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黄帝内经》:调养身体,先养五脏六腑,这样的人才有健康

2021-11-27 分类:养生资讯

读过《黄帝内经》的人都知道,我们人体,其实就是一个以“五脏六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五脏六腑”影响着我们的生老病死。所以人体的疾病,无论大小,不管轻重缓急,都和五脏六腑有着密切关系。不管是外邪所袭,还是七情内伤,都会使脏腑功能失调,疾病也就随之而生。所以我们人的健康是由里及表的,想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那只有先让脏腑功能平衡,气血精津才能充盈畅达,这就是“正气在内,邪不可干”。

中医的脏腑和西医的脏器是两个概念,是指广义上的肝、心、脾、肺、肾五脏,以及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共同组成的一套严密的系统。虽然各个脏腑在解剖位置上似乎毫无关系,但中医另有一套“经络学说”和“表里学说”,使脏和腑一一对应并且密切联系,互为从属。只有五脏六腑各司其职,才能确保全身的气血精津运输畅达,水液糟粕各行其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其中的“五行”是指天地中的“金、木、水、火、土”五种不同元气,《黄帝内经》用它来解释五脏之间的关系,明确指出人体中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分别与木、火、土、金、水对应。五行之间既有特定的“生养”关系,也有特定的“克制”关系,这种学说被运用在实际的医学上,在病因、病理、治疗、用药等方面,成为中医辩证论治的基础。

我们可以从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里,得出五脏之间同样存在生克现象,也就是说某个脏腑出现异常,其他脏腑也会被牵连和伤害。当某个脏腑机能显著不足或有余时,机体的整体和谐就被破坏了,因而失去平衡,疾病也就形成了。假如这种“不平衡”未能及时得到调理和校正,就会进入五脏相克的恶性循环中,周而复始,于是,很多慢性疾病就从此而生了。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我们从中可以发现,《黄帝内经》的思想,就是人不是孤立的,而是和自然活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外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都对人体之气产生或明或暗的影响。

既然人体的脏腑之气与大自然阴阳五行的运动相对应。我们调养脏腑就必然要顺应外界气候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与外界环境协调平衡,否则就会为之所伤。“阴阳四时”,不能忤逆,只能顺应,做到顺应阴阳四时,人体就不会发生重病,这样就是懂得了调养身体之道。

那么,我们如何去“顺应阴阳四时”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个是最基本的准则,具体的操作其实也很简单:春天养肝,夏天养心,长夏养脾,秋天养肺,冬天养肾。养肝以舒缓为主,养心以宁静为贵,养脾以甘缓为上,养肺以滋润为先,养肾以涵养为好。

春夏养阳,对应肝心二脏,主要在情志精神的调摄方面,做到喜恶有节,不躁怒忿勇,要解除忧思焦虑,保持精神舒畅,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使体内阳气含而不发,所谓“阳气内守,其神自安”;秋冬养阴,对应肺肾二脏,肺和肾都是至阴之体,肺主一身之气,神主纳气,所以秋冬多做深呼吸,多吃点滋润养阴的食物。当然,脏腑都不是孤立的,并非春夏就不需要保养肺和肾,秋冬不需要保养肝和心,只是突出其重点而已,这是需要注意的。

这就是《黄帝内经》关于“五脏六腑为身体之本,健康的脏腑才能有健康的身体”的大致理解,如果您还有其他的补充,希望留下您的意见哦。

如果觉得《《黄帝内经》:调养身体,先养五脏六腑,这样的人才有健康》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