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小儿厌食症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 孩子食量减少(患儿还需尽早治疗)

2023-07-06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33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导语:随着现代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在儿童喂养及护理方面,大多数家长都采取精细喂养,过度追求高蛋白等营养物质,却忽视了饮食均衡的必要性,其他除纤维食物摄取减少,以致更多的儿童形成欠佳的饮食习惯导致厌食。现代儿童厌食的发生多与儿童饮食结构不合理,饮食习惯不健康有关,家长过度关注孩子进食情况也会造成孩子心理压力倍增,产生厌恶进食情绪。

1、概述

小儿厌食症是小儿消化系疾病中较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是指儿童较长时期对食物需求降低,食量减少甚至拒绝进食为特征的小儿常见病证。本病无明显发病季节,可发于任何季节,但以夏季暑湿当令之时,可使症状加重。

厌食患儿一般精神状态较正常(应与疳积相区分),但病情迁延不愈者,也可出现面色光泽欠佳,形体瘦小、大便秘结不通等,危害儿童身心健康,故应是家庭护理重点关注的疾病之一。

2、病名的认识

小儿厌食症是现代医学总结得出的病名,在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记载论述并不多,但对其认识从未停止。关于厌食最早的记载见于《黄帝内经》,而后各代医家均有相关论述,如《幼科发挥》及《诸病源候论》诸多著作中所述“不嗜食”,《小儿药证直诀》载“不思乳食”等。

在现代医学中,1982年张奇文在《幼科条辨》中将其命名为“厌食”。1984年,“厌食”作为独立病名写入由王伯岳等编著的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儿科学》中,并详尽论述了辨证论治及方药治疗。

3、病因病机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说明小儿在生理功能上都是稚嫩而未充实的,是在生长发育阶段不断成长的;小儿五脏“脾常不足”,说明小儿脾胃无论是形态还是功能都不健全,所以受纳、腐熟、传导功能均不健全。

故若后天喂养失宜又调养不当,则易伤及脾胃以致厌食。小儿生理特点“脏腑娇嫩、行气未充”故易感受外邪,而肺为华盖位于最上端,小儿又“肺常不足”,故外邪侵袭先累于肺。小儿病理特点又传变迅速,肺金患病易犯脾土,故肺虚则以致脾虚。脾肺虚弱,气机运化无力,可致厌食。

小儿脏气清灵,用药也应灵活轻巧。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若用药不慎,过寒过燥,则可伤及脾胃。用药过于寒凉,则易使脾阳受损,或过于温燥,则易伤及胃阴,均可导致运化失常,厌食发生。“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乳贵有时,食贵有节”这提示了家长在喂养孩子时不要过度喂养,应有规律。

小儿生理心理发育欠缺,饮食不知自调,若家长不予节制、或没有养成不挑食、准时进餐的饮食习惯可导致脾胃受伤,功能减弱,出现食欲不振甚至厌食。小儿心气旺盛有余即“心常有余”,但这又是相对的、稚嫩的、不成熟的。

小儿气血尚未成熟,故心血不足,心藏神功能亦弱,心虚胆怯易受惊吓,气机逆乱,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小儿脏腑行稚未充,各脏腑功能发育不完善,若遇父母责骂,肝疏泄不利,克制脾土,则肝脾同病;若家长关爱不够,情志抑郁,久而忧思伤脾,气机遏制,失于条达,则致脾不运化,胃不受纳,厌食则生。

多项研究表明,小儿推拿疗法针对小儿厌食不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简便、易于操作。小儿推拿作为成人推拿的分支是中医儿科学和推拿学结合的产物。区别于成人推拿手法沉稳、有力等要求,小儿推拿手法则要求快速、轻柔、和缓。

在治疗厌食症时以调理脾胃为主,手法上多选用清补脾经、清胃经、揉腹等手法,其具有无副作用、无痛苦、患儿依从性较好等特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基础穴位选取:胃经、板门穴、脾经等以调节脾胃气机的穴位,恢复脾胃运化功能;对于腹胀患儿,3岁以内加顺运内八卦,大于3岁则顺时针摩腹,以理气消胀。

对于面色萎黄或大便溏薄患儿,减清补脾次数,加补脾、捏脊,以增食增欲;加清大肠、推下七节骨治疗大便秘结不通患儿以清肠通便,三岁以上再加退六腑以清腹泻热增强通腹降气之力;手足心热,口干舌红患儿则加补肾、揉涌泉穴以清虚热、滋阴;而先天不足的患儿则着重揉二马以补先天不足。

这几组推拿处方不仅对次兼证辨证选穴还根据患儿年龄差异进行调整,充分地体现了中医“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推拿辨证治疗90例厌食症患儿,经过三个周期治疗,有效率达97.78%临床效果明显。运用健脾助运小儿推拿手法观察了30组脾胃气虚型患儿,手法选取以增强脾脏运化功能、化生气血的补脾经;消积导滞则按揉板门、掐揉四横纹。

配合摩腹、分推腹阴阳等以刺激肠道蠕动,增强胃动力;点按足三里以刺激胃经气血;捏脊以提升阳气;同时随症加减,便溏者加补大肠、板门推向横纹、逆时针摩腹等手法以涩肠止泻;夜寐不安者则加推头面四大手法、揉百会等以镇惊安神。此外,还强调注重家庭教育,纠正不良饮食习惯,营造良好就餐氛围对治疗患儿厌食起到重要作用。

1、补脾经

补脾经有健脾胃,补气血的作用,小儿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时常选取此穴位。《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书》载:“大指属脾。掐脾一节,屈指为补。小儿虚弱,乳食不进。”《幼科推拿秘书》认为,小孩身体虚弱,乳食少进,用推脾土的方法必定有效,尤其是补脾土可以增进食欲。

又有《幼科铁镜卓溪家传口诀》载:“病在脾家食不进…再加大指面旋推,脾若初伤推即应。”以上众多古籍文献记载都说明补脾经是治疗儿童食欲不振的首选穴位,对治疗厌食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现代研究表明,在治疗脾气虚患者时推脾土比清脾土更能提高唾液淀粉酶活性,说明推脾土在健脾助运,改善消化功能方面疗效颇佳,是治疗儿童厌食症必不可少的手法。

2、清胃经

此手法可清热祛湿,和胃降逆,常用于治疗恶呕嗳气、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疾病。胃位于腹腔上部,上接食管,下通小肠,在消化系统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其生理功能为受纳和腐熟水谷,饮食入口后,经食管入于胃中,在胃气通降作用下,暂存于内,进行初步腐熟,并将精微物质通过脾气转输运至全身。

只有其生理功能正常发挥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物质营养全身。《诸病源候论》中有述:“脾胃二气,相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说明脾胃两脏息息相关,一脏腑受损影响着另一脏腑的正常发挥。《小儿推拿直录》:“胃,揉之运动脏腑之气血。”由此可知清胃经可起到带动脏腑气血,加快气机运动,增强胃的腐熟水谷功能。

3、揉板门

板门又称脾胃之门。小儿推拿中常用此穴位治疗小儿腹胀、呕吐等故有消食化积、降逆止呕之功效,又因可治疗食欲不振等故可健脾和胃。最早记载板门穴的古籍是《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广意》载:“板门,揉之除气吼肚胀。”说明揉板门可以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气机运行通畅,升降相助,则胃气运行无阻,脾胃纳运配合,则诸症可消。

4、顺运内八卦

内八卦穴因可治疗小儿积食、腹胀、咳嗽痰多等症故有消食行滞,宽胸利膈,理气化痰等作用。顺运八卦临床上多与补脾经、揉板门等手法配合,用于治疗乳食内伤腹胀、纳呆等症,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小儿按摩经》中曰:“运八卦,除胸肚膨闷…饮食不进用之。”《推拿抉微》云:“重揉艮宫,治饮食不入。”这些古代文献都说明八卦穴在治疗厌食症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5、掐揉四横纹

四横纹因可治疗腹胀、消化不良等,故有化积消滞,理气行中之功效,又可治疗儿童烦热躁动故可退热除烦。对四横纹最早的记载见于《小儿按摩经》。《推拿抉微》中指出来回搓四横纹可调和气血,专治小儿瘦弱、不思饮食。

《幼科推拿秘书》中记载掐四横纹可退热除烦。四横纹穴与成人四缝穴相当,挑刺四缝穴治疗疳积在古代文献中有广泛记载,如《奇效良方》载“四缝四穴…是穴用三棱针出血,治小儿猢狲痨等证。”

但挑刺四缝穴刺激量较大,疼痛较剧,易引起患儿哭闹,造成心理恐慌,故采用掐揉四横纹这一较轻柔手法代替。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针刺四缝穴可抑制人体血清瘦素合成,降低血清瘦素水平,改善儿童食欲欠佳及食量减少症状,增加患儿体质量。

6、捏脊

捏脊手法作用于脊柱两侧,此处属督脉和膀胱经循行,督脉总督一身阳经,调节阳经气血,故捏脊有助于激发阳气;脾腧穴、胃俞穴都为于膀胱经第一侧线上,是脾胃在背部的反射点,刺激脾腧穴、胃俞穴可加强外部与内部脏腑的联系。

结语:因小儿厌食症发病率程逐年递增趋势,发病原因复杂多样,临床上也受到越来越关注。西医在发病机制尚未完善情况下,治疗上多以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促进胃动力药物、调整肠道菌群分布药物,积极治疗原发病等对症支持治疗,但临床效果差强人意。反观中医,辨证论治,疗效显著,展现了中医治病优势。

如果觉得《小儿厌食症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 孩子食量减少(患儿还需尽早治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