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吃出健康——了解下饮食养生和时令季节的联系

2022-03-19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65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灵枢·胀论篇》说:“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意思是说(人体内不断运行的气,起到保护机体的作用)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与自然界的规律相适应,行于五脏中的气,周而复始,也顺应自然界四季的次第变化,只有这样,水谷才能够得以正常地化生为生命活动的能源——精微物质。

可见,饮食养生和时令季节是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的。关于这个观点,在《内经》中最早可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中见到:“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谓时也。”这段话明确地告诉我们,用寒凉的药物或者食物的时候要远离寒凉的季节,用温热的药物或者食物要远离温热的季节,否则就会引起疾病。

根据这一说法,结合自然更替和生活实际可知,在阳气很充分的夏季,气候炎热,汗出较多,应适当吃一些凉性食品,如清暑、生津之瓜果,以清解暑热;冬天气候寒冷,阳气深藏,需要温补,应多食温热性食品,如高热量、高蛋白的肉类,以提高机体耐寒能力。

一年四季始于春。春天是外物发芽、茁壮成长的季节,这个时候自然界的阳气比较旺盛,饮食应当以协助阳气的升发为出发点,因此,适当补充一些葱、姜、蒜等温性食品,少食寒凉食物是有好处的。若气温较高,就需反过来防止阳气上升太过,可以适当多吃一些清淡的蔬菜、性味甘凉的水果之类的食物。以此类推,夏季暑热多雨,饮食应以甘寒、清淡少油为宜。

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谚语,炎炎夏日,吃些姜对人体是有好处的,具体的好处我们在前面有关辛味食物的描述中已经一一介绍,此处就不再赘述。现代营养学认为,夏季排除的汗液较多,无机盐、水、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大量随汗液排出,蛋白质分解加速,所以,夏天出汗多的时候一定要补充蛋白质。建议多吃一些瘦肉和豆制品,多吃水果、蔬菜等,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秋季的气候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干燥,所以应该少食辛辣发散之品,多吃一些生津养液,润燥止渴的食物,关于这点,民间“八九月勿食姜”的说法是有科学道理的。冬季寒风凛冽,人体在这季节达到了阴气最盛、阳气最虚的状态,故饮食要以补阳为主,增加温热性质食物的摄入量。而且,冬季五行属肾,所以,冬天更是补肾的最佳时机。

五行学说是《内经》很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通过五行学说,五脏和饮食五味及时令季节都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即肝应于春季,酸味首先入肝;心应于夏季,苦味首先入心;脾应于长夏(即夏秋之交),甘味首先入脾;肺应于秋季,辛味首先入肺;肾应于冬季,咸味首先入肾。五行之间存在相生(即酸、苦、甘、辛、咸、酸,依次相生)相克(即木、火、土、金、水、木,依次相克)的关系,提出了四季养生即饮食养生当因时制宜的基本原则,如孙思邈在《卫生歌》中说:“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月增辛聊减苦,秋辛可省但欲酸。”

这样的说法,有些虽然符合生活实际,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不是每一个人,每一种选择,都是五行生克那么简单。比方说,春季属肝,五行属木,脾脏五行属土,过食酸可使肝气旺,容易导致肝对脾的克伐过度,所以,春天的时候应少食酸味多食甜味的食物。再比如说,夏季自然界雨水多、湿气盛,湿邪容易影响脾胃的运化而出现食欲不振,辛味食品具有化湿行气、健脾开胃的作用,所以,夏季适当补充些辛味的食物对于饮食养生有积极的意义。当然,这样的养生方法也不可以一概而论。

举个例子,前面的方法中提到夏季应该减苦。夏季心气本较盛,多食苦则心气更旺,容易克肺造成肺虚,所以应该减苦,这是针对普遍情况,也就是正常的情况来说的。那么,如果有一个心气不足的患者,是不是仍然应当减苦呢?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这是一种病理情况,因为夏季是心气当令的时候,此时如果进食苦味食品,能更好地补养心气,从而实现养心的作用。因此,对于因时制宜这一养生原则,适用于普遍情况,但是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方能实现中医强调的辨证选择。

总之,饮食养生一定要与时令相结合,食物只有在种类、性味、寒热等方面均与时令相适宜时,才能够发挥其最佳的作用,否则可能会引起疾病。

如果觉得《吃出健康——了解下饮食养生和时令季节的联系》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