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浅谈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优化(创新人才的培养)

2023-07-05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93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 分钟。

浅谈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优化,创新人才的培养

现阶段中小学在表现性评价实践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显著的阶段性经验,但仍存在客观性与真实性难以体现、对表现性评价的认识有失偏颇、教师评价素养有待提升等实践困境。

教师评价素养有待提升

表现性评价这一新型的评价模式,是一种评价观念上的变革,意味着原本稳定、持续的考试秩序将被打乱,新的评价文化和模式将被建立,这势必会给作为评价重要参与者的教师群体带来新的挑战。

一方面,许多教师未能转换评价的视野和格局,仍按照既定模式开展评价活动,趋于僵化、墨守成规。另一方面,许多教师对推行表现性评价持有怀疑和畏难的态度和情绪,他们的理念认识与行为逻辑都未能跳出原本的模式。教师的畏难情绪源于对表现性评价不充分的认识。

教师对表现性评价的来源、依据、目标、方法、结果应用等方面一知半解,对于“为什么要做”“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态度较为消极,使得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教师评价素养也影响着表现性评价的应用。这要求教师秉持正确的评价观,深刻理解评价的标准和内容。

对表现性评价的认识有失偏颇

近年来,我国部分发达地区先行先试,尤其重视在低年级期末测评中开展表现性评价。学校一个典型的做法是,把测评的地点迁移到功能室或户外,将测评内容项目化,将测评形式场景化、情境化,努力尝试表现性评价实践。

然而,深入分析学校开展的表现性评价的目标、项目、内容和设计后可以发现,实践中的表现性评价“形像而神不像”,部分学校及教师对表现性评价的认识有失偏颇。以某学校小学二年级期末表现性评价的测评项目为例,这种认识偏颇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把非纸笔考试等同于表现性评价。通过分析测评的项目内容:转动转盘,抽取一篇小古文进行背诵;抽取词语,根据词语类型背诵出12个相关词学校只是换了一种考试形式,而考查内容仍然停留在低阶的认知目标上。这体现出其潜在的认识是,非纸笔考试就是表现性评价。如作秀般的场面看似热闹,却使学生游离在真正的学习之外,徒增教师负担,实际上违背了表现性评价的初衷。

结语

当前,中国的基础教育正处在转型阶段,由以前的以升学为导向的标准化培养转向综合素养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表现性评价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手段。

如果觉得《浅谈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优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