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三伏天饮食养生文化习俗浅谈

2022-03-11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06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到8月。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今年三伏天从7月6日开始开启桑拿模式。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北方地区一般在头伏在吃饺子,每逢伏天,天气炎热潮湿,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还有就是饺子也称作“伏(福)贴“,寓意纳福之意,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据《魏式春秋》上记载“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伏天吃凉面,配上蒜泥(现在条件还一般打卤子)在酷热难耐的夏天,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吃着凉面非常舒服(小时候经常和表哥表弟在姥娘家吃)。有古书曾记载”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在伏天人民还会煮上一锅绿豆汤解暑纳凉。

三伏养生食疗,艾灸

三伏天时皮肤腠理开泄,机体代谢旺盛,因此古人在三伏天贴药,药性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治病强身的功效。有些地区在伏天喜欢喝羊汤,羊肉是发汗的食物,伏天吃羊肉对身体的调节是以热制热,排汗排毒,将冬春之毒、湿气驱除达到养生的目的,不过夏天吃羊肉后容易大量出汗,应多喝水避免排汗过量。在农村很多夏季养生偏方,原理都是以热制热,例如夏天用大缸倒上热水,人坐在里面泡,据说可以解决怕凉,怕风等,还有热水泡脚等,不过用这些偏方养生要注意安全,我家老妈因为泡时间太久大量出汗差点虚脱。在伏天天气炎热潮湿,养生要注意补充水,要做到多喝水、温水洗澡、热水泡脚、静坐、缓和运动等。

在三伏天还有一些养生达人喜欢艾灸,艾叶是温性的,属于纯阳之物。艾灸能够温经通络、扶正祛邪、祛风散寒、行气活血、补益人体阳气。《黄帝内经》中讲过,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相应,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夏天正是自然界阳气最重的时候,将艾灸两者的阳热合在一起,温补的作用更强。所以在夏季大自然阳气最盛的时候艾灸,补益的效果能够达到最佳。

在夏季尤其三伏天防暑是人们永远需要重复的最最重要的话题。露天工作者和老人、小孩、病人尤其需要注意防暑。多喝水、绿豆汤,多食清淡食物,勤洗澡、勤换衣,保障充足的睡眠,外出采取防晒措施,避免晒伤晒黑,不要过量运动,以免大量出汗脱水虚脱,避开中午时段活动,注意劳逸结合,少开空调。

大家当地有哪些伏天特色习俗,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留言讨论。

如果觉得《三伏天饮食养生文化习俗浅谈》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