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养生之道,“养心”重于“养身”

2022-02-11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05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惜命养生,人性之常也,或养尊处优,不事劳作;或美食奉养,饕餮奇珍;或苦修静滤,别图奇巧;凡此种种,过犹不及,奇正失调,误入歧途者不在少数。撮其要者言之,不过似是而非,主观臆断,道听途说,偏听偏信而已。

有养气之说,有锤炼之说,有食疗药补之说,同为医家者言,亦此起彼伏,全无定数。追踪寿星,讨教生活方式饮食习俗,亦步亦趋者有之;笃信权威,得片言只语即奉为圭臬者有之。中学西学各有其术,养生之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原其所以,皆因急功近利而淆乱根本。

国人养生,固有其本,本于何处?曰:安常处顺,养心为上。何为安常处顺?“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庄子 外物篇》)意思是说,交游世俗而不孤僻自己,顺应众人而不丧失自己本性,谨守应该坚守的底线,“和而不同”。

心者,性情也,西学所谓心理状态,心境情绪。《庄子 知北游》引老聃之言曰:“汝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通俗的说就是打扫自己的心灵,保持心态的纯净安宁。

王先谦在解说《养生主》题旨时指出:“顺势而不滞于物,冥情而不撄其天,此为庄子养生之宗主也。”简而言之,养生的要诀就是要顺应事理,不可过于拘泥,还要保持心境平和,不要违逆自然之道行事。且看《养生主》的一段论述: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这段话指出了养生的三大歧途和误区。以有限的生命和精力去做过度的追求或满足无限的物欲,这是殚精竭虑以求之,劳心劳力且力不从心,必然伤神损身,此其一也;明知疾不可为而为之,固执己见执迷不悟,此其二也;为求名利而行善,不惜犯刑而为恶,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此其三也。

那么,养生之正途在哪里呢?曰:“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今天年。”縁,顺行的意思。督,颈中央的主动脉,喻中正之道。经者,常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顺着自然正道立身行事并以之为常法,或曰始终坚持顺应正道而行,则能全性保身,尽享天年。所谓中正之道,按照郭庆藩的说法就是:“善恶两忘,刑名双遣。”而养生的妙诀就是:“清虚任物,与世推移。”

“养心”胜于“养身”。不明此理之人常反此而行,故养生之道歧途颇多。健康之道,起于身心愉悦,基于遗传素养,成于生活方式,决于心胸情绪。恬淡平正,乐观畅达,清虚宁静最为切要,反之则谓之丧失其本性。人之失性者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惾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庄子 天地》)”概而言之,就是惑于声色犬马而躁动心性,耽于美酒佳肴而身心污损,欲望喷张而不知节制,必然伤身害命,有损健康。

“养身”置于“养心”之上,既然如此不堪,“养心”又如之奈何?“养心”之要义在“静”。“静”乃生命之根。《老子 十六章》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万物生长,生命运行的根本之道就是“静”。静,可以理解为“无”或“空”,这是“道”的本源或规律。明白了这一点,就能豁达敞亮,不再祸乱于私心妄念,而能够宽容大度,安常处顺,身心愉悦没有危险且健康长寿。

如何才能“致虚极,守静笃”?《天道篇》曰:“万物不足以挠心者,故静也。”又曰:“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平而道德之至,古帝王圣人休焉。……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白话一下,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天地的平静,道德的最境界,所以帝王圣人都把心思放在这上面。平静了就会无为,无为之后,才便于负责具体事务的人各负其责。无为的局面出现了,众人都能从容自得,而从容自得的人,心中坦荡,自然不会藏着忧患,这样的人一定会健康长寿的。所以说“夫虚境界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善养心者,“斋心”“坐忘”。所谓“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大宗师》)”,这看起来有点玄乎,实际则不离常道。所谓“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说白了,就是淡化自我意识,不以自我为中心,不偏狭,不自私,不自以为是,包容大度,融情于事。这是平易近人,豁达开朗,胸襟气度修养境界臻入化境,所谓高人雅士是也。

“老聃死,秦失前去吊丧,三号而出。”弟子质疑之,秦失曰:“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之帝之县解。”(《养生主》)秦失,老聃的朋友。老聃死了,他前去吊丧,嚎啕了几声就走出灵堂。老聃弟子不满予以质问,秦失说:你们的老师偶然来到世上,应时而生,如今又顺时而去,如果人人都像他老人家那样对生死安于常分,顺应天理,这是自然解脱啊,有什么可哀伤的呢?

此为修身养心之化境,“养心”至此,必能见怪不怪,宠辱不惊,至于淡泊名利,看淡生死,自然而然,全性养生之道得矣。故曰:养生之道,关键在“养心”。“养心”为本,“养身”为末,“心养”则寿昌,反此则蔽之。

如果觉得《养生之道,“养心”重于“养身”》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