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郭世文:道教养生的基本原则

2022-04-09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31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养形:主要是指脏腑、气血津液、肢体、五官九窍等形体的摄养。养形包括了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等方法。五脏决定情志思维(身体是精神的物质基础),只有形体完备才能有正常精神的产生。

养神:主要是指安定情志,调摄精神。情志思维也可影响五脏(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性因素作出的“应答性反应”产生了喜、怒、忧、思、悲、恐、惊、畏八种情志)。情志波动过于剧烈或持久,越过了生理的调节范畴,则会伤及五脏,影响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

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人的精神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身体而单独存在。精神意识是依附于形体而存在的,并支配形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形体完备,精神才可安适的依附于形体;形体是精神的宅所,如果“房子无人住”,也就是说形体没有精神意识的支配即是死亡,也就是现代医学对死亡的定义——脑死亡。

脑死亡是指以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丧失功能为参照系而宣布死亡的标准。脑死亡有别于“植物人”,“植物人”脑干功能是正常的,昏迷只是由于大脑皮层受到严重损害或处于突然抑制状态,病人可以有自主呼吸、心跳和脑干反应,而脑死亡则无自主呼吸,是永久、不可逆性的。

不少国家过去一直把“心跳停止”、“呼吸消失”和“血压为零”作为死亡的标准。但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机体的心跳、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都可以通过一系列药物和先进设备加以逆转或长期维持。但是如果脑干发生结构性损伤破坏,无论采取何种医疗手段最终发展为心脏死亡。因此,与心脏死亡相比,脑死亡显得更为科学,标准更可靠。

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养生追求的平衡是动态中的平衡,如果不能在动态中求得平衡,就犹如刻舟求剑,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变得毫无意义。《内经》中“天人合一”境界的先决条件是人——这个有机的整体,自身处于一种完全平衡或趋于平衡的状态。而人——这个有机整体平衡的条件是形(生理)与“神”(心理)的和谐统一。那么“神”(心理)的平衡又是以形(生理)的平衡作为基础的。所以《内经》中阐述的形“神”关系,完全遵循了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的唯物辩证思想,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平衡模式人体脏腑的平衡(生理)——精神意识的平衡(心理)——形体与精神的和谐统一(生理与心理),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机体与外界环境)

注:上述的“神”,是狭义的神(它只是单一的指人的精神意识),而不是广义的神。

现代医学模式与《内经》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物(机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

是现代医学对健康所下的定义,三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高度统一,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牵涉到另外两个方面。但是笔者认为:《内经》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比现代医学模式更能贴切地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这种阐述也含概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思想内涵。

综上所述,形与“神”俱、形“神”兼养,是我们达到延年益寿这一养生目的的必然条件。儒家有一名句“攘外必先安内”,只有形神合一,也就是说只有精神状态和物质身体的和谐统一(身与心的和谐统一),才会更好地与外界环境相适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只有如此,人们才可以拥有一个平衡的物质身体去承担生活,拥有一个平衡的精神状态(心态)去面对生活。

丙戌年丙申月于哈尔滨

如果觉得《郭世文:道教养生的基本原则》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