄芪建中汤等。

中医治疗胃病,疗效并不比西医弱,有的还可能见效更快,如对付胃穿孔,中医确实有两下。但与其治病,不如防病,打理好自己,远离胃病侵蚀,才是负责任的行为。

如果觉得《古人每日吃两顿 胃病少见(为啥如今胃病多发 中医治疗管用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