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养生

夏季养生课堂小知识

2022-04-09 13:00:01
相关推荐

何为养生?

《吕氏春秋》中将医学定义为“生生之道”:

前一个“生”是动词“提高”,后一个“生”是名词“生命力”,“道”是根本性的规律。

养生就是人类提高人体生命力的学问,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境界。

夏天,气温升高,树木根部的营养都到外面来了,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人体里面的气血也都跑到外面来了。

违背了夏天的时令规律,人体的夏之气、太阳之气就不能旺盛滋长,采太阳之气适合身体虚寒的人 因为常年怕冷。采太阳之气适合身体虚寒的人 因为常年怕冷。

五脏对应季节

夏季:心;长夏:脾

一、夏季特点及常见问题

苦夏

进入夏季后,很多人食欲下降、身体乏力疲倦、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并出现体重减轻,中医称这种现象为“伤暑气”,俗称“苦夏”。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人体内钾、钠等矿物营养素、维生素和蛋白质的含量不足,以及长期处于空调房间内,自主神经系统因而紊乱所引起的。

伤风感冒

在炎热夏天,人体常见汗流如注,能量消耗很大;睡眠和休息也常常受到影响,睡眠不足;人的食欲也减退了,饮食过于清淡,蛋白质摄取不足;不愿运动,减少锻炼时间等;这些因素均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一旦过于贪凉,如露宿、电风扇直吹、空调温度过低等,很容易就引起伤风感冒。

困倦无力

夏季天气炎热,人们的皮肤血管和毛孔扩张,皮肤的血流量大大增加,而供应大脑的血量相对减少,因而产生困感和睡意。另一方面,夏季人体大量排汗,许多矿物质如钾、钠、镁等随汗液大量排出而又得不到及时补充,也易出现倦怠疲劳、精神不振。

皮肤干燥、氧化、易冒痘

夏天空气湿度低,温度高,让水分无法长时间驻足在肌肤中,肌肤本身的保湿机能弱化,即使刚用完保湿产品不久又会变得干燥粗糙,人体缺水,导致皮肤出油。夏天人体的代谢比平常旺盛,体内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消耗得比较多,尤其是维生素A相对而言较为缺乏,使毛孔管壁变得毛糙,而油脂又比较黏稠,更容易堵塞毛孔,从而形成痘痘。 同时紫外线会刺激皮肤产生大量氧化自由基,破坏皮肤细胞组织,加速黑色素生成的氧化反应,让皮肤变得暗沉、粗糙且失去弹性,也使皮肤的抵抗力降低。

二、夏季脏腑养生——“心”、“脾”

由于心属火,而高温时候容易上火,心绪不宁,心跳加快,给心脏增加负担,所以夏季最重要的是养心。在中医理论中,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配合其它所有脏腑功能活动,起着主宰生命的作用。全身的血,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推动作用而运输到全身。如果心能保持正常,九窍等各器官就能有条不紊的发挥其作用,如果心里充满各种嗜欲杂念,各器官也就会失去各自应有的作用。

藏神主脉的君主之官—心

中医认为,五脏皆有神明,而心藏神。心是君主之官,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为神的居所,统领着血脉。人体所有生理活动,无一例外都是在心的主宰下进行的,若心神正常,人体各部分的功能相互协调,反之若心神不宁,人体各部分得不到应有的协调和统一,各自为政,疾病就由此而生。比如心神不足则精神恍惚。

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面色红润,有光泽;如果心气不足,则面部供血不足,皮肤得不到滋养,面色黯淡。

养 心 方法

食宜清补,苦夏不苦,多吃富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瓜果、鱼和植物蛋白。少吃盐,盐摄入过多会增加血容量,加重心脏负担。慢喝水,喝水讲究小口、 不间断地慢饮。

忌大悲大喜,情绪失当会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压升高、心脏受累。

肚脐位置是神阙穴,每晚睡前用食指按压5-7分钟,可以安然入睡。

太极、瑜珈都是不错的养心运动。时间最好安排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

午时是指11点到13点,这时候是心经当令。心经当令的时候是午时一阴生,在这种阴阳交替的关键时刻,人们最好处于休息的状态,不要干扰了阴阳的变化,让心火沉下去,让肾水上来。所以每天必需的午休是养生的一个小窍门。

长 夏 养 脾祛湿

长夏是夏季转向秋季的时分,是中医思维中一个特殊的季节。长夏暑热仍盛,是人们常说的“秋老虎”时期,万物生长之势由盛至缓出现转化,人体新陈代谢的节奏也由快而慢转化。此时气候湿热,脾湿易于显现;脾失运化,常见有疲惫、厌食的症状。

仓廪,脾胃也

脾的功能作用颇似仓储,负责提供粮食弹药的补给,故古人冠之予“仓廪之官”。

脾能把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并把对人体有用的营养物质吸收并运输到所需部位。

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

脾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水分,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

脾具有统摄血液在血管中正常运行、防止血液溢出脉外的功能。如果脾脏统摄血液的功能正常,气血生化无源,则气的固摄功能低下,易出现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等。在中医看来,脾胃的功能是人体获得一切营养物质的条件,没有了营养物质,生存都成问题,更不要说治愈疾病了。所以,脾胃是人体日常生活、活动(后天)的根本。

脾与胃相表里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任务。

胃经在早上的7点至9点(辰时)最旺,脾经在9点至11点(巳时)最旺,人在这些时段进食最容易消化和吸收,所以早餐不仅一定要吃,还要注意营养的搭配,保证一天精力充沛。

(PS:上午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消化能力最好,而脾经能通过运化把食物变成精血输送到五脏去,所以早饭吃得多也不容易发胖哦!)

养 脾 方法

养脾需要遵从详尽的饮食规矩,除了饮食不要过量之外,还包括在规定时间吃饭,吃饭时要专注,细嚼慢咽,不偏食,饭前饭后不要喝水等。

用手摩擦腹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摩,每次20~ 30圈,每日两次,可以调顺脾胃。

如果脾脏有了毒素,表现在:面部长色斑、白带过多、脂肪堆积、口气明显、唇周围长痘或溃疡。

长夏养脾—— 一年中最佳养脾季节是夏季。夏季养脾,可以多食用 芡实、莲子、薏米、淮山药,以及绿豆汤、荷叶粥、芦 根、竹叶、西瓜等,除湿健脾。

重点需要健脾养胃的人群:脑力劳动者 、思虑过度者 、茶饭不思的人 、三餐不足者、减肥节食的人 、爱吃素食的人

三、夏季养生祛湿最关键

时值盛夏,酷暑难当,大家往往会觉得食欲不振、头脑昏沉没力气。这可能是体内湿气在作怪。专家表示,夏季纳凉和贪食冷饮很容易致身体被湿邪侵袭,过重的湿气会损伤我们的脾胃功能,因此从立夏到立秋这段时期,正是祛湿补脾的关键时期。湿气其实就是体内的津液没有正常代谢,而是堆积在身体里的某个地方。尤其到了湿热的夏季,外界的雨水环境,容易加重体内的湿气。另外,现代人长期待在空调房,最容易导致暑湿伤脾。

脾脏一旦被湿所困,人往往会出现头疼头晕、浑身乏力、舌苔厚腻、食欲不振、精神困倦、水肿性肥胖、大便溏稀、湿气过重不仅人会变得困顿、乏力,而且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影响健康。

祛湿方法

祛湿从健脾开始,湿气的根源在于脾虚,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因此暑天养生重在健脾化湿、养护脾阳。呵护脾阳的要点在于避免过度贪凉,过量吃冷饮。夏季饮食要清淡好消化,常用山药、薏米、红小豆、绿豆煮水或熬粥。

顺应节气变化,避免雨天外出,湿气入侵人体便容易导致感冒等症状,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不要盖潮湿的被子,洗完澡后要充分擦干身体,吹干头发。

夏季要养成经常运动的好习惯。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运动可以缓解压力,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夏季饮食总原则

饮食清补:

夏季尤其是脾虚者,应采取益气滋阴、健脾养胃、清暑化湿的“清补”原则,饮食调养宜选用新鲜可口、性质平和、易于消化、补而不腻的各类食品。如黄豆、黑芝麻、胡萝卜、绿豆、苹果、莲子、薏苡仁等甘凉清润、消暑祛湿的食物。

多补充水分和维生素:

夏天人的体能消耗特别快,故应多补充水分。高温季节还应多食用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C,钙等食物,如豆类及其制品、新鲜的蔬果等; 暑天出汗多,随汗液流失的钾离子也比较多,由此造成的低血钾现象,会引起人体倦怠无力、头昏头痛、食欲不振等症候。热天防止缺钾最有效的方法是多吃含钾食物,薯类以及蔬果中含有较多的钾,可多吃些淮山药、芋头等;蔬果中有菠菜、香蕉等也富含钾。

粗细搭配、少食冷饮:

夏季暑热,肠胃功能受其影响而减弱,因此在饮食方面,就要粗细粮要搭配食用,少吃生冷的食物,有助于脾胃功能的增强。雪糕、冰激凌等冰饮,过食会使胃肠温度下降,引起不规则收缩,从而损伤脾胃,影响食欲,甚至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