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先秦大儒养生五法及南宋朱子的调息法,儒家养生绝非玄谈

2022-04-06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45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一)曾子知止法

《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养生的极致便是“止于至善”,基本原则是“明德亲民”。养生者,能知自己妄念之生,恶行之起,则应止之,只有止其妄念邪行,其心才能定,由定而静,由静而安。这在佛家言戒定,戒即“止”,持戒有“止恶”之功。

戒为定基,心静则安,身安则道隆。“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即佛家所讲“定能生慧”,“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即是道果。

(二)孔子心斋法

此法见于《庄子》,书中借孔、颜之口所述“心斋”“坐忘”二法,对后世影响极大。

”仲尼曰:“一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神),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和老子所讲“虚其心,实其腹”,与佛家“观音耳根圆通法”同旨同工之妙。

此段中包含了五步功夫。

第一步,一若志:下手用功,心神专一。第二步,听以心:万念归一,正好用功,以心意感觉自身气息之变化。第三步,听以气:听息长久,心气合一,但尚未至混沌无我之境,稍有知觉。此处“听”乃“听其自然”之听,即听即顺。第四步,心止符:初下手时重在归“一”归“一”之后,听其内息。若执“听”过久,当用“止”诀,故听“止”于耳。第五步,道集虚:虚的境界是前几步工夫的必然结果,不是人为制造出的境界,应在先天境界中体会,一如道家“炼神还虚”之妙。

(三)颜子坐忘法

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堕肢体”是坐法,“黜”“离”“去”是用功之法,道家言“远识神,用元神”,佛家谓“扫妄归真”,今讲“不用后天的思维意识,妙会先天”。

(四)孟子养气法

孟子曰:“我善养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则无害,则塞于天地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慊于心馁也。”“夫志,气之帅也,气,而取之也;行有慊于心馁也。”“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志壹则动气,壹气则动志也”,“必有事焉,而勿止,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之论对后世影响极大,特别是道家丹法,皆融会之。

(五)荀子养心法

荀子曰:“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

荀子的养心法以“礼”为心。养心之道,“莫径由礼”,莫有不以“礼”为入道途程的,以礼来约束日常行动。

荀子还把“治气养生术”与成圣作贤并提,他说:“遍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他将“治气养生”看作达到“善”的境界的方法,若出世修身,则入彭祖之伍,若入世“自名”,则德配尧禹二圣。千百年来成圣为贤者几乎都有此风范。

荀子还发现通过“治气养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这正是养生的功用:“变化气质,转化色身。”可见,先儒的确以养生之道作为人格完善、治学经世的方法,并影响后世。

(六)朱子调息法

朱子曰:“鼻端有白,我其观之,随时随处,容与猗移。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翕,如百虫蜇;氤氲阖辟,其妙无穷;谁其尸之,宰不之动”。此段中有方法,境界。

“观鼻端白”是入静下手法。朱子说做此工夫,应随时随地,身心自然安舒,心平气和,毫无执着。气机静到极处,自然如春鱼之游动,出水嘘气;动极归静,又如冬虫蛰伏翕气。则身中之气,交互相融,如天地之阴阳二气,氤氲相感而万物化生,其妙难言,其中究竟以谁为主?答曰:听其自然。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觉得《先秦大儒养生五法及南宋朱子的调息法,儒家养生绝非玄谈》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