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高山流水 永相知——探讨贾宝玉的人生与情感

2024-02-09 分类:随笔

TIPS:本文共有 128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高山流水永相知——谈贾宝玉” 《红楼梦》中贾宝玉是一个备受称赞的文学形象。他的形象承载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学中君子之风的追求,也是对封建社会伦理观念和人性的深刻思考。贾宝玉在小说中展现了情感丰富、纯洁敏感的一面,同时也承载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质疑和反思。他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构成了小说中动人的情感线索。因此,贾宝玉形象深受读者喜爱,也成为中华文学中不朽的形象之一。高山流水永相知,正是对他为人处世、对待友情的真挚态度的生动写照。

泰戈尔说过:爱是理解的别名。那是不是也可以这么说:在我们追求被“理解”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追求被“爱”的过程,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人用各种各样的形式表达自己,其目的就是在追求着被理解,而被理解的目的又是什呢?说到底就是满足于内心深处的存在感,没有人真想隔绝于世,即便是红楼梦的作者也逃脱不了,整部红楼梦说大点是为了“闺阁昭传”,说小了就是为了读者的那点共鸣来刷点存在感,不然也不会“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但是“理解”这个过程孤独且漫长,所以就如紫鹃说的:“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红楼梦中“知心”都成了万两黄金都难买到的“千古未闻的罕事”,可见爱难得,真爱就更是难上加难。也从这一点看出紫娟对宝黛二人之间关系的理解还是相当有深度的,袭人和晴雯远不能比。

当然存在感因人而异,所以每个人的理解就有所不同,奔波于生计的贾芸也急求于舅舅卜世仁的理解,但是很可惜卜世仁也是生活底层的人物,无法理解贾芸的困境;刘姥姥到贾府打抽丰同样是求于理解以博得贾府的救济,这都是物质层面的,然后才是精神层面的,理解的最高境界就是“知音”,这个流传于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小编不想再转述两人这种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小编想聊的是“伯牙绝弦”这个绝了对钟子期的思念的动作,看似精彩,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显示了伯牙此时内心的脆弱,竟然脆弱到了无钟子期的理解就无法继续弹奏的勇气和动力,说白了就是伯牙没了自我的存在感。 而与之相比,宝玉的自我独立意识就强多了,“外像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这是众人对宝玉的看法,虽感到孤独:“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甚至黛玉都没有完全理解他,但这并没有影响宝玉个人自我理念的坚持。从宝黛二人第一次见面时宝玉的摔玉,到黛玉剪荷包,再到第二十回里,黛玉此时还不能准确地拿捏宝玉的心思,但是宝玉还没到“破琴绝弦”的程度,还乐死不疲的去给黛玉解释。

如果说知音的关系,是一种相互理解的静态美,那么解释就是对理解的主动索求,宝玉缺理解吗?以他的身份或许并不需要旁人理解,但唯独需要黛玉的理解,因为内心太过于在乎所以才会主动的索求。宝玉因为有黛玉的理解而幸运,而黛玉因为宝玉的解释而幸福,所以黛玉每每抵御不了宝玉“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的攻势,得到对方的理解不难,难的是独一份,所在在黛玉听完宝玉的解释的时候自然“低头一语不发”。

如果一旦到了不解释的程度,那么就如和宝钗的关系,那是因为不屑于解释,也不屑于对方的理解。

如果觉得《高山流水 永相知——探讨贾宝玉的人生与情感》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3)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4-02-09 11:06叫我第一名[澳门网友]103.192.2.61
    贾宝玉的情感纠葛真是让人看得热血沸腾,高山流水的情怀也让人感动不已。
    顶0踩0
  2. 2024-02-09 10:56亽散、曲未終[北京市网友]103.60.231.171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情感丰富多彩,高山流水般的境界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顶8踩0
  3. 2024-02-09 10:45亦无声[甘肃省网友]203.33.224.136
    贾宝玉的人生真是扑朔迷离,高山流水般的情感让人忍不住为他捏把汗!
    顶4踩0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