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5分钟了解中国文化5000年精髓:茶道养生

2022-04-06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09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茶:道养生中国文化精髓之

《本草纲目》对茶都有[药用]的记载。茶何以被尊为[万能之药]呢?

茶,一可解毒;二可健体;三可养生;四能清心;五能修身。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此为解毒也。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体文化。中华民族尊崇皇天后土,以大地为母亲,所以形成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体,以平和敦厚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

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

儒家学者是思想和性格都比较复杂的群体。历史上大儒一般都兼通儒、释、道三教,因为受各教思想影响不同,他们在品茶时必然表现出不同的志趣。儒士都把品茶看做“品味人生”,酸甜苦涩,千人千味。

品茶如品人,这话颇有道理。人有万象,茶有千面。茶可以分三六九等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真正的好茶经得起沸腾热水的考验,真正有品味的人同样也能承受尘世的侵蚀,眼明心清始终保持着天赋本色。

有的人品茶提倡“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怀着积极的入世观;

有的则宣称“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把品茶当做隐逸生活的乐事;

有的人品茶标榜“啜苦可励志,咽甘思报国”;

有的人则“茶烟一榻拥书眠”,把茶当做休闲的佳友。

真正的好茶经得起沸腾热水的考验,真正有品味的人同样也能承受尘世的侵蚀,眼明心清始终保持着天赋本色。茶在杯中上下漂浮的香气四溢乍看上去平时无奇若想分辨优劣还得需有心去品。

从唐代以来以闲适人生为特点的嗜茶的名儒多如繁星: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唐·白居易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唯饮茶。——宋·欧阳修

年来病懒百不堪,未废饮食求芳甘。——宋·宋辙

难从陆羽毁茶论,宁和陶潜止酒诗。——宋·陆游

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窍黄尘塞五车。——元·耶律楚材

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明·唐伯虎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清·郑板桥

古往今来,为什么那么多儒生雅士嗜茶如命,视茶为“穷通行止长相伴”的终身挚友呢?其原因固然很多,但究其根本,最主要的原因是历代的儒生雅士,无论他们是在朝还是在野,即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由于政坛危机四伏,生活如履薄冰,世事变幻莫测,精神高度紧张,所以他们的心灵深处都渴望过一种闲适恬淡、轻松平静的生活。

闲适人生的特点,是放弃或者暂时淡忘对人生终极目标的追求,而注重享受生命的过程。这就是放弃或暂忘胸中时常涌动着的期待、渴望、焦虑、忧患,还有雄心壮志等精神负荷,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静和自由。

平淡的水,溶入几片茶叶,就成为茶;似水流年,平常的生活,若是有了一颗自觉觉他的心,就会充满欢喜。这象宋人杜小山的诗局所写:“寒夜客来茶当酒,竹枋汤沸火正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如果觉得《5分钟了解中国文化5000年精髓:茶道养生》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