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清明养生」四月踏青沐暖阳梨花风起正清明

2022-01-03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68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三候

一候:桐始华

“桐花开,清明到。”桐花一开,春意阑珊,此时繁盛的春景即将逝去,因此古诗词中常借桐花凋落表达一种伤春的情绪。桐花开后,麦花、柳花也相继开放。“桐”在过去可指几种树木,油桐是其中一种,油桐花花期很短,盛放时白花簇簇,花落如飘雪一般,煞是好看。

二候:田鼠化为鴽

鴽(rú),古书上指像鸽子一样的小鸟。清明时节,习惯了阴暗洞穴环境的田鼠也禁不住清明暖意的诱惑,试着爬出洞穴寻找食物,但刺眼的阳光让它们感觉不太舒服,于是它们又纷纷回到地下的洞里躲起来;喜爱灿烂阳光的小鸟却从洞里爬出来享受这大好的春光,古人就误以为,进入洞里的田鼠出洞后都变成了小鸟。

三候:虹始见

清明时节,天气时阴时晴,雨水逐渐增多,雨滴也变大了。雨过天晴,阳光明媚,空中架起一道虹桥。彩虹,又称天虹,简称为“虹”,是气象中的一种光学现象。当太阳光照射到空气中悬浮着的小水滴,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就像通过一面三棱镜,分散出不同的颜色,在天空中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色彩艳丽。七色光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清明养生正当时

唐山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三病区副主任李凤红介绍:中医学认为人应四时,春季万物生长,身体也是如此。《黄帝内经》中写道:"寒气生浊,热气生清。"从立春到清明经过雨水、惊蛰、春分,大地渐暖到了清气上升的时候。清明养生正当时,重在与自然同气相求。

▲饮食调养

清明时节雨纷纷,湿邪困倦随之来。身体有湿气,会有哪些表现呢?舌头:舌体胖大、舌边齿痕,舌苔厚腻,都可能是脾虚湿胜的表现。中医讲“因于湿,首如裹”湿气重,还会表现容易困倦,头如被裹起来,昏昏沉沉不清爽。因此清明饮食重在健脾化湿,可多食用茯苓、山药、薏米等具有健脾养胃的食材;当季的野菜,例如香椿,也具有疏肝健脾。其次可适当应用明前茶。古代名医李时珍推崇清明时节养生品茶,尤其是“明前茶”。其具有养除烦化痰、肝清头目之功效。湿邪困倦皆可缓解。

▲情志调养

清明吊唁应悲伤有度。寄托哀思之时心理健康保健也十分重要,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的慢性病患者,切不要过度劳累或伤心,保持自己稳定情绪。中医讲人体的情志变化对五脏有着直接的影响,冬季人体的阳气内敛,气机的宣发疏畅不够,精神常有压抑之感,要充分利用春季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阴阳得以平衡。清明时节养生要保持阴阳平衡,条达疏畅和心情的愉悦。适当的运动也能帮助调理情志,中医认为“动则生阳”,这段时间可以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增加户外运动,多晒太阳,清明时节葆养阳气,打好一年健康的根基,阴平阳秘,阴阳协调。尤其对慢性病患很有益处。

▲起居调养

春天重在生发,不能总睡觉来阻碍身体气机的生发,应从起卧时间上做起,尽量做到夜卧早起。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为了适应阳气生发的规律,人们应适当晚睡一点儿、早起一些,舒缓形体,以使神志随着阳气而舒畅怡然。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晚睡并不是让人熬夜,早起也并非起得特别早,而是相对于冬天的早睡晚起而言。适当的晚睡早起能让人神清气爽,一般来讲,应在23时左右睡觉,7时左右起床。老人春练不要太早,应在太阳升起后进行。

清明养生正当时

生活清且明

健康过清明

李凤红,唐山中医院内分泌三科主任,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班进修学习,天津总院进修内分泌专业 多次去北京协和医院参观学习。国医大师李佃贵弟子 。从事临床内分泌工作20余年。擅于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内分泌、甲状腺、肾上腺疾病等内分泌疾病,痛风、骨质疏松等风湿免疫代谢性疾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现担任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第二届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第一届王清任学术思想研究会常务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风湿骨病分会常务委员、河北省第二届营养治疗管理药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第四届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论著2部;获奖科研2项。

出门诊时间:每周一、三、四全天

(通讯昆明史爱华单晓琳)

如果觉得《「清明养生」四月踏青沐暖阳梨花风起正清明》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