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峨眉食饵养生初探

2021-12-25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19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中华养生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创立、完善的康寿系统工程,是研究防治疾病、保养身心,以使人类健康长寿的一门科学,它是祖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一、食饵养生是中华养生学中最基本的养生方法

我国东晋著名养生家张湛曰:“养生大要,一曰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引导、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由此可见,养生是一种综合性的整体作用,它含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如调节生活规律、改善生活环境、重视饮食宜忌、配合各种锻炼(包括动功、静功、导引、按跷等)以及使用某些药品等各种方法,涉及到医学、营养学、生态学、社会学和体育、气功、音乐、宗教、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

食饵养生,古代又称为药膳、药饵、服食等,相当于现代的饮食疗法、营养学。它是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特殊的配方、炮制和烹饪加工,取药物之性、用食物之味,使苦口之药而变成美味佳肴,寓医疗保健、防病治病于家庭日常饮食之中,是饮食营养与药物治疗完美结合的一种方法。具有取材容易、制法简单、疗效可靠、无毒副作用等特点而为历代医学家、养生家所推崇。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与人类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神医”扁鹊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精”与“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练功养生的物质基础,而它们都是来自于饮食中“五谷”精微之气的化生,所以食饵养生是中华养生学中最基本的养生方法,并且比较其它各种养生方法具有更广泛的服务对象和实用价值。

二、峨眉养生学是中华养生学中的一枝奇葩

中华养生学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和特别丰富的内容。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养生学可概括地分为佛家、道家、医家、外道四大流派;按山名则分为少林、武当、峨眉、青城、华山、天台、昆仑、崆峒等派。其中佛家可分为南宗与北派、显宗与密宗,道家则分为火居派与全真派。医家与道家基本上相同,只不过一个偏重于治疗,一个偏重于养生保健罢了。至于外道,则是断章取义,曲解经文,乱用方法来取快一时,以至贻害无穷,此则有失养生学的本义了。

峨眉临济宗养生学派是中华养生学园中的一枝奇葩,它是由南宋末年峨眉山金顶光相寺的白云禅师所创,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更经历代祖师的不断发展,使峨眉派逐渐形成了一个容佛、道、医、武各派精髓为一体的完整的养生学体系,它除独特、精湛的理论外,内容就更加丰富多彩了。如气功、食饵、医药、炼丹、法术、武功等。

三、峨眉食饵养生独特的理论与方法

1.形式多样

食饵,按其做法可分为糕点、酥酪、膏露、清蒸、红烩、粉蒸、烤炸、熘炒、焖炖等;按其材料则分为血肉品、草木品、菜蔬品、灵芝品、香料品、金石品六大类;如果从动物油和植物油的作用性质来分类,则可分为“荤腥门”和“素浄门”两大类。

2.辨证施食

辨证施食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征象,结合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病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然后再依此而确定相应的食疗方法。

3.调和阴阳

食物五味分为阴阳两种属性,其中“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其作用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食疗十分讲究阴阳相调,处方既不可过于阴凝腻滞,也不可过于辛热发火。因此在服饵每处方和制作的当中,在养阴的食品里,常加入胡椒、花椒、茴香、山奈,肉桂等温热之品,以调和养阴品滋腻太过的流弊;面在扶阳益火的食品中常加入白菜心、青菜心、白茅根、笋片、玉兰片等清凉之物,以中和扶阳品甘温太过的流弊。

4.五脏为本

五脏为人体之根本,它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储藏精气。根据阴阳五行的规律,它既相互生化制约,又相互依存协调,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所以,五脏中不管任何一脏生病,必然影响其它各脏,小则有损健康,重则危及生命。

峨眉根据五脏各自的生理、病理特点,创立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一系列医药、食饵、气功疗法。如医药类有黄婆丹(脾)、朱雀丹(心),玄武丹(肾)等,气功类则有对治五脏疾病的动静相兼小炼形功法等。

食饵类的内容则更是丰富多彩,它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食甘以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酸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肺气苦上逆,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辛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润,致津液通气;肾欲坚,急食苦以结之,用咸泻之”。

5.五味相调,性味相胜

食饵养生学把食品分为酸、苦、甘、辛、咸五味,又根据“五味入五脏”的理论,其中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

在实践中,根据五味的性质,分析它相调、相胜的作用,制定出了适宜各人实际需要的营养处方和各种各样的烹饪调味方法,例如:“酸能胜辛”,凡是辛辣一类的食品,放点酸味进去,辛辣的味道就会减轻,我们日常吃炒辣椒,习惯放醋,也就是这个道理。

又比如“甘能和酸”,我们日常吃酸梅汤,必定放入沙糖,就美味可口,生津止渴。如果吃酸梅子就会觉得酸涩难吃,牙齿嘴巴都酸得张不开,也是这个道理。

又从五味入五脏这个规律,正面运用五味直接去滋补五脏,但是又从反面去观察,五味“太过”,也会产生流弊,如咸味虽入肾,但太过则会渗透伤肾,甚则伤骨。因此五味“太过”和“不及”均有悖于养生之旨,这一点也是食饵医学中最精湛、最优越的理论。

6.以类补类,同气相求

古人从“天人和一”的观点出发,认为万物之间具有以类补类,同气相求的共同特点,因此在食疗中,运用血肉之品以肝补肝,以心补心,以脾补牌,以肺补肺,以肾补肾。又运用草本品,以枝走四肢,肉走肌肉,皮走皮肤,花开于上,子降于下等。

7.饮食宜忌

饮食宜忌是食饵养生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历代祖师指出,四时服食,各有宜忌,体魄盛童衰,滋补以常,其细致的程度,连饮茶喝水,都有规定。并且大部分与练功相结合,吐纳导引,各视所宜,房中适度,调伏中节,佐以药石,所谓三分用药、七分内养,二者配合得非常合理,至于其详细内容,此处从略。

四、峨眉食饵与医药,气功等相结合的综合养生观

根据传统的理论,食饵与医药是“体同面用别”的。所谓“体同”是指他们都是取自大自然的生物,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所谓“用别”是指二者在运用的具体方式方法上则大大的不同。医药治病,包括丸、散、膏、丹、汤等,其使用范围仅限于“对症下药”、“中病即之”,而“不可以为常”。食饵疗法则兼具治病、保健两种功效,并且可以长期服食而无流弊。

又根据经典著作和百家的立言(如《黄帝内经》所记载的“道生”之文),食饵,医药与气功也都是相提并论而统一运用的。佛家的密部经典,道家的内景和服饵诸经论,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则更是丰富多彩,并且都明确地指出了养生之道,一面依靠服饵,一面依靠气功。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养生家华佗,不仅在医学方面有所创造,而且在服饵,气功、针灸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峨眉养生学派,遵循道法自然的规律,以阴阳五行学说和朴素的唯物辨证法为指导,以“经络论”、“气化论”为基础,重视各方面相互配合的综合养生,并把气功、食饵与医药归结为养生的三个基本方法。

又由于养生家均以炼神、炼气为主要方面,所以他们都是以气功为主,食疗为次,药物为辅。其中用气功来调整人体的气脉循环,增强五脏六腑及筋骨皮肉的功能,以抵抗外来疾病的侵袭;用食饵来补充人体的精气,增进气血畅旺,并调节人体阴阳的偏盛;用药物则重在补偏救弊。

将食饵与医药,气功等辨证地科学地配合运用,一定会相得益彰,在临床上也一定会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疗效,并且对于它们各自的发展、完善和提高人民养生保健的整体水平,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张明亮)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觉得《峨眉食饵养生初探》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