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黄帝内经:道德修养提高了,养生防治的目的就达到了,何乐不为呢

2021-12-18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41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中医黄帝内经#

心志安闲,少欲知足,无有惊惧。形体劳作而不生倦怠。《黄帝内经》曰:“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按照自己的美好愿望去生活,实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获得感。那样的生活才是自由快乐的生活。

前文讲“真气从之”,此处再次提出“气从以顺”。我们已经说过了,“真气从之”是建立在“恬惔虚无”的心灵境界之下的,而“气从以顺”则是“真气”顺行全身内外经络的具体体现。古人讲“气以直养而无害”。但“直养之气”是指气质品格充塞天地之间的修养。而“气从以顺”专指生命“真气”顺其自然的运行于身心内外。当然这种生命“真气”也可以与天地真灵之气相接,但那又是另一重境界上之事了。

各从其欲,皆得所愿。这里的一个“各”字,就说明指的是两者或是两者以上众多个体的关系。如何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呢?如何处理自己身与心的关系呢?如何处理自己五脏六腑,诸多经络之间的关系呢?答案就是“各从所欲”。让我们的身心经络各按其时,各行其是,各从所欲,从而达到“皆得所愿”的目的。和他人相处亦是如此,和周遭外界相融亦是如此。

皆得所愿,皆大欢喜,才是我们想要的最佳的,最和谐的状态!

《黄帝内经》中天师岐伯曰:“……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黄帝内经》中这一段话,在老子《道德经》中也有出现。《道德经》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有的人讲《黄帝内经》是战国时期的人编著甚至是杜撰的一部医书,其中一条理由就是《黄帝内经》里有老子《道德经》的名言出现。其实不然。

所谓“黄老之术”,本是一家。《道德经》也好,《黄帝内经》也好,都是依据上古圣人道学传承而来的。而不是哪一个人凭空捏造或是创编出来的。所以说,《黄帝内经》和《道德经》两部经典中出现相同的名言句式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了。老子读一读《黄帝内经》是可以“有”的事;老子从自己的传承师长处听闻过上古圣贤的名言教诲也是可以“有”的事!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穿衣吃饭,民风民俗,无有高下,其乐融融,人与人自然和谐的生活,而没有所谓的倾慕和嫉妒。这样的一种老百姓生活的状态就叫“朴”。

关于这个“朴”,老子《道德经》中有很多处出现。后人也有非常多的解释。其实所谓的“朴”就是人类众生一种最最本初的,本真的生活“状态”。也无需强加解释,附会歧义。朴即是大道本初的状态。

岐伯曰:“……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如果我们能回归到上古之人“朴”的那种生存生活的状态,那么即使面对“嗜好的欲望”也不会“劳动其目”,而多看一眼;即使面对“邪僻淫行”也不会“迷惑其心”;即使我们是“愚智贤不肖之人”也不会“于外物而有恐惧”。这样一来,就是“合乎于道”的境界。

还记得《黄帝内经》开篇吗?“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里再次提及“合于道”。明白通晓了“道”,按照“道”的法则去生活生存,才叫做“合于道”。不然只是“空谈论道”罢了。没有丝毫用处。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合于道”了,那么就能够“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了”。

以其德全不危也。因为我们的道德修养完满功全了,我们的生命自然也就不会遭受什么外在的危害了。这样一来,养生长寿,防治疾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皆得所愿,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觉得《黄帝内经:道德修养提高了,养生防治的目的就达到了,何乐不为呢》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