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4个方面解读道教关于饮食与健康的关系,读懂就明白如何养生

2022-04-03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31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现代人非常重视身体健康,有很多人都有着良好的养生习惯。“养生”其实是一种道教的概念,指的是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道教的养生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在注重锻炼的同时,也注重饮食。道教认为人的饮食要根据季节变化和人的年龄、体质有所区别,强调“饮食自然”,坚持“甘其食,味无味”的原则,不能单纯追求口感,而要合乎自然之道。

一、中国传统中饮食与养生的关系

中国人对“吃”一贯非常重视,所谓“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类的本能,也是人活着的基础。但怎么吃才健康,怎么吃才能延年益寿,这是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才意识到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食物有清凉、甘热之分,或滋补,或壮阳,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如果只知道吃,“而不知草木金石之性,不究四时逆顺之宜,则不出中年之内,疾害俱生”。所以《黄帝内经》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配,养精益气”,只有阴阳互补,五行相生,才能通过饮食达到长寿的目的。

作为道教的创始人,老子和庄子对饮食之道也有着自己的看法。老子一贯主张人要清心寡欲,庄子更是在他的作品中将神仙描绘成不食五谷,饮露餐玉的高大上形象,这对于后世道教的养生思想与饮食特点有着极大的指引作用。

道教是在汉代兴盛起来的一个本土宗教,当时社会上追求一种求仙的思想,上至皇帝,下至江湖术士,莫不热衷此道。在当时人们认为,要想成仙,除了刻苦修炼之外,饮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道教思想中,任何事物都有着五行的属性,比如道教认为粟属土,黍属木,稻属金,豆属水,人体与它们相对应的内脏分别是心、肝、肺、肾,人是可以通过信用不同的食物达到滋补不同内脏的目的,也可以通过饮食来调节阴阳,使五行归位,达到顺四时,节阴阳,调刚柔,僻邪不生的长生之道。

隋唐之后,道家养生思想发展得更加完善,也出现了系统的饮食养生理论。在道教饮食大纲《保生要录》中,更是将天地的五行与人的五藏、食物的五味相结合,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阐明了如何健康饮食,如何做到五行相生,阴阳通畅,去百疾而达长寿的系统的理论。至此,中国道教的饮食养生学说正式成型。

二、道教饮食的特点

道教饮食的最大特点是结合了传统中医的五气四味之说,将人体五脏六腑与五行、四味相结合,并且将其与四季的变化相适应。

道教《饮食经》认为: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属木,对应肝脏,以助长阳气为主,故而要多吃木属性的食品,比如动物肝脏、黍属作物以及芫荽、韭菜等;夏天是万物繁荣的季节,属火,要多吃清热去火的食物,比如绿豆、梅子等;秋天是万物成熟的季节,属金,要多吃稻米、梨子、木耳一类与养肺有关的食品;冬天是收藏存储的季节,要多吃温补的食品,比如羊肉、萝卜等等。

作为一个信道的“药王”,孙思邈在饮食养生方面的贡献无人可比。他有一本饮食养生专著名叫《食治》,主要内容就是探讨饮食与养生以及治病的关系。在这本专著中,孙思邈说道“安生之本在于食,救急之速在于药”,将饮食对健康的作用排在药物治疗之前,并强调首次一般非急症病人时,先要“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

孙思邈这个理论得到了后来医圣张仲景的赞同。张仲景也是极为反对动不动就吃药的。他认为人只要平时注重保养,注意饮食,一般的小病是可以不治而愈的。但是张仲景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将饮食养生与人的不同体格相结合,提出了因人制宜的理论,这是一种进步。

比如大家都知道冬天是进补的好时候,可是不同人群进什么,补什么,还是有所不同的。羊肉是大家公认的冬季滋补上品,但是老年人吃多了反而坏事;猪血是补肝明目的好食材,但是内火旺盛的人就不宜多吃。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的饮食都有差异。张仲景提出“冬令饮食,四十以上宜温,四十以下稍宜寒”,就是针对人在不同年龄段身体的特点而做出的调整。

男人和女人生理特征不同,饮食养生上也要有所区别。比如女性在来月事时,就不宜食用过多的姜、蒜之物,否则会增加血量,容易得“血淋”之症。

道教饮食养生观认为不论男女老少,饮食都要有所节制。道教是法天自然的思想,认为世间一切都是上天所赐,人类不过是“万物之盗”,千万不得贪得无厌。虽然老天爷允许“人盗万物以资身”,但一定要知道分寸,否则必然会遭到上天的惩罚。这是道教的“知分合宜”的价值观的体现,也是道教“本分性”的要求。这种强调人类饮食方式上不要过分追求奢华、懂得节制、不暴饮暴食的观点与现代医学是一致的,是养生学说的基石之一。

三、道教饮食养生中的禁忌

一般来说,宗教中对饮食的禁忌分为两种,一种是宗教教义上的禁忌,比如伊斯兰教不允许吃猪肉;另一种是出于养生方面考虑,是研究了无数饮食案例之后所得知识的汇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从宗教教义上说,道教是一个比较开明的宗教,初期的道教对禁欲的要求不是特别严格,道士可以娶妻,也可以饮酒。但是道教也不提倡信徒去追求精美的食物。道教中的正一教就规定饮食“满腹而已,勿求精细”,因为老子的《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心狂”,道教崇拜的神仙都是餐风饮露的,就是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上,也没有什么大鱼大肉,仅有美酒仙丹加上蟠桃而已。

道教认为,天地万化,都是合气而生,没有贵贱之分。特别是道教在发展过程中与儒、释二教相结合,在王重阳创立全真教之后,开始禁食肉类。全真教认为“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无贵贱,戒之不食肉,含血有形类”,对待一切动物都不应该以食用它们的肉为目的而去杀生。

有些严格追求“道”的道士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将禁忌发挥到极致,杜绝一切天地生长的五谷杂粮,并将这种修练方式称为“辟谷”。这是一种走向了极端的修练和养生方法,并不值得提倡。

这些练习辟谷的人认为,天生万物进入人的胃之后,最终都是化为污秽的排泄物,这就使得人体无法将体内的气与天地的气相结合。只有不吃东西,等肚子里的污秽之物全部排出体外,才能保证“气”的通畅,才能益寿延年。(友情提醒:千万不要盲目辟谷,这对人体的伤害极大!)

四、道教中的其他饮食养生术

道教养生术是一个很大的范畴,饮食仅是其中一个方面,必须将其与其他养生术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道教的核心之一便是追求阴阳和合,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的“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故能形与神俱”。所以道教养生术在饮食之外,还结合了房中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精”是人之根本,是人类特别是男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养生术说白了就是“养精术”,这种异术认为人体的“精”是由血转变而来的,可以通过饮食上的一些细节来调节。具体做法是戒酒和多吃五谷杂粮。道教认为酒可以稀释血液浓度,不利于血变成精;而五谷杂粮是最有益于身体造血的,也是利于“精气”在人体组织内囤积的,所以饮食以清淡为主,戒酒,都可以使人精力充足,延年益寿。

另外,道教提倡食物一定要煮熟了吃。“凡食皆熟,胜于生”。另外这个“熟”,还有成熟的含义,也就是说吃东西一定要根据时令季节,一定要等成熟了才吃,这些从现在营养学的角度来说,都是有着可取之处的。

道教的经典《抱朴子》中,对饮食的时间和进食的方法也做了更为详细的说明,主张饮食不能等到特别饥饿的时候,吃食物时也不能吃得太饱,吃的时候要细嚼慢咽,吃饭时要心平气和,不能将负面情绪带到进食之中。进食之后,可以适当的慢走以助消化,忌吃完便久坐或者躺下不动。这些都是道教对饮食养生方面不断探索之后的经验,也是符合科学的,到今天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道教的饮食养生观,在今天得到了许多人的推崇。这种饮食观是建立在道教思想和中医理论基础上的,是古人对健康和养生方面的探索的成果,是一种追求“饮食自然”的精神。它强调每个人应该有自控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中间很多内容都带有哲学色彩。

今天国内很多道教名山都推出了以道教养生饮食为主要内容的道宴和道斋,都是在古代道教饮食养生理论的指导下,突出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等特点,并加入了现代科学元素,从而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道教相互的饮食养生观念,必将在国人的重视下发扬光大,迎来辉煌。

参考资料:《实用中医食疗学》《道家文化与科学》

作者:笑语

END.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右上角"聊史补丁"关注阅读。看完记得点赞哦~

如果觉得《4个方面解读道教关于饮食与健康的关系,读懂就明白如何养生》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